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淑蓉
内容摘要:儿歌《丁老头》在网络和生活中,其歌谣和图像仍有流传。本文就深挖儿歌《丁老头》这首儿歌,通过网络、访谈收集梳理其不同的版本,在异文的比较和分析中,总体上,从歌谣内容的变化,分析时代发展带来的文化变迁;细节上,从音韵、图像等多角度分析其综合性特征,并以此进一步挖掘出民间文学如何结合时代,立足民间立足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儿歌 《丁老头》 特征研究
民间儿歌,简称儿歌,也称童谣、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是流传在民间,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儿童乐于传诵的短小韵文体。“儿歌在艺术上朴素自然,被人们誉为‘天籁,有其特殊韵味和美感”。[1]它是儿童文学的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样式,也是人生最早的娱乐方式之一。儿歌作为歌谣,在流传过程中传承与创新,如《丁老头》类属于游戏歌,儿童边念唱边做图画游戏,可以说自带图像,而这种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特点称其为综合性特征。
早期叙事学研究对象仅限于文学领域,研究对象仅局限于文本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叙事学不断延伸至各个领域,叙事的材料和媒介也不断被挖掘和使用,“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2]此篇文章所选取的儿歌《丁老头》,具有除文本之外包含音律和图像的多样化特征,对此类特征的分析和探讨的研究内容较少,所以本文《丁老头》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儿歌的研究,周作人在《读〈童谣大观〉》一文中就大约分为三派:一是民俗学的,认定歌谣具有一定的民族心理;二是教育的,吟唱儿歌是天然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个需要,给予孩子们适用的语言材料,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三是文艺的,选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学意味,供给文人斟酌借鉴。从文献的整体情况来看,对于某一首歌谣的某一特点展开分析的文章少,本文就以《丁老头》这首儿歌,通过访谈收集不同异文,梳理出不同版本,并在不同文本的梳爬整理中,总结出其之间的差异及其特点。在文本和图像之间,生活和语境之间,分析儿歌综合性特征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以及所展现的文化变迁。
一.儿歌《丁老头》版本梳理
笔者通过现场访谈,网络访谈以及电话访谈的方式,对不同地区、职业、年龄层次进行收录整理,但是所搜集的范围较小,并未穷尽其所有版本,现将所收集梳理出八个版本,结合收录的文本及访谈者的图画及回访,对比去重后,摘出四首较为完整的文本,并根据文本创作出“丁老头”简笔画。
访谈版本一:
“一个丁老头,眼睛圆又圆,三天不吃饭,欠我两个球,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三天就三天,喝了一瓶酒,二面扭丝扭,吃了三颗药,长了一对脚,过了一座桥,长了三根毛。”①
访谈版本二:
“一个大字不出头,一边挂一个绣球,三天不吃饭,饿的团团转。借了3分钱,还了3分钱,长了三颗草,买了一瓶酒,长了两只手,吞了3颗药,长了两只脚。”②
网络版本一:
“一个丁老头,欠我两颗蛋,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送我一个大烧饼。三根韭菜,3毛3,一块豆腐,6毛6,一串糖葫芦,7毛7。”③
网络版本二:
“一塊蛋糕大又圆,一个人字写中间,三横一竖三道弯,一朵小花,3毛3,买条裙子,6毛6,两个纽扣,7毛7。”④
上述的网络版本二,为丁老太的歌谣,其图像和丁老头只是发型上的区别。从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整体上分析流行时间,内容上分析差异。
一是流行时间,整理过程中,访谈的高中生和中小学生中对此儿歌的记忆极为模糊,文本提供者的年龄多分布在20-70岁之间。从而推导出,此歌谣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到如今正好是那时期成长起来的三代人。
二是内容分析:从情节上看,讲述一位姓丁的老头,借东西、买东西一系列生活性动作。在这些情节中穿插汉字“丁”,图形“〇”,数字“3”“6”“9”等,同时还有人体结构及五官分布常识,教育意义显著。
“文本与情境有对应关系……我们可以观察、分析一个人如何选择符号及文本结构以造成一个文本……注意符号的意义与差异”[3]由此看多版本间的差异:访谈版本二中货币单位是“分”,网络版本中货币单位是“毛”。追溯原因发现,网络版本的视频发布者年龄为25岁,访谈版本二中讲述人的年龄为70岁,歌谣为童年时代所习得。若以入学年龄6岁为习得此歌谣的年龄,据此推算,网络版本描述的是1991年的物价水平,访谈版本二则反映的是1959年的物价水平。沿着这一思路分析,访谈版本二内容反映了1991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发达、物质丰富,不再像版本三中买酒买药,而是“三根葱”“一块肉”“一壶酒”,在其它版本中还有“葫芦”“糖葫芦”“葡萄”等商品,商品种类多样化,时代鲜明。除此之外,在收集整理中还发现有许多方言读音,如未摘录版本中“长出两只脚”的“脚”,讲述人就是用武汉话“jio”来表达。
总体来说,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文本内容、数字、情节上有些许差异,但共有的是对其边唱边画的记忆。访谈中问及是否有图画时,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它是有图画的”,所以儿歌《丁老头》的传唱过程中:有歌必有图画。
在梳理《丁老头》这首儿歌的过程中,多版本流传的状态是其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体现。从上述的版本分析来看,其流传过程中,有歌就有图:其歌谣的音韵、文字和图像是一体流传。
二.儿歌《丁老头》特征分析
从上文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儿歌《丁老头》声音及图像的多维度特征,下文将从儿歌韵律性、图像性展开分析儿歌《丁老头》。
1.韵律性
歌谣的韵律性特征从句式、音韵两方面分析。句式上,歌谣短小整齐,便于记忆,方便传唱。《丁老头》歌谣所收集的八个版本中,只有三个版本内有四句九言,其它版本都以五言和七言为主,简单好记,容易传唱。音韵上,歌谣《丁老头》尾字,多压“ou”及“ao”音,如:版本一中“吃了三颗药”“长了一对脚”“过了一座桥”“长了三根毛”其中“药”“脚”“桥”“毛”都压“ao”韵。除此“三毛三”“六毛六”“九块九”等词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合孩童传唱。此外,在收集过程中发现大多都是以当地方言唱念,如武汉话“jio”(脚)“yio”(药)等,方言音韵的加入,对于孩童来说韵律亲切,地方性强。
2.图像性
图像性是这两首儿歌最突出的特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儿歌《丁老头》内容中文字自身的图像性,如歌中所唱所画内容:“一个丁老头”的“丁”字,“一个大字,不出头”的“大”字,“二”“三”以及数字“3”“6”“9”都属于图画中所包含的文字。这类文字是丁老头简笔画的耳朵、鼻子、手臂等部分,具有图像叙事的形象性,体现其文本的作用,做到图文对应的同时,又达到了识字认知的教育效果。二是儿歌《丁老头》边唱边画的作图特点:在收录过程中,就有访谈者边唱边画。如图1-1中所示,歌谣中的每一句词,在简笔画中都可对应一笔:“一个丁老头”的“丁”字为面部皱纹和鼻子,“两边挂绣球”的“气球”“绣球”等圆形物品为眼睛,“借了3毛钱,换了3毛钱”的两个“3”为耳朵,“买了一块肉”的“肉”为身体,“花了6毛6”的“6”为手臂等等。通过想象联合实际,将歌谣里的汉字、数字和笔画中的正方形、圆形、曲线、直线等图形特征,巧妙画出一个独特的“丁老头”形象,并成为儿歌《丁老头》的標志性符号。
综上,儿歌所展示的韵律性和图像性总体特征来看,两首歌谣不仅音韵上节奏性强且文字上内容丰富,通过各版本的收集整理发现其图像性的特征,可发现这首儿歌呈现出:声音、文本以及图像综合性叙事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儿童教育及实践当中,可将抽象性知识转换为图像让儿童接受,颇为受益。
三.儿歌《丁老头》的当代意义
上文结合《丁老头》歌谣内容,从文字、韵律以及图像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综合性特征的表现形式。下文将从儿歌游戏性、愉悦性及时代性展开分析《丁老头》韵律性及图像性特征的意义。
1.游戏意义
“游戏性是儿歌的本质特征,是儿歌的内在属性。”[4]儿歌的游戏性体验一般含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幽默感、驱力愉快等成分。[5]下面可以根据访谈者的描述,仔细分析儿歌《丁老头》的具体游戏方式:首先,孩童在哼唱此歌谣时,要么是集体轮唱,一人一句,要么是各自独唱。这种顺序性念唱的过程中,游戏的规则性不断内化。其次,多人唱歌一人一句或者单人唱歌,一句一笔,随唱随画,画作完成后再进行比较评选。作图时,孩子们在歌词的辅助之下,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在比较和创作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性和兴趣性体验。第三,整首儿歌唱词简短,画作的笔画也都是简单基础的数字和图形,容易完成,给予儿童胜任体验感。第四,在唱念过程中,唱词内容生活性强,孩子们容易把自己代入,“买了一颗糖”“长出一双脚,走过一座桥”,从而带有“想象性投射”,整个游戏过程中具有虚拟性。最后,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复唱诵歌谣内容,在唱念以及作画的过程当中,眼、耳、手、脑多器官的参与过程中,互动性强,游戏体验丰富。游戏的过程就是社交过程,玩乐中将游戏规则内化于心,为儿童今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2.教育意义
从儿歌的产生来看,“儿童不能自作歌谣,有作的动机,而完成也得依赖成人”[6],不论是儿童自创还是成人编创,都是立足于小孩子喜欢唱歌,不学而能的天性。所以基于儿童天性之上,通过儿歌进行教育,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知识型教育,儿歌《丁老头》中就有“一个丁老头”的“丁”字,在图像上为“丁老头”的眉毛和鼻子,在其它版本中还有“一个大字不出头”画出来“ ”当作“丁老头”的鼻子。这里通过歌谣的口诀和画作的图像让孩子习得“丁”“大”两个汉字,除此歌谣里还有数字“3”“6”“9”、图形“〇”等,让孩子在玩耍歌唱的过程中学得知识。二是社会生活型教育,在儿歌歌词当中丁老头借钱还钱、拿钱买东西、生病吃药等生活性知识,通过儿童的不断唱诵内化于心,建立其“有借有还”的诚信品质和生活常识,使得他们在字里行间中,习得人事的往来和高贵的德行。
3.时代意义
儿歌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由大众创作并服务于群众生活,其内容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童谣《丁老头》亦是如此。上文中叙述到唱词中货币单位由“毛”到“角”,物品种类逐渐增加,从内容上体现时代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从搜集上来的版本中发现,该歌谣并未在新一代的儿童中流传,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当今社会物价上涨,商品大多都以“元”为单位,不再如歌谣所唱“买了一块肉,花了6毛6”,内容上失真,与当今实际物价水平不符,儿童不再相信。二是如今科技进步,电子支付在生活中取代了现金支付,孩子们生活体验不似歌谣内容。三是儿童娱乐多样,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娱乐方式多样,大量影像等电子媒体的吸引力远大于质朴的民间童谣。所以,当下的儿童对于《丁老头》较为陌生,从而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时代性。
综上,儿歌《丁老头》结合音律、文字以及图像,从视觉、听觉和认知三个维度来讲述一个文本,多维度、综合性的特点,不仅体现了这一首儿歌的综合性特征,更反映了民间文学的多样性,体现了民间文学丰富的内涵。鲁迅先生说:“读书要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借以儿歌《丁老头》综合性特征之启发,将其应用到儿童教育当中,将儿童文学题材融合声音、图象、文字和符号多种形式,运用到儿童教育中,通过多样化教学,用儿童能接受的方式,有逻辑、有目的、直观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需传达的思想,立足时代挖掘民间文化,从而不断焕发童谣新的生命力,展现民间文学的无限活力,打造独特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上、下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2:209.
[2]阿瑟·阿萨·伯格;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48.
[3]王明珂.田野、文本与历史记忆——以滇西为例[J].思想战线,2017,43(01):48.
[4]周书云.民间儿歌特征研究[C].湘潭大学,2003:09.
[5]刘炎.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76-79.
[6]张圣瑜.儿童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82.
注 释
①文本提供者:刘女士,女,江西新余人,个体经营户,45岁,收录时间2022年5月25日.
②文本提供者:张老师,女,黄石阳新人,退休教师,71岁,收录时间2022年3月20日.
③④文本来源:https://v.kuaishou.com/R5U7wQ你童年记忆中丁老头和丁老太是这样画的吗?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