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慧虹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艺术课程应聚焦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应坚持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现行的小学浙美版教材中传统文化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约占比30.6%,其中多为“欣赏·评述”课程。但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欣赏课似乎尚未完全脱离“教师传授式”的单一模式,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高效性、趣味化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艺术欣赏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探究的。翻阅小学中高段教材不难发现,各学期后半段设置的欣赏课几乎都涉及了1至2件经典传统器物,但分布较为零散,课程实施时间间隔过长,难以使学生形成系统性认知。故此,笔者以“道器合一:传统器物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为单元大观念,统整三、四年级五节传统器物欣赏课,并创编《中国传统器物的文化密码》课例,为四年级的学生设计并开展“中国传统器物的文化密码”主题单元课程。
一、“引领整合”的单元建构
(一)以目标引领课程
单元目标是主题单元设计的出发点,必须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结合单元内容、课标和学情,将单元目标从不同维度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从而形成指向明确的单元目标体系。而新课标中提出艺术核心素养是对艺术学习品质和审美能力的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艺术培养审美观念,提升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形成尊重、欣赏与创造文化作品的能力。本欣赏单元的目标设计正是基于艺术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以对传统器物的审美感知为基础,以趣味性的创意实践和艺术表现为兴趣激发和思维提升方式,以实现正确的文化理解为导向,引领单元课程教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以大观念整合课程
“大观念”指深层次的、有意义的和可迁移的一项学科核心概念,是精准地指向学科本质的核心价值、核心知识、核心思想。大观念并非仅为模糊的抽象概念,更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可以把不同的知识碎片串联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中国传统器物种类繁多、形态优美、技艺精湛,最初作为一种实用性器具,但在历史发展中,它们逐渐成为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即所谓“器以载道”“道器合一”。通过器物,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思想意识及审美情趣,如在陶器中可以发现古人对自然的崇拜,青铜器中彰显着礼乐文化的教化思想,玉器潜藏着君子高尚品德的内涵……
本单元设计以“道器合一:传统器物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为单元大观念,统整五个课题,尝试将看似各自独立的五节欣赏课整合到一个单元中,将碎片化的欣赏知识关联化、系统化。本单元课程以五类中国较具代表性的器物为载体,欣赏中国传统器物之美,解析中国传统器物中的文化意蕴。
二、“立足素养”的单元学习
(一)以问题情境驱动学习任务
单元学习任务是单元目标落地的保障,立足美术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需要准确提炼并合理运用学科大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基本问题、设置真实情境、设计核心任务、分解子任务,从而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近年来,中国传统器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理解也更加深入。2022年,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青铜面具惊艳亮相春晚,引发全民关注。本单元以虎年春晚的三星堆大面具展示节目作为导入,创设真实情境,提出“中国的传统器物背后藏着怎样的神秘故事?”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问题延伸出欣赏与探究传统器物特点与文化的四项学习任务——欣赏、评述、体验、展评。
1.欣赏任务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器物,了解器物的实用价值、器型、纹样设计等知识,理解器物承载的文化意蕴,初步掌握美术欣賞的基本方法。
2.评述任务
表达对传统器物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使用导学单,将所获新知通过梳理与重构,以自己的思路和语言清晰地表达,并学会分析与认同同伴的观点。
3.体验任务
尝试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和材料,对传统器物纹样、器型、特点等方面进行创意表现。
4.展评任务
回顾单元内容,学会使用评价单开展自评、互评,通过单元知识测验巩固所学知识,展示单元作品成果。
(二)以探究体验串联实践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探究体验性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本单元设计有意打破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流程与结构,根据单元学习任务制定每一课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依据学情增加趣味性的探索体验活动,将传统器物的技艺美、造型美、纹饰美以及背后的独特文化底蕴通过递进连接式的各个活动直观有效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器物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第一课《中国彩陶》为例,为使学生对古老而朴素的彩陶产生兴趣,在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小小文物修复师”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模拟考古现场,邀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破碎彩陶的拼摆修复工作,并分发学习单和不完整的彩陶打印稿,请学生完成彩陶器型和纹样的修复。随后又以“彩陶知一二”“陶纹变变变”“我的彩陶”三个探究活动推进课程开展,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大胆创作的方式更真实地感受彩陶魅力。
(三)以目标指向丰富课堂作业
欣赏课程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一种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美术技能、提升创意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为此,笔者设计了三类目标指向性的作业形式,意在整合关联性的作业框架,通过多样化的作業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理性认知和感性体悟。
1.理解性作业
通过学习单、资料收集、操作性练习等多种作业形式,使学生了解五类中国传统器物的背景与主要造型、纹样等特点,理解传统器物所承载的文化特质。
2.表现性作业
通过“做一做”“画一画”等创作与实践作业,感受中国传统器物的造型与纹样之美,通过艺术表现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整理性作业
通过回顾和整理单元内容,巩固新知并形成系统性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比较与总结各课学习过程,初步掌握传统器物的鉴赏步骤和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和判断每一样器物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气质,深刻体悟“道器合一”的文化含义。
在前五节相对独立的并行课程中,笔者采用以“理解性+表现性”的作业组合方式推进学习进度,避免单一知识型课堂的枯燥乏味。在第六节总结回顾课程中,对前五课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巩固,对“器”与“道”的关系以及传统器物中蕴含的真、善、美进行整体解析,以整理性作业形式将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统一到一个大观念之下,强化单元作业之间的横向联系。
三、“育人导向”的单元评价
单元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一方面要反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达到的目标和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标对评价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其所提倡的育人导向的评价机制是以育人为核心,以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成长为价值取向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运用多元的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自评为主,多主体评价相结合
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本单元评价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落实到每一节课程中,针对学生对于器物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情况、课堂作业等多个方面分层次、分阶段做多主体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动态、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学习过程与能力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结果进行整体评估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使学生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也注意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更及时、更全面地认识与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1.单元学习评价表
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对每一课进行分模块学习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回顾,对自己及同伴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进行量规评价。完成所有课题的学习和评价后形成的两页评价表,较完整地反映了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2.作品成果展示
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点评与展示,并在单元学习结束后邀请同学们一起布展,集中呈现单元学习成果。五个相关课题的作品和单元回顾课上的知识海报分模块展示,让展览不仅是展示评价现场,也成为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再巩固的学习现场。
3.单元学习档案册
单元学习档案册中的学习单、绘画作品、思维导图、综合评价表等能够综合反映学生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学习成果,达到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效果。用相同尺寸的裱卡宣纸做作业背景纸,配以学生简单绘制的封面图,再用夹子固定,形成一个简便的学习档案活页,方便学生进行成果整理。同时,学习档案活页也是开放性的学习册,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添加自己搜集到的新资料或者创作的新作品。
四、结语
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元素融入其中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器物欣赏单元立足艺术核心素养,聚焦中国传统文化,尝试以单元大观念引领,加强课程横向联系,丰富审美体验活动,增加欣赏作业的形式,鼓励多维评价方式,用综合评价体系组织有广度、有深度的单元教学。历时一个多月的主题学习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对传统器物的鉴赏步骤和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也对美术欣赏课程产生了新的学习期待。
参考文献:
[1]刘振颖.核心素养导向大概念引领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J].新校园,2022(9):26-28.
[2]谢飘.基于深度学习的美术教学探索:以小学“青花瓷”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教师,2022(25):66-68.
[3]马大川.大观念统领下初中美术单元教学模式探析:以《洛神赋图》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6):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