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全有, 李文洁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20世纪30年代我国太极操的兴起与发展问题,目前学术界研究得很不够,只有刘帅兵的《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1]、赵子云的《民国时期两次儿童节庆祝大会》[2]、《民国时期两次全运会话旧》[3]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二年全运动大会总报告书》[4]、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操》[5]等都有所触及。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太极操为视点,以20世纪30年代为视域,致力于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太极操源于太极拳,1931年被正式提出[6]。太极操是太极拳与体操二者相结合而成的产物。但因体操与太极拳的学习锻炼需要空间、时间以及一定的经济基础,且动作繁琐不易学习,太极操在保留原有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效外,还具有动作简单易记等特点,这就为太极操的兴起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故不论何人何地何时,均可操演,不谙者一学即精,精即永记忆。”[6]这充分体现出了太极操的优点。太极操兴起以后,在学校及社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太极操在中小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具体如下。
为在学生中间广泛推广太极操,各地学校也纷纷组织校内体育老师、教员等学习太极操。如1934年8月报载,为了参加在天津举办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各小学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表演太极操,及团体舞蹈一节,其办法业志本报。兹悉各校体育教员,自本月二十六日起每星期二、五下午五时至六时、每星期日上午八时至十时在市立师范附小操场分别练习,以便教导学生届时表演云”[7]。在南京,1934年10月,南京市立小学为“参加第四届中小学联合运动会团体操(太极操)办法,业于三日召集各校体育教师会商决定,略情已见昨讯,兹补志详情如下……定本星期五(五日)下午二时在公余联欢社(香铺营)举行各校体育教师练习事宜,四日各校校长举行会议,已将右项办法,分发各校长转知各该校体育教师遵照”[8]。1937年3月,“京市本届中小联运会小学分区运动,业已分别筹备进行……拟定于大会开幕时,举行小学生太极操会操,特定本月八日(星期一)下午四时在市府大礼堂召集全市小学体育教师训练”[9]。召集体育教师学习太极操,是在学生中推广太极操的前提。教师学习太极操后,然后教给学生,这就为太极操在学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各类太极操讲习班的开办,为系统学习太极操提供了更多条件。1934年民国教育部主办太极操教育班,太极操讲习班的开办,对推广太极操极为有效,因而各地竞相仿效。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太极操班、太极操教练员训练班亦纷纷成立,并成立小学太极操教练班,“指定小学体育教员参加受训”[10]。1935年9月,在上海,由市教局成立的太极操训练班“定本月四日、七日下午四时,假天后宫市立树基小学,开本局太极操训练班学员会议,商讨进行办法,并举行总练习,届时各学员,均须一律出席,合亟令仰该校转饬前往参加训练各学员,一体遵照”[11]。太极操训练班有助于培养人才,并借此推广太极操。
为迎接全运会的到来,1935年“上海市教育局特设太极操教员训练班”[12],太极操训练班结束时,亦会举办太极操毕业典礼,1934年6月《新闻报》载文《小学校长联欢会 昨举行太极操毕业班》道:“本市私立各小学联欢会第一届太极操毕业典礼,于昨日上午十时在树基小学举行。”[13]而对于在太极操训练班毕业的学生则颁发证书,1936年1月《申报》有云:“本市教育局为发给太极操教员训练班毕业证书,昨发公告云,案查本局办理太极操教员训练班,早已结束,按照规定第六条办法,各优良受训学员,均应给以证书。”[14]太极操讲习班有专门教师任教,并按照学员毕业顺序举行毕业典礼,颁发毕业证书,这是太极操在学校中得到认可的体现。
强化太极操研究是太极操在社会上得到推广并得以关注的重要体现。1933年9月上海市“体育界发起组织之太极操研究会,于前晚八时在四马路致美楼开成立大会,到会者二十余人,均系在教育部暑期班毕业学员……拟在京印大批太极操讲义,分赠沪市各级学校。至于该会员二十余人,均系本市各级学校体育教员,将分别在沪市各区,积极推行该操,并担任义务指导,该会会址暂设于南市斜桥制造局上海女子中学,有欲研究太极操,请函该会沈编君接洽”[15]。该太极操研究会的成员系太极操训练班毕业学生,对太极操已有了诸多了解,这对太极操的传播是极为有利的。
此外,上海中华体育会太极操研究会还编纂了名为《太极操讲义》的专著,其内容包括太极操命名和由来、太极操编配之系统、太极操之效用、太极操运动之方向、太极操运动之步骤、太极操运动之变化,以及太极操每段的动作说明,均在该书中有所介绍[16]。与太极操有关之内容都在本书中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推广太极操及广大民众学习太极操提供了诸多便利。
在一些体育研究会,还聘请知名教授进行太极操的传习。在上海,“本市小学体育研究会,为准备参加华北运动会表演起见,特聘国术专家郝铭氏担任传习太极操,已订于自二十九日起每逢星期日上午九时至十时为学习时间,该会正备函通知各会员到场练习云”[17]。这也有利于对太极操的研究。
太极操被列为运动会项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强身健体,也是太极操推广的重要方式。如在上海中校联运会中就将太极操列为团体操项目,由中国女体师参与其中[18]。还有首都的中小学运动会,也将太极操列为项目之一进行比赛[19]。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太极操在学校的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另类的声音。如1937年《立报》刊登《强迫运动限制 只许练太极拳太极操》一文道,学校要求学生强制练习太极操,而这种无趣太极操并不为学生所喜欢。“我是一个受着强迫运动的学生,现在请小茶馆的各位读者评一评我们受的所谓强迫运动合理不合理。”[20]文章先是提到由于学校强迫学生进行运动从而压缩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而后则是表达了学生对练习太极操的不满:“四时后的强迫运动,我们理想着一定是什么球类、田径类。但是到现在,篮球场上生满了草,足球场上、网球场上还是高低不平,铁杆上几乎生了锈,沙坑中的沙已经变成了泥块……在上星期六,我们的校长对我们训了一次话,意思是我们并不是体育学校,所以不需要什么球类,最后他介绍了太极拳、太极操给我们。每日午后四时起,不出席便算缺课,但是我们并不喜欢太极拳……以不出席作缺课论,压迫我们练无兴趣的太极,这种强迫运动是不是适合现代青年的呢?”[20]该文反映出学校太极操推广中有过激之嫌。
除了在学校被广泛宣传与推广外,太极操也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加大规模的体育盛事是太极操在社会得以更好推广的重要渠道,这主要表现在太极操作为表演节目参加运动会的开幕、闭幕表演。1933年9月《申报》载文报导了南京各小学为参加全运会表演参加演练的情景:“全运会京市各校太极操分区演习,经下午三时在公共体育场会操,到大行宫小学三十八人、南中实小一三六人、三条巷小学四一人、邓府巷小学四四一人、大中昌小学六十人、逸仙桥小学五二人、卢飞巷小学六五人、南京女中央小学八十人、游府西街小学二十人,均由各该校体育教师领导……演习数次,表演甚整齐。”[21]从参与学校的数量以及各学校参与表演的人数可以看出,太极操表演的规模之大和人数之众。
1933年10月《大公报》也提到太极操是全运会开幕时的表演项目之一:“全国运动会总秩序业已编出,第一日至六日已公布,十日晨十时举行开幕典礼,除普通仪式外,有鸣炮放鸽,小学生表演太极操,飞机表演……”[22]1934年8月,在天津召开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太极操也作为表演项目参与其中:本市市立及私立各小学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应否筹备案,议决通过,并推定筹委,关于参加之表演项目,已定太极操舞蹈二项[23]。在上海地区,全市的中小学生也在全运会开幕典礼上表演太极操。1935年4月,上海“决定于全国运动会开幕之时,由上海全市中小学生举行太极操表演”[24]。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太极操确已成为运动会开幕表演的主要节目之一,这是太极操得以在社会上充分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
开幕式表演太极操,闭幕式亦如此。如1934年5月上海中校运动会闭幕式上,“团体表演,仅有上海女中之太极操姿势准确,精神甚为饱满,观众数千,莫不注视鼓掌”[25]。
赵秋诚等著文《参加全运会表演太极操记》,详细记载了参加全运会太极操表演的情形:“十月十日是国庆纪念日,也就是全国运动大会开幕的一天。清晨五时半到校,立刻整队出发,一路上行人寥寥,很是清静,但我们却是精神百倍,勇往直前,步伐声与呼吸声相和,颇觉有趣……走进会场,见有五颜六色的旗帜,很是鲜明,所有男女选手,大都从远方来的,个个精神抖擞,气概轩昂,像要夺得锦标的样子。不一会,林主席训话后,我们就表演太极操……当时全场空气紧张,只听得人声鼎沸,掌声如雷,真使我们快活极了。”[26]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表演时的盛况。赵子云在《民国第五届全运会话旧》一文中写到了太极操表演的盛况,“开幕式最后一项是2000名小学生表演太极操……表演者一律通身着白,黑色球鞋,动作整齐,步履协调,博得满场掌声”[3]。太极操表演的盛况,从上述文字中就能窥探一二。
太极操也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庆祝活动,如儿童节汇演。1934年3月南京为庆祝国际儿童节,“全市小学之表演太极操,业经社会局积极准备,并令分区举行联合练习……表演时动作敏捷,颇极美观一致”[27]。1935年4月《大公报》也记录了南京市庆祝儿童节的盛大场面:“京市儿童节纪念大会四日午后一时在公共体育场举行,到八十余小学与私塾学生及市民约七万人,热烈情形空前未有……三时半全体小学生太极操,表演整齐活泼,继八十余单位小学游艺表演,精彩异常。”[28]表演盛况从中可见一斑。到了1936年,南京的儿童节庆祝规模更加扩大,表演太极操的人数亦有所增多。“本年儿童节决定扩大庆祝,关于全市小学生太极操表演,已商请社会局向各学校商量确定人数及服装等问题……已与各该校体育教师商定,每校派二十人至三十人,全市共四十六校,预定总数一千二百余人。”[29]从参与人数就可以看出太极操表演时的盛况与规模之大。
在南京之外的一些其他地区,如河北,1937年“儿童节庆祝活动将于四日举行,教育局已筹备就绪,届时午前举行之太极操及双蜂舞,各校已练习纯熟,定明日下午二时在河北省体育场举行预合”[30]。
赵子云也在《民国时期两次儿童节庆祝大会》写道:“答词完毕后,即表演太极操,参加表演的小学生有2300余名,都穿着白色制服,各自站立在事先划定的白线上,‘随着乐声起落,忽高忽下,或左或右,卧底起伏时,如风动微波,波浪层层,左右摇摆时,如柳枝招展,轻盈摇曳,柔美情动,倍感整齐悦目’。”[2]将太极操的柔美进行了极致的展现。
太极操以其动作简单易学、表演时无需过多装饰等特点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因而,除上述两种外,其他各式各样的太极操表演也日益增多。如1934年《大众画报》第12期刊登的一张照片记录了海军秋季大会操,海军士兵在岸上表演太极操的情形[31]。此外还有1936年《天津商报画刊》刊载的照片即是当时的中央国术馆成立时,中小学生举行太极操表演的庆祝场面[32]。在一些表演大会上,也时常有太极操的身影,如1934年1月《大公报》载,“本市青年会举办之国术表演大会,将于今晚七时半,假该会礼堂及健身室举行,登场表演者颇多国内名家,项目极繁,且有为平时罕见之表演,除预定之三十余项外,及魏明初之讲演,闻尚有自由表演十余项,届时名手荟萃,当有异常盛况也”[33]。其中,培才学校的太极操表演首先出场。
不仅如此,太极操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如太极操表演所需的衣服、鞋子等都有专门的组织服务:“京市各校学生表演太极操,拟由本会赠送制服材料及运动鞋案,决议通过,并请社会局照上项决定形式,绘制制服图案。”[34]这无疑是太极操在社会上获得认可的重要体现。
社会舆论对于太极操及太极操表演好评颇多,认为“太极操为强国强健之基础”,应极力提倡,使普遍全国人民都了解太极操的好处[35]。社会舆论的推动,具体体现在报道及讲义、电影等方面。
首先,各类报纸对太极操及太极操表演盛况进行了诸多报道,报纸发行的广泛性为太极操在各地区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如1935年10月报载《花花絮絮录》的文章中道,“林主席赞美太极操,昨日太极操表演,颇为精彩……全场观众无不赞美,国府林主席,每见精美之动作,辄鼓掌称赞不已”[36]。林森的称赞也是对太极操的一种肯定与鼓励。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很多,1935年10月《新闻报》刊载文章《太极操预演之壮观》,文中写道:“服装整齐,动作一致,表演殊为精彩,诚为全运会场落成以来第一次盛况也。”[37]“诚为第一次盛况也”无疑是对太极操十分重要的肯定。
更有报道将太极操与国外运动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太极操更胜一筹的结论:太极操“其效用与价值,据习者研究所得,实较德瑞二式为优胜”[38]。该文还载道,“太极操根据太极拳的原理,其环形动作,能使全身关节同时活动,身心各部平均发展,复采取次序上普通体操次序上的特点,使动作由浅入深,自上肢下肢而头、腰以及躯体,循序渐进,按系配合,兴趣既多,记忆尤易,更参以生理与心理上的要素,融合贯通,编成此操。所以习者运用时,能使意之所至精神随之,活泼身心,敏捷手足,而全身关节带的舒展,血液循环的流畅,尤具特殊的功效。我国体育界上既有如此的新发明,自宜将研究所得,贡献于包罗万象的世界体育展览会中,则不但于学术上可得有价值的批评与发扬,即对于东方体育落伍的病夫国,或因中国式体操发明的成效,可一洗向日的耻辱”[38]。这篇文章将太极操的特点及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类似于广告的赞赏实在是极有利于太极操在社会上的推广。
其次,除各类报纸的宣传报道外,一些讲义的宣传也十分有利于太极操在社会上的推广。如1934年,上海中华体育会太极操研究会编纂的《太极操讲义》中亦认为“太极操之动作既为环形,学者可依其身体之强弱、气力之大小,而运用之。凡意之所至,精髓随之,圆活敏捷,无过分之弊,剧烈之害。而于全身关节韧带之舒展,血液循环之畅流,尤具功效,此所以不论男女老幼、富贵贫弱,不费时间、不耗金钱,随时随地均可操练,适合我国民生环境,诚平民化之健身操也”[17]。太极操因其不费金钱、不费时间,随时随地可操练的特点,而被认为是平民化的健身操。
不仅如此,以太极操为主题的电影也渐渐多了起来,在多个重要的场合都放映与太极操有关之影片。不仅在中华体育会上放映相关影片[39],同时还与其他国家相互交换,这就为太极操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40]。这不仅可以让我国获得更为丰富的体育影片,也有利于太极操走向世界。
正是多种渠道的相互配合,使得太极操不仅在国内十分流行,还逐渐走向了世界——参加世运会表演。1936年9月报载《我参加世运 国术表演荣誉》一文道,“七月二十七日又在柏林华侨学生欢迎会表演国术及太极操、太极球,并分赠太极操刊物数百册,是日到会观众,德军政要人颇多,次日各报登消息,颇多赞誉之词。嗣又赴德国军营表演各种拳术,德国士兵官员,均一致同声赞美,乃将太极操刊物,分别赠与。八月十一日我国术队正式在大会表演,首为团体太极操,次为各队员之单拳对拳,次为器械表演,均极精彩,博得数万观众之欣赏,鼓掌欢呼之声,历时颇久”[41]。这说明,太极操不仅在国内广为流行,也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认可。
以上我们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太极操的发展,到了40年代仍有推进[42],不过比之30年代,因战争等影响,已不复有往日风采。
总的来看,20世纪30年代,太极操兴起以后,在学校和社会的相互推动之下,其经历了从兴起到逐渐得以推广,并进而走出国门参加世运会表演的过程,这是中国的体育运动逐渐融入世界舞台的标志性成就。尽管在其推广过程中也具有偏激之处,但总体而言,太极操对我国当时体育的兴盛与繁荣是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而对于太极操的研究,对日后我国大力发展体育运动(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强国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