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引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2023-09-04 22:27代磊纪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

代磊 纪明

摘 要:全国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典型和代表。高校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担任特聘教授,开展“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有助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丰富发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推进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实现、形塑社会劳动新风尚。推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成为高校劳动育人普遍化的有效教育模式,需要统筹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劳模育人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模范;课程体系;课堂教学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2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118-05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2]将全国劳模崇高的理想信念、卓越的劳动技能、伟大的精神力量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既是以劳模精神塑造优秀人才,以优秀人才弘扬劳模精神的双向践履过程,又是承接时代重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举措。

一、以“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打造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型模式

打造体现新时代内涵和特征的劳动教育课,推动课程体系创新,是高校实现劳动育人功能的必然选择。吉林大学以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为基地,以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工作机制为保障,聘请全国劳模为劳动教育课特聘教授,以“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为主要模式,以宣传全国劳模感人事迹、弘扬劳模精神为主旨,培养具有正确劳动观、良好劳动精神、卓越劳动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打造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的新型模式。

1.建立健全全国劳模进课堂工作机制,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

全国劳模是最美的劳动者,是人民的楷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激励人民开拓进取、持续奋斗的不竭动力。讲好劳模故事、傳承劳模精神,用劳动模范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3],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制度保障机制,完善劳动教育理论教学课程的顶层设计,联合社会组织力量、多渠道建立协同实施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关要求的切实举措,是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必要前提,是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

吉林大学立足学校劳动教育实际情况,发挥历史上东北地区雷锋、孟泰、王崇伦、尉凤英、罗阳、郭明义等全国知名劳模辈出的传统优势,结合近年来各省市、行业全国劳模不断涌现的社会风尚,构建劳模进课堂工作机制,以教育责任的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规范性、实践平台的融合性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2021年聘请30位全国劳模为特聘教授,并逐年有计划地吸纳各行各业的全国劳模,创建了规模化特色教师队伍。在劳动教育课堂上,全国劳模不再仅仅是起辅助作用的兼职导师,而是负教育主体责任的劳动育人特聘教授,为学生讲授劳动教育必修课。这样就从人才制度体系层面解决了全国劳模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教师定位问题,有力加强了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把“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纳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修学分,将劳模授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特色化的必修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创新。最后,以“劳模工作室”为载体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融合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广泛联系社会优秀企事业单位,衔接校内外教育资源,合力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例如:学校与一汽集团共建红旗学院,与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等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签订校地、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将学生到合作企事业单位劳模工作室实地学习作为共建协议重要内容。

2.融合劳模精神思想引领机制和实践育人机制,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形式创新

劳模精神作为无形的精神花朵,绽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是鼓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强大的、永恒的精神动力。劳动教育课程是以课堂或课外活动等形式阐述劳动的理论与实践,以有形的实践育人载体塑造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技能,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劳模精神的思想引领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发挥全国劳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育人功效,创新劳动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高校劳动精神养成体系,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是培育时代新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效举措。

吉林大学打造以“劳模大讲堂”为特色的“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将价值引领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综合了无限发展的劳模精神与有形有限的课堂教育形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与作用,以体验式教育为导向,积极探索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形式的创新。首先,以“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为劳动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4],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奋斗出来的。通过全国劳模现身说法讲述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的艰辛历程和伟大事迹,以全国劳模为第一人称视角连接历史和现在,提升学生感知历史、强化记忆、升华情感、落实行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同时,“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依托真实的劳动经历,具有细节性强、不怕追问、可以为学生即时答疑解惑等特点,以教育主体的直观性和直接性促进教育客体的能动性,打造集榜样示范、交流反思于一体的课堂,达到劳动教育课效果好、效应强、效益高等实效性目的。其次,以讲好劳模故事作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全国劳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5],讲好劳模故事是宣传劳模事迹、传承劳模精神的重要途径,亦是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劳动观的有效方式。根据新时代劳动育人要求,邀请全国劳动模范讲述劳模故事,打破传统授课形式概念化、机械化的固定模式,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主题,通过真实的、生动的故事分享形式,创设教学情景,将劳动模范在工作、生活中的事迹以及时代历史以易于理解、易于共情的方式娓娓道来,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使静态的思想、知识在学生的内心中鲜活、生动起来,激发学生自觉将劳模精神内化为自我行动的指南,增强教学效果。以吉林大学首场劳动教育课为例,该堂课邀请了全国劳模、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高凤林班组组长、曾经为我国90多发火箭焊接过发动机的高凤林同志,为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的故事,在极具渲染力的故事情景中,培养了青年学子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创新创业的激情,发挥了以全国劳模讲劳模故事为主要授课形式的新模式在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3.聚焦时代特质、优化内容设置,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创新

劳模精神“作为一种理论探索,是对时代难题的回应”[6],并伴随着时代变迁,被持续赋予新的特征。不同的历史时期,劳模精神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亦有所区别。在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各行各业迅速恢复生产、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打好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是彼时彼刻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的劳模精神主要体现“建设性”特征。改革开放时期,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世纪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这为国家、为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一时期的劳动模范集体彰显出以改革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劳模精神。进入新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智能时代的到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把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放到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力弘扬劳模的创新精神。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及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复合人才短缺、创新技术“卡脖子”的现状,在劳动教育内容上,亦应契合时代需要,着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吉林大学聚焦时代特征,以强化劳模育人属性为主旨,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将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劳模授课,以课堂讲授的时代化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创新。首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国劳模的精神特质为内核,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指导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上形成尊重劳模、热爱劳动的正确思想,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劳模精神。其次,以处于持续发展中的劳模精神不断更新劳动教育内容,将全国劳模的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结合起来,以全国劳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学习、充实人生、奉献社会的劳动事迹为教育媒介,以当下我国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用自主创新、科技兴国的理念武装青年学子的头脑,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发展的劳模精神应对发展的外部环境,培育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再次,挖掘劳模精神与其他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锤炼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如吉林大学将劳模精神与抗疫精神的内在一致性作为“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内容之一,以在抗疫斗争中舍生忘死、勇当先锋的全国劳模为榜样,以在抗击疫情中优秀的医学团队、专业教师、工作人员为示范,培养学生应急处突的能力素质和人民至上的奉献精神。

二、“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时代价值

“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以劳模精神为引领、以全国劳模为示范,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内涵,推动劳动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并在实现劳动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助推社会形成崇尚劳模、热爱劳动以共建共享为内容的新的劳动风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时代价值。

1.以劳模精神为指引,丰富发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8]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重要一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劳模精神引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拓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丰富发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劳模精神指引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培育青年学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将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发展进步与个人成长发展紧密结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劳模精神引领下的劳动教育,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精神的承继。“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9]全国劳模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实践者,以全国劳模的勤劳、创造、奋斗精神引领高校劳动育人实践活动,以全国劳模的实际行动释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教育引导青年学子不忘民族勤劳之根、奋斗之本、创造之魂。再次,以劳模精神指引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关内涵拓展。劳模精神不仅重申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基本观点,而且以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上,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加了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益求精等内容;在外延上,则扩充了新的劳动形态,增加了新时代智能劳动、服务劳动等新兴劳动形态。通过赋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新的时代特质,有利于更好地鼓舞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庚续接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力拼搏。

2.以全国劳模为榜样,助力实现劳动教育总体目标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10]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11]学习全国劳模高尚的劳动观,颂扬全国劳模在平凡岗位上不凡的创造精神,在普通工作中的伟大梦想,在囿于困境时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在持之以恒的劳作中终达目标、收获荣誉的坚持精神,有利于使青年学子真切领悟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激励学生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光荣、崇高、伟大及美丽的观念。学习全国劳模追求卓越的匠心,领略全国劳模在自身行业中精湛的技术能力、高超的业务水平,有利于引导学生立足本专业,勤学苦练知识与技能。高等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的教育,全国劳模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国劳模引领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对于培养青年学子学习必备的劳动能力、传承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学习全国劳模的劳动精神,有利于学习全国劳模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的奉献、奋斗、创新、勤俭的宝贵品质,发挥全国劳模在塑造劳动精神中的重要影响,感召青年学子养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学习全国劳模的劳动习惯,用自觉自愿、珍惜成果、终身学习的劳动习惯,引领青年学子养成优秀劳动者的属性,将学生在知识学习的第一课堂和实践能力养成的第二课堂中收获的劳动知识与技能,通过良好的劳动习惯固化,并最終达到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最大化,从根本上引导青年学子树立以劳动建设祖国、成就人生的奋斗目标。

3.以劳动育人为旨归,形塑社会劳动新风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理论出发点,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劳动新风尚的实践落脚点。全国劳模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尊重劳模、提升劳模地位。[12]以全国劳模为特聘教授讲述劳动教育课,不仅广泛宣传了劳动模范的优秀事迹,也提高了全国劳模在育人中的社会地位,将其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实践价值以教育的形式回归到社会中去,在增加劳动教育课的实践性的同时实现个体劳动的社会化,扩大个人价值的社会影响。这也是全国劳模以实际行动贯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方针,创造崇尚劳模风气的新形式。学习劳模,就要学习全国劳模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建设祖国伟业中去的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成功与集体荣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发展与整体协调的内在统一关系。见贤思齐,以全国劳模的劳动精神和崇高品质塑造青年学子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推动以共建共享劳动社会的新风尚来破解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充分、不协调难题,以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为基调的社会劳动新风尚来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实践理路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要为劳动模范更好施展才华、展现精神品格提供全方位支持,使他们的劳动技能、创新方法、管理经验能广泛传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13]推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成为高校劳动育人普遍化的有效教育模式,就要统筹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因地制宜,将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将劳模育人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1.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制度化建设,筑牢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根基

从国家层面讲,相关部门于2020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以文件规范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的独立学科体系和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我们要高度重视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将整体规划与具体实施相结合,把“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作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形式。高校要根据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健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的政治定位,阐释全国劳模在劳动教育课中的深远立意和重要作用,为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做好整体规划。同时,要细化“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在常规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形式与内容,以及监督评估、奖励激励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全国劳模的职业特色和人格魅力,发挥高等院校在地域、学科、师资、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制定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与生活相连、梦想与现实相系的教育实施方案。这样,就能够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实现整体规划与具体实施一体贯通,环环相扣,巩固劳动教育的制度根基。

2.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规范化建设,做实做细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

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规范化,主要是指推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内容规范和过程规范,具象劳动教育的育人属性。就课程内容规范而言,要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旨,以全国劳模在生活、工作、服务社会等劳动过程中创造价值、实现人生目标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为内容,强化劳动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而就过程规范来说,则包含了劳动教育课的途径规范、环节规范、评价规范。首先,要规范“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实现路径。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高校本科生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全国劳模汇聚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他们既是勤劳奉献的人民群众,又是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整体规划“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把各专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校园的劳动文化氛围。其次,要规范“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关键环节。把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案,从阐明劳动创造价值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到学习全国劳模行为世范(“学什么”)的问题,再到要自觉以全国劳模为榜样,把劳模精神入心化行(“如何学”)的问题,最后到与全国劳模互动交流解决困惑问题,层层递进,打通教学环节,增强育人成效。最后,要规范“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评价体系。这就要以平时考核、过程监测、综合评估为基本形式,从学生自觉学习时长、学习成果转化、服务性劳动参与时长等方面入手,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开展学生劳动素养评估,激励学生向全国劳模学习。

3.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常态化建设,强化高校劳动育人的机制保障

从学校内部来看,要高度重视“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体系的构建,成立常态化的工作部门,明确责任主体,统筹“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规划、实施、考核,设立专门的经费、场地,推动劳模育人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反映全国劳模事迹和精神的课程资源等。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参观全国劳模工作场所、动手实操劳动工具等实践活动时,强化安全劳动的风险意识,确保劳动活动安全有序展开。另外,要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与所在区域优势,与全国劳模所在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关系,以全国劳模的职业技能为依托,以企业需求侧的人才导向引导学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推动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培养改革机制。

参考文献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5][8][1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2).

[4][9][1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6]田鹏颖,王圆圆.论劳模精神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20-526.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

[10]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1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責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