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开展的目标是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数学教师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全面考虑数学教学的特征,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在作业优化设计上也应当下足功夫,以便学生可以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时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且在 “双减”背景下,让数学作业搭建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在“质”与“量”的平衡中让学生发展,在分层設计作业中贯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而教师如何设计保质保量的作业,来吸引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作业是课后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教师布置作业要分层设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且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不论是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我都会根据学生的能力,把作业分成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梯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种类,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真正参与作业,乐于完成作业,从中体会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例如,在教学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之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A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求第三边。
B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5,求第三边。
C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3,求第三边。
通过自主选择,让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通过A组作业巩固基础知识,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中等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巩固基础知识;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综合性较强的作业,拓展思维。这样,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作业,可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二、作业布置应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比较枯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和综合能力。教师若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性的作业,学生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发挥其潜能。且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充实。数学教师应该在作业设计的形式上力求多样化,使作业从单一中走出来,将绘画、剪切、折叠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作业的丰富多彩,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要赋予作业新内容,新形式,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小黄和小李从相距18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小黄骑自行车,小李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已知小黄的速度15千米/时,小李的速度45千米/时,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距36千米。学生大多数只考虑一种情况,于时,我让两个学生在教室演示了这个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这类型题的印象。
布置作业可以在“精”“新”“巧”上下工夫,才能使其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效能。若作业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乐意做的事情,就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且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适应学生智力因素和掌握知识客观存在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三、作业布置要注意精挑细选
教师尽量选择和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作为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山西特产专卖店销售稷山板枣,其进价每千克40元,按每千克60元出售,平均每天可售出50千克,后来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单价每降低2元则平均每天的销售量可增加10千克,若该专卖店销售这种枣,要想平均每天获得1120元的利润。每千克的定价定位多少元,我要求学生用两种设法两种公式去解题。
方法一:设间接未知数,每千克枣应降价x元,方法二:设直接未知数,每千克枣定价为x元,每种设法都可利用总售价-总进价=单利润乘销售量=总利润。总之,从不同设法和不同数量关系分析问题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练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且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会使所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
同时在作业的优化上,教师要多花一点心思,采取多种手段,尽量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融入进去,提高作业的实效性。一题多变,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通过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渡,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作业的设计,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