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矩
管仲说过,“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也有人说,“成功的秘诀是一意孤行”。历史上,有唐太宗虚怀纳谏,兼听以治国;也有仁人志士逆水行舟,以民主之流冲破封建之堤。在如今的信息社会,观点多如满天星斗,古人所说的“兼听则明”似乎不再现实。所以,兼听能否明辨,兼听何以明辨?
历史上,成功的人大多都兼听以多识,学士博览群书,皇帝采百官之长。在红军危在旦夕时,毛主席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略,这是因为他通晓古今战法,必然深知《孙子兵法》中的“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假若人的脑内有一座图书馆,我们所闻、所见、所感就像一本本書,兼听就如为这图书馆中增添不同的书目,每一本都有可能成为做出选择的关键。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兼听便有了明辨的基础。兼听,可以明辨。
虽说兼听便可把这图书馆扩大,但生活中人们常说要“把书读薄”,这“薄”与“厚”并不代表量的多少,而是积淀的厚度。文章缺少了中心就会变成废纸,而人的知识如果不加以提炼就会变得无用。如果把知识比作一块大蛋糕,那么提炼就是将蛋糕切开,选取合适的部分,这是一种“做减法”的能力。兼听何以明辨?提炼。
兼听有益,但这从不等同于对别人观点的盲从。有些人力排众议,使国家绝处逢生,也有一批又一批的有为之士,孤行己见,改变了历史。诸葛亮舌战群儒,为蜀国争取到联盟抗曹的机会;北魏孝文帝面对朝野上下的反对之声,实施改革,巧妙地开辟了新局面。近代,陈独秀、鲁迅开辟了新文化的道路,无论多少学者愤而质疑,他们都没有放弃,坚定地将自由民主的观念传播大江南北。他们的坚持不是因为抛弃兼听而麻木自己,而是对自己心中原则的坚守,和改造社会的信心与责任感,也正是这种责任感让他们披荆斩棘,在如潮的观点中坚守内心的准则。这是兼听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的基石。
而今,信息如海啸般袭来,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网上的观点各个不同,又难辨真伪优劣。有些人看到他人所持观点与自己相异便怒火中烧,而新时代的我们,每天都在接收不同的信息,接触着远在网络另一端的不同的人,何不思考他人是如何得出不同的观点,去拥抱不同的信息,加以提炼,更好地“兼听”呢?
(编辑 雪彤/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