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汤恒岩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西方文明是蓝色的海洋文化,而东方文明是土黄色的内陆文化。”黑格尔站在其历史时代对东西方文明的判断如今随着史料的发掘和新的研究成果涌现已经显得偏颇。我国实则远在欧洲之前便懂得用由前后帆组成的系统在海上乘风而行,而且对海船最重要的两个技术——舵和水密舱壁,也是我国最先发明的。
羊皮筏子
远古先民求取食物或是对隔水相望的地方产生向往的时候,会选择浮性好的自然物体作为泅渡工具。
比如,干燥、空心的葫芦具有体轻、防湿性强、浮性强等特点,很早就被人类用作泅渡工具。过河时把几个葫芦拴在腰间,这叫腰舟。如今,腰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能看到:云南省哀牢山下礼社江两岸的彝族同胞,在捕鱼的时候就会在腰部拴上几个葫芦。
在人们开始饲养牲畜后,发现用一些牲畜皮做成的囊具有很好的浮性,于是在某些地区又出现了靠牲畜皮囊渡河的方法。其做法是在宰杀牲畜时,先将头和四蹄割去,再将整块皮翻剥下来,最后把颈部和三个蹄部的孔口系牢,留一个蹄孔作为充气孔道。用时,吹鼓皮囊,结扎充气孔即可。
常见的原始泅渡工具还有筏。一根树干,在远古就是一件泅渡工具,然而树干呈圆柱形,在水中容易滚动。为使其平稳,也为获得更大的浮力,人们将两根以上树干并拢,用绳系结起来使用,这就形成了筏。
葫芦和浮囊只可称为浮具,筏也算不得船,具有容器形态的水上运载工具才能称作船。人类的文明史上出现的第一种船是独木舟。独木舟是通过将大树树干掏空(做成容器)制成的船,人坐在树干中,在一定程度上可免受水的浸淹。
商品交换出现以后,人们对水上运载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木板船应运而生。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有“舟”字这一点来看,木板船最晚也应是殷商时代的产物。
春秋时代,逐渐出现了饶有特点的各类木板船。民间有主打快速的轻舟、扁舟。屈原在《楚辞》中有“乘聆船余上沅兮”句,其中的“聆船”就是一种有棚有窗的轻舟。此外,还有被称为艅艎的大舰,专供国君乘坐。
以战国时代的文物为依据,有考古学家认为我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风帆。在浙江出土的一件战国青铜钺,其正面镌印有一幅图案:下方以线表示舟船,船上有四个泛舟者,上有羽冠图案。许多人认为此“羽冠” 或许正是一种原始的风帆。
镌印船纹的战国青铜钺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纹样
科学家复原的“艅艎”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结束战乱,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一天,秦始皇命一个叫徐福的人入海寻蓬莱仙境,以求长生不老之法。徐福一去数载,并未有所获。回来以后,他撒谎说:“蓬莱仙境是有的,但是海里有大鲨鱼阻挠我们,所以到不了,请派几个猛士陪我再去一次吧!”这一次,徐福带上人马和财物渡海到达一片宽广的平原之地,在那里称王立国,再也没有回到秦国。徐福定居的平原之地,据学者分析,很有可能是日本的畿内平原。
科学家在复原徐福东渡所用船舶时认为,此船出现在战国之后,理应挂有风帆,不过那时使用的风帆还是较为原始的,风顺时用帆,当无风时或风不顺时,只能靠众多桨手操桨。
到汉代时,各种船舶属具已基本齐备。桨是最原始的船舶属具之一。有人认为最早的桨是人的两只手,古人身骑树干漂于水上时,会用两只手划水,让漂流的速度快一些。于是,人们发明了桨,作为手的延伸。
在划船的时候,桨在水中时是起作用的,但扬起来的时候不起作用,这很浪费力气,因此人们又发明了“橹”。橹叶比桨叶宽,在船尾左右摇摆,而且全程都在水里工作,效率比桨高得多。
桨和橹在浅水区域都既可以担当船只推进工具,又可以担当船只方向控制工具。当在深水区航行时,桨和橹既要推进船又要顾及控制航向就相当困难,终于,专门控制方向的舵应运而生。舵不为船提供动力,只通过左右偏向,改变水流对船体施力的方向,从而改变船的航向。
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徐福公园内的徐福像
早期的舵由舵手在船尾操控,如今,舵已经可以通过机械结构与船头的舵轮相连,舵手可以站在船头,一边观察前方的情况,一边控制船的航向
汉代结束后,我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乱,不少领域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但是各个政权都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促进造船业的发展,我国举世闻名的两项重大船舶发明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第一项重大发明是水密舱壁。水密舱壁是将船舱分隔成的多个独立舱室,有了它,即使某一舱室因触礁破洞而淹水,也不至于波及邻舱,船也就不会轻易下沉。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人发明水密舱壁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中国有竹子,中国人观察竹子的竹隔(该结构把竹竿内部分隔成好多段竹腔)就产生了相关想法,而古代欧洲没有竹子,所以欧洲人迟迟没有这方面的灵感。
水密舱壁
浆轮
第二项重大发明是车轮舟。作为船舶推进工具的桨和橹都需要手摇,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桨轮,而安装桨轮的船就叫车轮舟。
所谓桨轮,就是周边插桨片的轮子。它将船的驱动方式由手摇变为了脚踏,进一步节省了人力。如果在同一桨轮的转轴上安装很多踏脚板,还可以让多人同时踩踏,提高船速。不仅如此,车轮舟还进退自如,这对战船尤为重要。
轮船的“轮”在哪里?
轮船之所以叫轮船,是因为早期的轮船真的有轮子(就是桨轮),只不过轮船出现时这些轮子已经不靠人力驱动,而靠蒸汽机驱动。
后来人们发现螺旋桨的效率比桨轮更高,所以轮船不再用桨轮,改用螺旋桨,我们也就看不见轮船的“轮”在哪里了。
虽然海上的轮船早已不是“车轮舟”,但其实现在大家还有机会看到车轮舟,那便是一些公园的小湖上常有的供人游乐的脚踏式游船。
两宋时期,五个人口超过100 万的城市(汴京、临安、长安、洛阳和南京)无一不是建立在舟船交通之上。北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画师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北宋都城汴京社会经济生活的巨作。在长达5.25 米的长卷里,画有各种视角的船舶24 艘,这些形态各异的船舶反映了当时造船业的发达。
鉴于水上交通发达,宋朝专门建立了一支水军,其拥有的战舰一度超过两万艘,为当时世界之最。强大的水上力量成为宋朝与北方马上民族周旋的利器。
南宋后期,水军训练更受重视。正是缘于其水军精良,元军又缺乏足够的水军,后者才始终无法突破南宋江淮防线。元军迫不得已,也开始拓展自己的水军。在南宋降将刘整的努力之下,经过数年训练,元军终于培养出可以与南宋抗衡的水上力量。襄樊之战中,元军凭借水军封锁两城的对外联系,最终取胜。
《清明上河图》(局部)
“麒麟”图
1405 年开始,明朝大臣郑和率领由数十艘海船组成的远洋舰队(最大的一艘船能乘坐千人)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
在非洲,郑和见到了许许多多从没见过的东西,他还带回了一样东西,令皇帝大喜过望,那便是两头“麒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所以皇帝对这两头“麒麟”十分稀罕,还特意命人绘制了一幅麒麟图。
郑和带回的真是麒麟吗?看了当时的麒麟图,你一定会哈哈大笑:这哪是什么麒麟,这不就是长颈鹿吗?虽然如今看来很可笑,但长颈鹿对明朝人来说是新鲜事物,被误认为是麒麟也不足为奇。
虽然万人舰队七下西洋气势恢宏,但很多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劳民伤财。其实,郑和每次远航均获利甚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商品是胡椒。当时,在苏门答腊国,100 斤胡椒只值1 两白银,带回明朝,每斤能卖10 两至20 两,差价千倍。大量胡椒被运回后,郑和不用担心销路,因为皇帝一度将胡椒折算成官员工资,甚至每斤胡椒折100 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