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展肉牛产业的优势与劣势

2023-09-06 02:38王均辉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肉牛牛肉福建省

王均辉

(福建省畜牧总站,福建福州 350000)

肉牛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牛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畜产品,是百姓“菜篮子” 的重要品种。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大量使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肉牛在农业生产中的耕地、驼用等役用作用基本被机器代替,实现了以役用为主到肉用为主的转变[1]。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牛肉在人们肉类消费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2]。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肉牛生产,增加基础母牛数量,持续开展肉牛品种改良,增加饲草饲料生产供给,推广肉牛适度规模养殖,加快肉牛生产方式转变,肉牛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

肉牛是节粮型动物,相对于猪禽等畜禽,能更好地消化农作物秸秆、饲草等资源,可减少饲用粮食的消耗[3]。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牛肉消费市场广阔[4],由于人均耕地少,用于饲料生产的土地缺乏,主要利用港口海运便利条件,采购国内外饲料资源发展肉牛产业,缓解人畜争粮,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2010—2020年,福建省的牛肉价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持续稳定,优势明显,再加上近年来居民牛肉消费持续增加,这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因此,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实现牛肉自给保障,既可以巩固脱贫产业成果,全面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又能够加快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1 福建省肉牛产业生产现状

闽南牛是福建省的地方牛品种,属于南方小体型黄牛品种,耐热、耐粗饲,体质强健,适应性强,肉质细嫩、皮薄,风味鲜美,但产肉率低,经济效益低下[5]。闽南牛能较好地适应福建高温湿热的亚热带生态环境特点,广泛分布于省内多个县(市、区),周边省份也有少量分布。随着经济发展,养殖成本上升,闽南牛的饲养量不断下降。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福建省加快肉牛品种改良,引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以及国内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等优良肉牛品种,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利用,提高生长速度和产肉率,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但是,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外来牛种资源优势,没有培育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品种,没有制定改良计划并坚持执行,造成本地许多地方牛血缘混乱,为牛群精准饲养管理和品种培育增加了难度。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畜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改善,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促进肉牛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由表1 可知,2021 年与2016 年相比,福建省牛存栏数由24.73 万头增加到26.86 万头,增加了2.13 万头,增长了8.61%,存栏数变化不大;出栏数由14.79 万头增加到22.9 万头,增加了8.11 万头,增长了54.83%;牛肉产量由1.57 万t 增加到2.56 万t,增加了0.99 万t,增长了63.06%,出栏头数增长率和牛肉产量增长率都大于存栏头数增长率,说明福建省肉牛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但肉牛养殖量变化不大,牛源比较缺乏。

近年受非洲猪瘟、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影响,牛肉消费水平开始逐渐上涨。据统计,2016—2021 年福建省人均消费牛肉由1.9kg 增加到2.4kg,增加了0.5kg,增长率为26.32%,而同期全国人均消费牛肉由1.8kg 增加到2.5kg,增长率为38.89%,人均消费量增长低于全国水平。因此,福建省要加快发展肉牛产业,提升牛肉消费水平,必须认真分析福建省发展肉牛的优势和劣势,利用优势,逐步缩小解决劣势,实现福建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2 福建发展肉牛的优势

2.1 优越的区域条件

福建省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100~2000mm。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8×1011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3433m3,水资源比较丰富,降雨分布较均匀,河流径流丰富,年平均流量变化小,水力资源丰富[6]。福建省山区面积大,山地以丘陵为主,为减轻高温高湿环境对肉牛养殖影响,肉牛养殖适宜养在地势高一些的地区,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肉牛产业。福建省位于沿海地区,地处我国东南部、台湾海峡西海岸,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对外贸易市场广阔,为我国的牛肉主销区,牛肉价格长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4]。

2.2 饲料资源丰富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气候温暖湿润,以山地丘陵为主要的地形特征,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称谓,草山、草坡资源丰富[7],宜牧草地面积大,降水丰富,产草量高,适宜发展牧草种植;另外有大面积的甘蔗、香蕉、甜玉米等种植基地,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每年农作物秸秆生产量约630 万t,饲料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粮食加工及工业企业较多,生产大量农副产品,以及酒糟等丰富的工业副产品,这些都可以作为饲料来源[8],又有港口优势,可进口国外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生产饲料成本较低。2021 年福建省饲料总产量达到1057.9 万t,增长23.7%,主要集中在福州、漳州、厦门等地,为肉牛规模养殖提供稳定可靠的饲料来源。

2.3 政府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肉牛养殖业将成为畜牧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点[9]。近年来,国家加大肉牛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先后制定了 《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 《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 年)》 等政策文件,支持福建等南方地区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农业闲置资源,加大肉牛等草食动物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国牛肉需求自给率达到85%左右,产量保持在680 万t 以上。福建省按照市场主导、政策引导、防疫优先、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的原则,“稳定生猪产业、做大家禽产业、做优牛羊兔产业” 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福建省 “十四五” 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 “十四五” 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 等政策规划,推动在福州、泉州、漳州、龙岩等地形成肉牛养殖集中区,鼓励利用抛荒山垅田、边坡地、冬闲田、夏秋田种植优质牧草,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农作物副产品,积极引导发展以适度规模舍饲养殖为主、家庭牧场为辅的肉牛养殖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4 人才优势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牧兽医推广机构等省内科研院所,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育种、营养、疫病等方面专业人才队伍,立足于福建气候环境特点,深入研究肉牛产业发展基础理论,开展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以生长速度、产肉率、繁殖力、肉品质等性状为选育目标,培育专门化肉牛新品系,开发和推广了一系列技术成果,为省内肉牛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助力全省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3 福建发展肉牛的劣势

3.1 畜牧业结构尚不完善

2021 年福建省肉类产量为286.54 万t,耗粮型猪禽肉产量占96.7%,节粮型牛羊肉产量占2.37%,牛肉产量仅占0.9%,而同期全国牛肉产量占比达到7.75%,差距非常明显。由此可见,福建省肉牛养殖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提高养殖业中肉牛养殖的比重,不但可以优化肉类产品消费结构,还可以解决省内粮食资源紧张等问题。

3.2 缺乏优良品种,生产水平低

优良品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省内饲养的牛多是闽南牛,但闽南牛的体型小、泌乳力低、生产发育缓慢、产肉性能较低,难以达到养殖户期望的经济收益水平。许多肉牛企业引进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开展杂交利用,或者从外省购买架子牛,这既增加了运输成本和路程损失,也增大了牛的患病和应激风险。肉牛产业持续发展,基础母牛是关键,但福建省基础母牛数量一直在减少[10],造成肉牛基础群体规模小,极大地制约了福建省肉牛产业的发展。

3.3 缺少健全的生产体系

目前,福建肉牛多为农户小规模生产,基础设施简陋,缺少专业饲喂指导,饲养管理粗放,生产盲目性大,生产周期长,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养殖场与育种场较少,产业链薄弱。近年来虽然逐渐出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趋势,但目前养殖主体仍是年出栏量十头以下的农村散户[11]。在这种情况下,肉牛产业中繁殖、育肥、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还没有紧密衔接,与现代肉牛产业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12]。

4 展望与建议

4.1 加强品种选育,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目前,我国肉牛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养殖企业主要以本地牛与引进品种杂交改良为主,较少开展肉牛品种自主选育。要推动产学研政各方力量整合,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落实肉牛保种及选育的发展规划目标,积极推广以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及外省肉牛品种为主的适合福建省条件的优良品种,建设种牛扩繁场,提高种牛繁育水平和供种能力。参与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开展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持续推进国外引进肉牛品种中国化,加强肉牛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加快培育肉质优良、产肉率高、适应性强、性能优良的专门化肉用品种。大力开展经济杂交,建立科学杂交生产体系,扩大优良肉牛种群规模,做大肉牛产业发展基础。开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加强基础母牛扩繁,提高母牛繁育水平,开展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做好生产性能测定良种良法配套,建立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4.2 加强标准化生产,提升发展水平

福建人多地少,不具备大规模放养肉牛的条件,需要以规模适度的肉牛养殖经营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引导和支持中等规模的肉牛养殖场,应用现代化设施设备,推动由散养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提升肉牛饲养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建立肉牛标准化生产体系,实行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广牧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支持建设肉牛龙头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建设肉牛养殖及产品加工基地,鼓励实施 “公司+基地+农户” 的多方合作模式,推动种植业与肉牛养殖结合循环发展,支持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基础母牛,探索 “农户养殖母牛、基地育肥小牛、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的发展模式,完善公司、基地、农户三方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长效订单、契约关系,形成肉牛养殖、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产业链发展经济效益。鼓励差异化育肥模式,结合气候特点和现代肉牛饲养工艺技术,制定饲养管理操作技术规程,支持发展潜力好、自主能力强、有特色产品的优秀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等方式做优做强[13],提高肉牛养殖生产水平,实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4.3 合理开发饲草资源,降低饲养成本

合理规划开发草山草坡,引导种植苜蓿、燕麦、黑麦草,加强秸秆生物饲料化利用技术培训,推广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技术,提升饲料营养水平,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资源[14]。在兼顾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广农闲田种草,推动优质专用饲料玉米规模化种植,加大全株青贮玉米推广应用,大力推广饲草青贮等技术,推进 “种植-青贮-养殖”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实现饲料粮就地转化,促进肉牛产业发展。加强高效牧草机械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减少牧草种植、收割、利用等过程中人工成本,实现牧草生产全机械化,帮助养殖户解决用工短缺问题,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收入[15]。

4.4 培养专业人才,强化科技支撑

福建省肉牛产业起步晚、发展慢,广大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有限,要完善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完善推广体系建设。福建省的肉牛养殖企业较少开展肉牛育种工作,承担育种工作的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养殖生产一线专业人才匮乏,肉牛生产技术研究与生产实际出现脱节,这对育种工作造成不利。要深入推进肉牛育种技术研究,开展胚胎移植、同期发情、性别控制等技术指导,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科技支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肉牛高效养殖、标准化养殖、牧草加工等饲养管理技术培训指导,提高养殖户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推广合理高效的肉牛饲料营养配方,强化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升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肉牛的生产性能;同时,加强品牌营销能力培养,打造品牌战略,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促进福建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4.5 强化疫病防控,保障质量安全

加强肉牛养殖疫病防治,首要抓好疫病源头防控,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对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结节性皮肤病等危害牛群健康的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强化肉牛养殖场地检疫和肉牛调运管理,推动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疫病免疫计划、病死牛扑杀及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强活牛运输车辆监督管理,严格把控肉牛进入市场各环节质量安全,开展动物疫病净化。推进肉牛养殖场粪污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粪污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肉牛养殖企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全面监管肉牛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实施肉牛养殖全程追溯管理,加大质量管控力度,推动兽药抗菌药等减量使用,指导养殖场科学合理用药。

5 小结

肉牛产业作为福建省畜牧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要坚持市场主导、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合理适度发展单体规模,规划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园区,提高肉牛产业发展效益。加强政策支持,调动养殖户积极性,加强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技术培训指导,加大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品种选育、健康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创建著名品牌,实施品牌效益,创响一批特色牛肉产品品牌,把肉牛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福建肉牛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牛肉消费需求。

猜你喜欢
肉牛牛肉福建省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