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

2023-09-05 12:03撰文徐宁
大自然探索 2023年8期
关键词:鄯善双全汉宣帝

撰文 徐宁

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

悬泉置是座驿站

1987 年8 月15 日,时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的何双全接到敦煌市博物馆荣恩奇馆长的邀请电话,约他一同去一个新发现的遗址考察。第二天,在荣恩奇的带领下,何双全徒步四小时,来到那片遗址,并进行了简单勘察,没有太多发现,这不免让他有些失落。三天后,荣恩奇再次邀请何双全前往那个遗址勘察,但这次竟收获颇丰。在发现了丝绸碎片、铜箭头和铁器残片等重要文物后,何双全才意识到这个遗址不简单。

在后续勘察过程中,何双全发现了一枚带有文字的简牍,并判断其为汉简。在何双全的印象里,甘肃出土的汉简虽然数量众多,但都是出土于长城遗址沿线。而这次发现汉简的遗址距离长城遗址较远,这里为何会有汉简?

1990 年11 月11 日,考古人员开始对这片遗址进行系统性发掘。经过两年间的三次大规模发掘,一座长宽各50 米的汉代邮驿重见天日。

从简牍过渡到纸张

迄今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简牍源自战国时代,秦汉和三国时期见证了简牍的普及。西汉出现的浇纸法和东汉蔡伦改进的抄纸法让纸张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西晋时期简纸并存,到了东晋,纸张已经完全取代了简牍。

悬泉是悬泉置的重要水源

“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

根据简牍记载,这座邮驿名为“悬泉置”,位于敦煌市和安西县(今瓜州县)之间的中心点上。汉代时,悬泉置属敦煌效谷县制内,驿站主官称为“置啬夫”。驿站整体建筑为一座四方小城堡,大门朝东,院墙高耸。悬泉置背靠祁连山脉的火焰山,东侧山谷中有泉眼(即悬泉),西南角设瞭望角楼,内部区域分为办公区、住宿区、马厩、垃圾堆等。

经过三次系统性发掘,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汉简2 万余枚,其他重要文物若干。

西汉“特快专递”

汉承秦制,西汉的邮驿系统也沿用了秦朝制度。汉代的公文是靠置、骑置和亭三者组合构成的邮驿通道进行传递的。其中,置是在交通要道上每隔三十里就必须建一座的大型邮驿,特点是占地大、物料齐、公职人员多、配备马匹和车辆充足。

汉代彩绘砖,上绘人物为传递公文的驿使

悬泉置遗址全景

汉宣帝时期,汉朝老将赵充国曾经就平定西羌一事向汉宣帝请示。赵老将军的这封奏疏从他所守的金城(今兰州)发出抵达汉宣帝所在的长安(今西安),经汉宣帝批复后返到赵将军之手,行进的总路程近4300汉里(1 汉里约合415 米),全程却只用了7天,这还包括朝廷议论奏疏所花的时间——要知道在当时,朝廷派遣官员到距离兰州不远的敦煌,走完单程平均都要40 多天。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邮驿系统为何能如此快速地传递奏疏?

将军向皇帝呈上的奏疏属于最紧急的邮件,信使必须飞马传递,一匹马跑不了太远,因此信使必须在沿途的邮驿换马,以接力传递。汉朝遍及全国的高效邮驿系统保证了地方(尤其是边塞)和朝廷的信息互通。根据在悬泉置发现的简牍,悬泉置平时有公人三四十人,马四十匹,车辆十乘至十五乘。

悬泉置遗址汉简中数量最多的是官府文书和皇帝诏书,但大部分残缺,其次是各种簿籍,例如人事方面的《吏名籍》《功劳案》,以及财务方面的《入租簿》《钱出入簿》《谷出入簿》……这些简牍为学者研究当时的敦煌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其中一些简牍记载的内容。

招待精绝国王一行人

“送精绝王诸国客凡四百七十人。”

悬泉置不但发挥传信的作用,还兼具接待的功能。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的一枚悬泉置木简(简虽多用竹,但西域地区很难种植竹子,所以当地简多用松、胡杨或红柳制成),其中可以辨析的简文表明,悬泉置曾接待了精绝国王和其他各国人员470 人。

精绝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也有学者认为三十六只是虚指,并非实际数量。据另一份简牍记载,悬泉置曾接待于阗王一行人,总人数多达1600 人,酒杯就用坏了300 多个。从悬泉置汉简中,历史学家们发现了楼兰、且末、于阗、精绝、大宛等30 多个西域国家和汉王朝来往的记录。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 年),朝廷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设立西域都护府,其作用是管理西域诸国。西域都护府的建立结束了西域地区四分五裂的状态,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维持了丝绸之路的长久安定。

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323 窟)

河西走廊风貌

“有急事”简

赐给鄯善王的宫女

“出粟一斗六升,以食鄯善王、王赐妻使者犬苏者等二人,人再食,食四升,西。”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俊民认为,该简属于“出入簿类文书”,据简牍记载的内容可知,悬泉置接待的是鄯善王和王赐妻所派的两名使者,他们从东向西经过悬泉置,从汉地回到自己的国家。在悬泉置停留期间,第一顿饭共吃了一斗六升(西汉一升约合200 毫升,十升为一斗)粟(非黏性的小米),第二顿每人吃了四升粟。

鄯善即楼兰,当时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面对汉朝和匈奴这两股强大势力,楼兰时常首鼠两端。《汉书·西域传》记载:“……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这段内容是说,新楼兰王将国名改为“鄯善”,汉朝赐宫女为其夫人。如此看来,《鄯善王王赐妻使者简》中的王赐妻很可能就是这名汉朝宫女,而鄯善王应该就是尉屠耆。

喂养马匹马虎不得

“□□马日匹二斗粟、一斗叔。传马、使马、都厩马日匹叔一斗半斗。”

虽然这段简牍内容缺少了前两个字,但总体意思是完整的。该简属于律文类,明确规定了各种马匹每日的饲料类型和数量,其中“叔”通“菽”,指各种豆类。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臧知非认为,按照西汉制度,一般的马匹用料量是每天粟2 斗、菽1 斗,但传马、使马、都厩马这类官驿用马的喂料标准比普通马每日还多出半斗菽,也就是要额外多喂1000 毫升豆子。

对于邮驿系统,马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悬泉置汉简不但详细记载了马的颜色、性别、标记、身高、名号等信息,还专门对不同用途的马分别制定了饲料供给标准,当时人们对马匹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战国赵武灵王号召全国“胡服骑射”起,古代帝王就特别重视国家的马匹资源,马更是被列为六畜之首。《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可见,在冷兵器时代,马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

并非人人都能吃鸡

“十月尽十二月丁卯,所置自买鸡三隻,直钱二百卅,率隻八十,唯廷给……”

“出鸡一隻,以食长史君,一食,东。”

“最凡鸡九十枚……”

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的19 枚木简内容相关且字体相同,因而被认定为属于同一个简册。中间的简文虽有遗漏,但主要内容是完整的。其中一木简记录了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26 年)悬泉置为招待过往官员所用鸡的出入情况。从木简内容看,前来悬泉置的使者和官员所食的鸡皆由效谷县廷供给。这些简牍所在簿籍被称为《食鸡簿》,也称《元康四年鸡出入簿》。

研究人员发现,该簿籍中关于鸡的量词有两种:“隻”和“枚”。有学者认为,“隻”(只)实为“雙”(双),也就是两只,“一枚”则代表“一只”;也有学者认为,”一隻”即“一只鸡”,“一枚”即“半只鸡”。无论哪种说法正确,一隻都对应两枚。从简牍记载的内容看,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吃鸡,在当时,鸡只有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享用。

悬泉置简

悬泉置麻纸碎片

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大获全胜,致使匈奴主力退守大漠以北,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与汉朝对抗。从此,西域诸国与匈奴的联系减弱,和汉朝的联系逐渐增强,汉朝和西域的商贸往来也趋于频繁。

河西走廊是汉朝向西交流的要道,也是汉朝和西域诸国建立外交的重要通道。西域的范围从阳关以西到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南,面积有200 多万平方千米。

不过,河西走廊路途实在难走,沿途又缺少补给之所。因此,出于为邻邦提供交通便利的目的,汉朝在河西走廊上设置了许多驿站。汉朝时期,从敦煌到长安的沿途上,除了悬泉置,至少还有渊泉、冥安、广至、鱼离、遮要、敦煌六置,这些邮驿为往来西域诸国和汉朝的公务人员提供歇脚处,提供食物并发挥传送诏书、公文、战报等文书的作用。

猜你喜欢
鄯善双全汉宣帝
多复变数某些双全纯映射子族精确的系数估计
两类双全纯映照子族在Roper-Suffridge延拓算子下的不变性
從新疆鄯善縣洋海墓地出土木質火鉢探討火崇拜與拜火教的關係
救人一命最重要
单位球上双全纯凸映射偏差定理的一个注记
漫话成语
儿女双全好孕 八件事万万不能做
救人一命
救人一命最重要
祖逖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