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2023-09-06 06:41:43李雨馨
戏剧之家 2023年13期
关键词:长镜头现实主义意大利

李雨馨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1430)

真正意义上将“新现实主义”与意大利电影关联起来的是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位是安东尼奥·帕特瑞格里,他在观看卢奇诺·维斯康蒂的影片《沉沦》后,在杂志《电影》中首次提出了“现实主义电影”的概念。另一位是电影评论家温别尔托·巴巴罗教授,他在《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明确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加以号召。于是,一大批电影人团结在《电影》《白与黑》等杂志阵地中,进行艺术手段的革新,抛弃了以往浮夸的戏剧创作形式,使电影转向了真实的社会内容,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

苦难消除了粉饰和姿态,生存意志过滤了杂质,留下最简单朴素和有力的信条,[2]新现实主义电影就是如此。受当时经济、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电影界寄托着重建战后意大利精神文明的重任,于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主张摒弃旧观念和习俗,不再运用好莱坞所推崇的戏剧化叙事模式,在形式与内容上提出了“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提倡一种记录式风格。新现实主义逐渐形成了以实拍摄影、长镜头、非职业演员、情节上讲究平淡朴实为主的艺术特征,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电影观念与创作。

一、贯彻人道主义关怀,关注人物命运窘况

“还我普通人”口号的提出体现了新现实主义在电影的内容与主题方面着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反映战争带来的政治混乱、饥饿、贫困、失业等问题对普通人命运、心灵造成的不可逆的影响。正因如此,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许多新现实主义导演如罗伯托·罗西里尼、西柴烈·柴伐梯尼、卢奇诺·维斯康蒂、维托里奥·德·西卡、朱塞佩·德·桑蒂斯等的电影中都主张采用平民视角和平民意识,将镜头聚焦于各种社会问题。通过活生生的,能直接与之生活在一起的真实人物来表现现实,展现普通劳动人民在困顿生活中信仰的缺失以及物质的匮乏。所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主人公大多是工人、农民、城市知识分子,在题材与内容的表达上大多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

朱塞佩·德·桑蒂斯的《罗马11 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落难妇女找工作遇到困难,每个人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脸面,最后,楼梯在集体的争执中坍塌,一群妇女在废墟中哀嚎、惊慌失措。这从侧面反映出战后意大利经济复苏时期的社会现状,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直接引发了社会矛盾,成功地凸显了个人意识与集体话语的矛盾。卢奇诺·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亦是如此,他将镜头对准西西里岛渔民的艰难生活境遇,讲述了一大批年轻渔民由于无法忍受鱼贩子的剥削而奋起反抗但最终挫败的故事。渔民不再愿意出海,不甘于现实却不得不调节己心,主人公为了民主而斗争,但结局还是失败,最终以一种宗教式的平静重新回归现实,萌生出古希腊悲剧的意味。

再如,《偷自行车的人》讲述的是一名普通工人安东·里奇在得到工作后丢失自行车,随后在奔波中寻找自行车,最终成为偷车人的故事。这不仅表现了战后的失业问题,还展现出好人受苦,无辜者受辱的无奈现状。在如此困顿的情形下,里奇与儿子布鲁诺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切,体现了普通人对于未来生活单纯、美好的向往,为影片增添了人文主义内涵和人道主义关怀。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在镜头下呈现人物内心状态和情感波澜,观众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主人公里奇不屈不挠,坚毅的性格特征,他宁愿受辱也不肯向他人乞求丝毫同情,从而反映出电影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偷自行车的人的故事,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普通群体的尊严。剧作家柴伐梯尼认为,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是一种“道德问题”,不反映现实的穷苦与窘态就是在逃避现实。

二、创作手法上追求纪实性

柴伐梯尼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表现出新现实主义手法上的创新性,拒绝人为矫饰,体现“真实”是这场电影运动最突出的特征。大量的影片主要通过拒绝舞台化照明、走出摄影棚进行实景拍摄、支持采用自然光线、运用大量长镜头等方式去体现、贯彻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首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提倡走出摄影棚的实景拍摄,创造电影化的真实空间。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将摄影机搬至大街小巷的实景里,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并跟随人物活动在现实空间中运动,创造出一种自然且真实的生活氛围。[3]而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观念得以展现。[4]《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采用高度纪实的表现方法,将摄影机放置在罗马大街上,讲述真实的故事发生场景,并以一种平缓冷静的方式,将法西斯残害人民的暴行呈现在观众面前。《沉沦》在意大利的小镇实景拍摄,那里风沙四起,生活环境简陋,塑造出一种毫无生机的生活情境。

其次,文化和信仰以及对光的意识影响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表达,一方面受到欧洲写实主义绘画的影响,光线倡导自然且真实。另一方面,欧洲的电影导演和摄影师需要找到最不耗费经费的方法来拍摄电影,他们会尽可能地“寻找光”而不是“操控光”。所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拒绝采用好莱坞传统的舞台灯光照明方式,支持用自然质朴的光线去摹写现实。维斯康蒂在《大地在波动》中对意大利西西里岛东海岸的小渔村进行实地拍摄。影片没有人为布景,全片运用大量的全景镜头,客观真实地展现渔村的生活全貌,[2]让观众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渔村困难的生活环境和渔民赤贫如洗的生活状况。

不仅如此,新现实主义电影还积极运用长镜头,拒绝使用蒙太奇技巧。长镜头能创造出更为真实的电影空间,合理地表现出事件的时间真实性与空间完整性,使得影片具有一种近乎纪录片的质朴现实感。巴赞提出的“电影特性”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5]由此可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于长镜头的使用符合巴赞在空间观念上的定义,是符合电影特性的。朱塞佩·德·桑蒂斯执导的《罗马11 时》像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报道。其对罗马大街和招聘地点进行拍摄,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客观展现了一个妇女求职最终楼梯坍塌的事件。[3]不仅如此,影片还运用了多种类型的长镜头进行拍摄,如影片开头两位妇女出场过程中所采用的人物调度式长镜头,先揭开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楼梯坍塌后采用的摄影机调度式长镜头,营造出惊心动魄之感。在影片结尾处,运用了长达2 分钟的固定长镜头,众人走至镜头前进行告别并分别出画,到专员与记者询问詹娜不走的原因,再到詹娜在大门紧闭后回到原有位置坐下,与开头进行呼应,形成循环,表现战后意大利的失业问题。由此可知,长镜头的使用可以不侵蚀原有的物质全貌,尽可能地保持事件的完整性,从而营造出一种生活的真实场景。

三、对传统情节结构进行反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剧作上反对好莱坞传统的戏剧化叙事模式,反对人为性质的虚构,主张从日常中去挖掘潜藏的戏剧性冲突和情感,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劳逊曾说:“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动人的。”[6]

首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常采用较为简单的叙事结构,通常以日常性和偶然性为电影情节的基本架构,按照生活中的自然时序甚至用看似散漫无序的事件累积的方式进行叙述,破坏了因果联系的假定性。这场电影美学运动看重大量的生活细节并借助相应巧合,跳脱出有明确动机的视觉链条,粉碎制造银幕幻觉的心理线索。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生活不是所谓“故事”里演绎的那些东西。”《温别尔托·D》讲述的是退休公务员以及他的小狗的故事,他退休后生活孤独且无助,细观全片,没有统一的叙事情节,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平缓地展现温别尔托悲惨凄凉的生活。除了较为简单的叙事结构外,新现实主义的影片有时也会采用一种多线结构,在不违背自然顺序的情况下用多条线索共同构成丰富真实的生活画面。比如,《罗马11 时》将每一位妇女的遭遇独立成篇,并在影片的相互作用下交织、贯穿在一起,一方面展现了影片中大量的细节,另一方面使电影更加真实客观。影片《大地在波动》充分展现意大利西西里岛渔民的生活方式和细节,主人公即便付诸努力,还是无法改变现状,这会引发人们相应的情感思考。

另外,新现实主义还主张打破戏剧化结构的封闭性,支持采用更为开放的叙事结构,即采用“留白”的方式,将结局留给观众去探索,因为生活具有不间断性,矛盾不可能终结,最终以怎样的方式解决冲突,需要观众自行探索。《偷自行车的人》所采用的开放式结尾,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温别尔托·D》结尾处一人一狗逐渐远去,并没有给主人公指明结尾,观众无从知晓温别尔托和他的狗的命运,只能从另一个层面的凹陷处表现生活的无奈与残忍。

四、表演上追求自然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会采用非职业与职业演员混合的形式,但更偏向于使用非职业演员,因为非职业演员不仅在体貌、身份、气质上与角色高度相似,还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生活化的表演,达到一种不夸张、自然朴实的表演效果。《偷自行车的人》中的扮演者都不具备电影表演的经验,安东和布鲁诺是本色出演,其本身的性格与职业和剧中人物设定有相似之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将非职业与职业演员相混合,男女主人公是专业演员,剩余的角色由导演选取符合银幕气质的非职业演员扮演,这些非职业演员之中有人亲身经历过二战,能将自身感情带入角色中,为增强影片环境氛围的真实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无论是职业还是非职业演员,都需要营造出一种自然朴实,不夸张的表演效果。巴赞曾说:“从电影史上看,不用非职业演员这种做法不能说明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与临时演员,这的确是他们的特点。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给观众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7]职业与非职业的混合运用,演员互相配合、相互渗透,这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真实性的绝妙之处。

总体而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也是制造幻觉与创作梦的机器,作为意大利电影的“父辈”,它仍然在创造神话,走的是情节剧的叙事模式。因此,关注新现实主义的特征如提倡人道主义关怀,实景拍摄,寻找自然光线,运用长镜头拍摄,启用非职业演员的同时,需要注意到,它并非一种主张和政治立场,而是营造真实感的艺术技巧,其中包含着电影制作者精雕细琢的匠心。

五、结语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电影理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纪实美学的范本,它摆脱了传统戏剧化电影的束缚,让电影的创作更加具有自由性。不仅如此,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启蒙运动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延续至今,无论是其表现手法,主题内涵还是剧作结构,都为世界各地的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长镜头现实主义意大利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意大利面“变魔术”
开化长镜头
绿色中国(2019年18期)2020-01-04 01:57:12
新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4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意大利
前人栽树
环球时报(2010-02-24)2010-02-24 14: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