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健,孙 铭,秦立红,罗晓彤,刘基伟,李瑞东,赵玉民*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公主岭 130033;2.农业农村部肉牛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吉林公主岭 130033;3.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吉林公主岭 130033;4.吉林省肉牛繁育及养殖技术创新中心,吉林公主岭 130033)
吉林省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核心腹地,是国家东北肉牛产业带的核心产区,肉牛品种资源丰富、种业发展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多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并持续给予政策扶持。目前,吉林省肉牛制种供种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肉牛存栏规模、胴体综合产能、整体种业和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1,2]。只有充分发挥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瞄定限制肉牛产业发展的 “卡脖子” 问题,逐步探索建立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体系,才有利于统筹肉牛种业创新与发展,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高效运用,有利于专有优秀种群的快速选育,有利于肉牛整体生产性能的大幅提升,有利于现有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有利于锻造肉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对于实现肉牛种源自主可控、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吉林省乃至全国肉牛种业创新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吉林省委省政府持续、大力支持肉牛种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深入实施 “双千” 工程,精心做好 “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 大文章,举全省之力把 “秸秆变肉” 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打造成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工程,让 “四个蹄子” 追赶 “四个轮子”。
省政府组建了高规格 “秸秆变肉” 暨千万头肉牛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吉林省 “秸秆变肉” 暨千万头肉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吉林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中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监管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监管局、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实施 “秸秆变肉” 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意见》 《实施 “秸秆变肉” 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实施细则》 《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 《支持肉牛产业发展若干措施》[3]《吉林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暂行管理办法》《2021—2023 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以奖代补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吉林省扶贫小额贷工作实施方案》 《吉林省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 《吉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 等政策性文件,明确整合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科技等要素资源,全方位、创新性地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吉林省肉牛遗传改良计划》 《吉林省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 等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促进肉牛种业产能提升和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4]。
吉林省肉牛产业总体上形成了 “东黄、西红、中改良” 的布局。即:东部地区拥有我国五大地方良种之一的延边牛,并以延边牛为母本、以利木赞牛为父本,育成了专门化肉牛品种—延黄牛,延边牛、延黄牛的产肉能力和牛肉品质可与日本 “和牛”、韩国 “韩牛” 相媲美[5];西部地区拥有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乳肉兼用品种—中国草原红牛[6],并以其为母本,分别以丹麦红牛、利木赞、安格斯牛为父本培育了乳用品系、肉用品系和无角品系;中部地区拥有高世代西门塔尔牛改良群体,以增重速度快、出栏体重大、产肉性能好等特性而闻名全国,活牛销往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福建、辽宁、新疆、贵州等20 多个省份。
依托吉林省优秀品种资源,结合市场对不同牛肉产品的需求,依靠优势技术团队的力量,对提升牛肉产量和提升雪花牛肉生产能力的两个方向,开展了7 个种群的选育和提高工作。其中,适合生产雪花牛肉的新种群包括:沃金黑牛、草原红牛肉用品系、无角红牛、桦牛和长白山黑牛;高产肉量新种群包括:吉花西门塔尔牛、吉牧牛。新种群的选育全面促进了吉林省肉牛品种选育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了牛肉产能,提高了雪花牛肉品质。安格斯牛、利木赞、夏洛来、海福特等多个种群的引进与扩繁,更加丰富了牛肉产品的多样性,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吉林省现有国家级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采精公牛(冻精产量和销售量)以及 “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所占比例,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吉林省建有5 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和4 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分别占全国建设总量的13.5%和9.5%。现存栏采精公牛451 头、后备种公牛147头,同比分别增长21.9%和2.1%;采精公牛占全国总量的17.3%;2022 年生产冻精1075.6 万剂,同比增长28.3%;冻精产量占全国年生产能力的23.4%,均位于全国首位。吉林省年销售冻精918.78 万剂,同比增长14.6%。除满足吉林省肉牛生产需求外,还面向全国销售,覆盖中国大陆33 个行政省区。
2022 年吉林省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核心群母牛存栏1115 头,同比增长20.8%;后备母牛存栏332 头,同比增长34.4%。全省15 个肉种牛场,基础母牛存栏26362 头,同比增长87.3%;后备母牛存栏12526 头,同比增长274%[7]。
长春新牧、吉林德信和延边畜牧3 家企业入选 “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占全国7 家企业的42.9%,居全国首位[8]。
1.4.1 研发条件大幅提升
在省部级科技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肉牛科技创新条件得到了有效提升。2009 年,建成吉林省肉牛繁育及养殖技术创新中心;“十四五” 期间,承建农业农村部肉牛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东北地区畜禽基因库和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站,种牛选育和性能测定水平进一步提升,优秀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加强。
2022 年,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承建吉林省肉牛种业中心,这标志着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迈上了新台阶。
1.4.2 育种技术日益更新
肉牛生长发育性能测定、体型外貌线性评分、利用BLUP 法开展种公牛遗传评估、分子生物辅助选种等技术,已经成为种群选育的主要手段。依托上述单项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了现代育种新技术并在主要育种企业率先应用,明显提升了种群选育的精准性、提高了选种效率[9,10]。
坚持开展功能基因挖掘与验证,挖掘鉴定了多个与中国草原红牛、延黄牛牛肉产量和品质相关的目标功能基因,并据此构建了育种群体,其综合产能大幅提升。将饲料利用效率纳入选种指标,结合功能基因挖掘、呼吸代谢测定等技术,选育了饲料利用率高的肉牛群体,饲料利用率提高11.8%。创建了以 “眼肌面积” 为首选性状的早期选种技术体系,后备种牛初选时间提早近1年,所选个体成年后达到特、一级种牛的比例超过90%[11]。创立了基于 “眼肌面积” 和基因标记的肉质目标导向育肥技术体系,按照客户需求生产不同等级的产品,优化了肉牛养殖效率和效益。
吉林省现有国家级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省级核心育种场均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建设,达到管理部门要求。但是横向比较而言,各个场区在基础设施条件、牛群饲养管理、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构建了以省级核心育种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国家级种公牛站为主的繁育体系,由省级核心育种场选育优秀后代为优秀种群选育提供基础保障,但是省级核心育种场所饲养的母牛以及繁育的后代,在体型外貌、综合产能方面与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后备种牛的快速生产和补充。仅靠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所产的后代经科学、系统选择后供应给种公牛站作为种用,其数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吉林省种公牛站对后备公牛的需求。
针对引进种群的繁育薄弱环节,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三级繁育体系。部分核心育种场对核心群、繁育体系的理解,仍停留在 “母牛见母牛三年五个头” 的水平,未能实现优秀种牛 “十里挑一、百里挑一”的目标。
延边牛、延黄牛、中国草原红牛等吉林省域内的特色品种,均具有耐粗饲、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细嫩、风味独特等优良特性。但优秀种群的保护、开发、利用不足,且满足于现状,导致选育提高工作滞后。群体生产性能与市场需求脱节、未能实现优质优价,导致群体规模缩减。受市场因素影响,个别群体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换父本品种,盲目杂交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反而造成种群遗传背景混乱,生产性能停滞不前。
吉林省虽然引入了国际优秀的肉牛品种,但是引入的个体综合排名不高且利用效果差。引进的肉牛个体(冷冻精液、胚胎)综合性能在育种组织中的排名并不靠前。因此,利用其开展新品种选育的种群遗传进展和综合产能,虽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速度较慢;利用其改良本地牛的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甚至存在 “引种” 不“育种” 的惯性思维,拿来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只利用引进的个体(冷冻精液、胚胎)开展杂交生产,不利用其实现种群选育提高,待到引进的个体用尽后,再组织引进。
肉牛新品种的培育仍然由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合组织实施。尚未按照国内外优秀品种的选育模式,建立专门化、实质性的种群性能测定机构、育种公司、育种协会,缺少具备专业资质的机构和团队,导致种群选育目标不够科学、特点不够鲜明,存在部分种群遗传背景相近、特点雷同等状况。种群选育过程中的生产性能测定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良种繁育登记、体型外貌鉴定、种群遗传评估、杂交配合力测定等不到位、不细致,测评数据的整齐度、客观性有待提高,所选种群的整体性能和规模参差不齐。
吉林省拥有多个优秀肉牛品种和大规模优良杂交群体,利用上述种群开展联合育种,将有效提升种群生产性能,推动创建多个肉牛新品种。但是吉林省联合育种的组织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导致遗传背景相似的种群不能联合起来进行统一选育,存在选种强度降低、种牛后裔测定数量偏少、每个群体的遗传进展均不理想、不利于大面积推广等问题[12]。
吉林省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了多个省部级高水平研发平台,全面开展肉牛种质资源挖掘鉴定、新种群培育、高效繁育技术创新和配套生产技术研发等工作。但研发平台缺少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导致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较慢,一些先进技术不能快速转化为种群的遗传优势,导致优秀个体选择、优质种源创新相对滞后,产业发展急需的主导品种培育缓慢。同时,由于上述平台分布于吉林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目前未能建立全面联合的合作机制,未能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对于肉牛种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够突出,种业科技创新效率有待提高。
吉林省年生产冷冻精液的量已经超过全国肉牛冷冻精液总产量的1/4,面向全国销售。但是尚未建立 “以我为主、避免近交” 的协同供种和有序竞争机制。
由于缺少优秀种源科学销售与统筹营销的策略,受市场经济和行业竞争压力的影响,使得吉林省所产部分优质冷冻精液在省内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导致该部分优质冷冻精液只能优先面向省外销售。优质资源省内利用不足、外流严重,制约了省内肉牛种群生产性能的快速提升。部分生产者缺少必要的育种理论和知识,往往通过对比某一种公牛所产后代的体型外貌甚至被毛花色或者根据其他生产者的经验,则认定某1 个种公牛优于其他种公牛。因此,连续使用同1 个种公牛的冷冻精液,导致所养群体出现性能退化。
延边牛、延黄牛、中国草原红牛、吉林西门塔尔牛等种群各具特色,与其他省区相比,产能优势明显。正在培育的沃金黑牛、无角红牛、吉牧牛、桦牛、长白山黑牛等种群的产肉性能处于我国先进水平。然而,针对上述种群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用方案和统筹发展规划,未能与“长春皓月”、“延边犇福” 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吉林黑毛牛业等吉林省著名商标以及认证的第一批 “吉致吉品(牛肉)” 等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吉林肉牛” 形象,对优秀种源、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力度略显不足[13]。
在吉林省 “秸秆变肉” 暨千万头肉牛工程领导小组的框架下,以省畜牧业管理局,省 “秸秆变肉” 暨千万头肉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专家委员会,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以及省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关领导、专家、生产企业代表为核心,组织成立肉牛种业创新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视野开阔、站位高远、统筹布局、全面把控的优势,全面分析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开展专题研讨论证,形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方案。以肉牛种业创新为突破点,构建创新体系,撬动肉牛种业创新过程中的各个关键节点,形成步调统一、协同运作的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体系[14,15]。
3.1.1 锻造省级核心育种场
放宽省级核心育种场的申报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省级核心育种场。同时,加强对省级核心育种场的监督管理和考评,提升考核标准,对于未达到考核指标的单位,坚决予以除名。逐步建立能进能退、科学有序的遴选机制,确保优秀种牛最大限度地用于种业创新。支持优秀的省级核心育种场申报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坚决杜绝一哄而上、谁都能上的乱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条例,严格规范种企行为,加强监管种企活动。提高核心育种企业的种群生产性能标准,严格淘汰低产群体和个体;坚决杜绝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违纪违法、扰乱市场、信誉不良等行为;种企评比中,实行亮黄牌提示限期整改、亮红牌坚决淘汰制度;实行奖惩通报制度,优秀的予以奖励,严重违规、损信者必须吊销种畜禽经营许可证。
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制种供种单位有效对接,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帮助企业锻造一支理论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队伍。将先进理念和技术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种牛供应能力的快速提升,逐步将吉林省打造成全国优秀种源供应的核心基地,支撑种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3.1.2 增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支持4 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扩大种群规模。依托长春新牧、吉林德信2 个国家级西门塔尔牛核心育种场,不断选育提高群体产肉性能,扩大核心群数量、提高核心群质量;打造全国最大的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肉牛种源生产供应基地。依托延边牛、延黄牛2 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持续选育提升地方特色肉牛的生产性能,使其体型更加趋近于国际肉牛品种,牛肉品质更优。
加大对上述新建的省级核心育种场的监管力度和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种群性能。在政府政策持续扶持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争取创建安格斯牛、沃金黑牛、中国草原红牛等国家核心场。
3.1.3 推动种公牛站提质扩能
应用种牛早期选择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支持5 个国家级种公牛站通过自主培育、部分引入等方式扩大优秀种公牛群体规模。依托长春新牧、吉林德信、四平兴牛、双辽润佳等4 个国家级种公牛站重点培育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安格斯、草原红牛等品种;依托延边东兴国家级种公牛站培育延边牛、延黄牛、利木赞、夏洛莱等品种。既保障吉林省肉牛产业对大众品种的需求,又保证特色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科企合作、企企交流等方式,不断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改进冷冻精液生产工艺,提高精液产量和品质,提升供种能力,做大做强肉牛种业,提升吉林省肉牛种业在全国的站位。
3.1.4 打造高效稳定的三级繁育体系
第一,提升核心群母牛的饲养管理水平和繁育效率,对其所产的后代实施科学、统一、系统、连续的性能测定,加强选种强度,选育更加优秀的后备公牛,持续选育成为优秀种公牛;选择优秀母牛补充进入核心群,逐步扩大优秀种群的数量,实现种源产能的高效提升。第二,提升现有省级核心育种场的技术水平和种群的生产性能,择优选择符合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要求的个体补充进入核心群,扩大优秀母牛数量。第三,利用优秀种牛科学选配国家级、省级核心育种场的母牛,进一步提升所产后代的综合产能。逐步建成科学有序、连结紧密、高效稳定的三级繁育体系[16,17]。
争取引进国外2~3 个优秀肉牛品种、顶级群体(TOP10)的种牛、胚胎、冻精,孵育世界顶级肉牛品种、组建核心群体,扩大优异基因储备,进一步快速提升相应品种的育种和制种群体的性能水平,为 “快速追平、快速反超” 提供基础种质保障。
持续提高延边牛、延黄牛、中国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等种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效能。明确引进的西门塔尔、安格斯、海福特等不同群体的选育利用方向,根据需要开展纯种繁育;或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开展杂交生产,以提高牛肉产出能力。
定向培育沃金黑牛、长白山黑牛、无角红牛、桦牛等适合生产雪花牛肉的新种群;利用现有杂交群体基础,培育吉林西门塔尔牛、吉牧牛等适合生产优质牛肉、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的新种群。在国家审定新品种的前提下,借鉴新疆等省区经验,审定省内新品系,为具备一定特色性能的种群开展进一步选育和发展工作给予认定和认可,提高吉林省肉牛育种的效率和效果。
依托吉林省相关科研院所,联合省内西门塔尔牛、海福特、安格斯、中国草原红牛、延边牛、延黄牛、沃金黑牛、长白山黑牛、桦牛等种群的代表性生产企业,以会员自愿参与的方式组建 “肉牛育种联合会”;统筹吉林省肉牛育种计划、规划肉牛种业发展思路与布局,在国内率先实现 “联合育种”。会员单位优先享有品种选育政策和经费的支持。结合国家和省 “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开展多品种联合育种。
按照各主导肉牛种群的特点将 “育种联合会” 细分为西门塔尔牛、延边牛、延黄牛、中国草原红牛、沃金黑牛、桦牛、海福特牛等育种协会[18]。依托协会的约束力,规范肉牛育种与生产流程,提升种群生产性能,夯实吉林省全国优势种源基地的位置[19,20]。
按照省政府批示,加快推进 “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 的建设。依托省农科院承建的 “农业农村部肉牛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站、东北区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 和省科技厅 “吉林省肉牛繁育及养殖技术科技创新中心” 等省部级条件平台,按照 “暂不考虑组建公司,抓紧成立种业创新中心,组建研发团队,定位新型研发机构,健全运行机制,组织干成几件有关肉牛种业发展的大事” 的指示。坚持 “自愿加入、有限目标、资源共享、公益优先” 原则,立足吉林省肉牛科技创新基础和资源,充分考虑肉牛育种企业和肉牛种群性能现状,结合当前和未来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对科技和种源质量的需求,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采用政府出资、企业投资、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支持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充分发挥“政银保担” 的作用,将经费投向关乎种业创新的关键节点、投向限制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力求 “打通关键点、联通产业链”。凝练科技创新成果并向生产企业转化,撬动企业资金和社会资本向肉牛种业倾斜,逐步实现全社会、各行业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建立种公牛质量评估体系。系统、全面开展省内现有种公牛的后裔测定工作,包括体型外貌、肌肉发育和膘情的等级,并建立档案。按照我国肉牛种公牛遗传评估概要,精准评价;切实掌握吉林省现有采精能力公牛的生产性能、冻精产量、品质以及销售情况。组织专家对省内现有采精公牛进行体型外貌评定,根据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评分、排序。针对综合评定排名前30 的种公牛所产冷冻精液优先在吉林省销售的企业,给予切实有效的经费奖励:对于全部在吉林省销售的奖励50 万元/ 年,70%以上在吉林省销售的奖励30 万/ 年,50%以上在吉林省销售的奖励10万/ 年。鼓励各个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销售、互换等方式促进互相引种,加快优秀种群的遗传进展。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做好不同生产企业市场份额的调配和不同种公牛覆盖区域的划分,避免因近交造成种群性能退化的情况发生。
立足吉林省特色、优质肉牛种群基础,在种群生产中实施日粮营养调控、肉质导向育肥、产能跟踪测定等核心技术,提升牛肉产量和品质。依靠西门塔尔群体,重点提高牛肉产量,以长春皓月、城开农投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优质牛肉生产加工联合体,提高牛肉产出效率,保证供给。依托延边牛、延黄牛、中国草原红牛等特色品种以及正在培育的沃金黑牛等优秀种群,组织延边畜牧、珲春吉兴、延边弘朝、通榆三家子、通榆吉运、吉林黑毛牛、镇赉和合、桦甸金牛等高档雪花牛肉生产企业,形成雪花牛肉生产加工联合体,制定吉林省肉牛品牌团体标准,重点生产优质、高档的雪花牛肉,提升吉林省雪花牛肉的产量和占比,增加收益。以皓月集团为核心,采取自愿加盟、招商引资等方式,广泛联合省内外肉牛及其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成肉牛屠宰加工 “航母编队”。全面开展皮革、生化制品、脏器、方便食品等的精深加工。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将省内知名企业有效联合,加大宣传推介,引导上述企业在做好自身生产经营的同时,通过举办牛肉品牌博览会,开展品牌集中亮相展示活动,推动单一品牌和 “吉牛品牌” 锻造。施行牛肉可追塑性告知(让消费者放心),借鉴日本经验,商超柜台和电视节目介绍产品 “吃法”,并允许体验和品尝;丰富牛肉品牌文化内涵,开展优质牛肉品牌创建与形象推广。依托电商平台、网红带货、布点展销等方式提升产品知名度,逐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营销体系,提升皓月、犇福、桦牛、长白弘、草原红牛等品牌效应,锻造吉林省优质特色肉牛品牌,着力提高 “吉林牛肉” 品牌的公众认知度。
让已经领先的吉林肉牛产业强出特色。整合吉林肉牛、吉林牛肉等种群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从种群源头起步,强化品种和产品双重效应,讲好 “吉牛” 故事。通过品牌覆盖市场,助推品种质量发展,成为全国的典范。
本着 “以我为主、外援辅助” 的精神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以省内科研院校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招聘高端技术人才、科研助理,聘请客座教授、产业研究员等实用技术人才,联合重点企业的优秀生产技术人才,构建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团队;联合国内肉牛种业具备一定创新优势的团队,组建联合研发团队;根据特殊攻关任务的需求,柔性引进专项研发团队。各团队按照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发展需求,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率先遴选、组装、熟化一批 “拿来即用、用之有效” 的实用技术,快速支撑提高优秀种群繁育效率、提升优秀种牛个体和群体性能。针对“卡脖子” 技术问题实施联合攻关,突破卡点,支持吉林省肉牛种业持续高效发展。
吉林省肉牛品种资源丰富、产业布局合理,制种供种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链条完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尤其是种业的发展,明确强调深入实施 “双千” 工程,举全省之力把“秸秆变肉” 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打造成标志性工程。依托现有科技研发条件和优势团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稳步提升创新条件与研发水平;统筹构建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体系,锻造省级核心育种场,增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提高种牛选育效果和选择强度,推动种公牛站提质扩能,引进和利用优秀种群资源,推动多品种联合育种,创制新种质;实现科学选种选配和高效杂交利用,创建新型营销模式,锻造 “吉牛” 品牌。依托科技创新,推动肉牛种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