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
摘 要:当前,教师“浅层化”教和学生“浅层化”学的问题、思政课教学要求高与教师胜任力不足的问题以及不同性质、类别高校思政课建设不平衡的问题,已成为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制约因素。问题式专题化教学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教学理念,以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为教学策略,以团队协作为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着力化解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问题式专题化;深度学习;八个相统一 ;团队协作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19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109-05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正是通过对思政课本质的把握,革新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形式,化解思政课建设面临教师“浅层化”教和学生“浅层化”学的问题、思政课教学要求高与教师胜任力不足的问题以及不同性质、类别高校思政课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旨在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以深度学习为教学理念
深度学习作为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概念,指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发生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教学,深度学习体现的是深度教与深度学的结合,它为解决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浅层化”教和学生“浅层化”学问题,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供了新思路。深度学习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深度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形成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深度思维的专题化教学内容及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
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反映了教与学的内在关系,强调由教师的深度教实现学生的深度学。高质量问题的引导有助于这一理念的实现,以问题式推进深度学习理念的实践转向,契合了辩证唯物论关于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理论。问题式专题化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方式,是从教师如何教为出发点向学生如何主动学为出发点转化的实践探索,体现了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能够体现深度学习理念。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这一讲话也为如何进行问题式专题化指明了方向。
深度学习理念要求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在内容设计上,从问题出发,由问题导入,以具有递进性的问题链或平行问题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理念引领下问题式专题的打造包括两个环节:第一,启发式问题的提出。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社会热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构建具有递进逻辑关系的启发式问题链或平行问题,从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从知识到价值逐步深入,以启发式问题的层层推入,逐渐提升教学内容深度,激活学生深度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引导学生在知识认知、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等方面,朝着课程目标方向发展。第二,启发式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立足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思维逻辑和理论逻辑、教材内在整体结构和各章节的逻辑关系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等。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以下简称《概论》)为例,《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在教材中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问题意识。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历史飞跃。
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历史逻辑的基础上,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问题式专题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概论》教学内容的问题式专题化,可以从纵向逻辑上,将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为问题式专题化的显性依据,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隐性主线,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组和优化教材内容,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思维,从由章节教学到专题教学、由结论陈述到问题展开。比如《概论》绪论部分,可紧扣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核心问题,以理论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为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进行问题式专题设计,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转化为具有内在逻辑的三个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如何演进的?为了让学生从理论上进一步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以及避免按章节授课存在有些内容不可避免的重复问题,可将教材绪论的第四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理论成果及相互关系》、第一章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内容进行合并,单设专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飞跃为专题名称,下设三个问题,即毛泽东思想是如何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如何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创新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样两个专题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整体性、關联性把握,为后面的专题学习做好理论准备。《概论》其他章节的问题式专题设计则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以中国百年巨变为依据,从纵向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为依据,把握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关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以及理论创新的内容,以此为逻辑进行问题式专题打造,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形态不断飞跃是在回答时代之问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时代课题和中国实际问题的解答,是理论和实践互动的产物;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与时俱进的。
此外,深度学习理念要求问题式专题化内容打造,不仅要立足教材,还要超越教材,在以教材为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等以及党的新的创新理论“三进”等要求,通过史实材料、理论材料、实践材料以及党和国家最新政策精神的补充,丰富教材内容,回应学生和新的教学要求,以专题活页形式形成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教材+活页”构成“变与不变”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教师所教内容不能及时回应学生所想所思、不能与学生的思想现实需求对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的局面。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题,可增加“五四时期有众多的社会思潮,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及“如何理解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等活页内容,这样既观照了学生关注点、困惑点,又观照了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再如毛泽东思想专题,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要求出发,可将历史虚无主义具体表现及其虚假性、危害性融入专题,展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从而增强专题的现实关切性。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准确理解新时代如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并从整体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可在最后增加一个专题活页,这一专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下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新目标。具体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探索的历史演变为统领,下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如何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是如何演进的?从而将分散的知识内容整合为具有整体性特点的专题。
二、以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为教学策略
面向深度学习的问题式专题打造不仅需要教师从“为什么教” “教什么”进行深入思考,还要从“怎么教”和“教得如何”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有方法论的思维。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它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学生由传统教育对象向学习主体转变,改变传统“独白式”、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问题式专题化教学赋予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当然,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呈现的,教师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对教育目标的把控和对引导性问题的设计上。
首先,在教育目标的把握上,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一定是基于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实现基础上的相结合。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而设定启发性和引导性问题。思政课具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和目标,以《概论》为例,2020年12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概论》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3]因此,引导性问题无论怎样设置,都不能忽视问题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塑造功能,一切教学活动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世界,学会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综合施教。因此,教学策略的运用,还要整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内在逻辑关系,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和隐性相统一的要求融入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教学策略中,化解教学中的各种矛盾。“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至少可以说,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矛盾是一个八对矛盾组成的矛盾群。”[4]“八个相统一”是对八对矛盾的化解,“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体现,”[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教师掌握了八对矛盾统一关系,也就掌握了思政课教学规律。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策略的发挥,要从“八个相统一”整体逻辑出发,组合运用“八个相统一”,助力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教学策略,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不断回应学生关注点、困惑点,解决教与学矛盾,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高度认同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其次,教师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引导和启迪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问题要有价值性。问题的价值性体现在对学生需求的满足上,这就要求把实现教学的意识形态目标与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在问题设计时,既要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及其关心的热点问题,又要体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讲清楚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也要回应有的学生提出的困惑,如为什么说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要求在问题设计上具有逻辑层次性,通过问题的递进性或引导性促进学生由浅层思维向深层思维转变,增强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如《概论》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设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如何演进的?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层层递进深入,引导学生思维的层层递进深入,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度把握。三是问题要有辨析性。针对社会上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要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批判性的主体性思维和学习方式。通过辨析性问题让学生在反思、批判性过程中认清各种错误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增强“四個自信”。四是问题难易要适度。马克思区分了有原则高度的问题与没有思想内容的琐碎性问题。[7]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无思想的琐碎问题。问题设置太琐碎,没有思想性,学生不需要怎么思考就能回答问题,看起来课堂互动效果好,实际上无法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但问题设置难度过高,挑战性过大,超过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范围,不在学生知识恰当的衍生点上,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可以回答的问题,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学生的主体性同样难以体现。主导性和主性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意味着要重塑传统教与学的逻辑关系,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立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从“被动灌”向“主动思”转变,优化了教学过程,把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三、以团队协作为教学形式
以团队协作深化教学研究,这是由思政课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且“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并称“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8]“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9]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胜任力呈正相关,思政课的特殊性使得教师个体往往难以胜任深度教学要求。以《概论》为例,上述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思政课教学的“六个涉及”全部涵盖,《概论》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涉及面广,对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关注度高,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相对其他课程而言,要求更高,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再好、综合素质再高,也难以做到对《概论》教学内容的全面和深度把握。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社会热点等涉及到深层次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仅靠独立的个体很难完成相关教学。如果教师自己都对所讲课程内容疑惑重重,讲出来的东西不深不透,结果必然是无法感染打动学生。不能感染打动学生,自然也无法引导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时进行协作,以团队协作方式化解思政课要求高与教师胜任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通过团队协同攻关,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拓展教学思路、鲜活教材内容,提升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并以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提升学生对教材的深度理解。
实践中,针对思政课教学要求高与教师胜任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各地方、各高校如何加强团队协作,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比如,在《概论》的问题式专题打造过程中,有的地方要求吸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参与,一方面,有助于师资的优势互补,让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做自己最擅长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防止了《概论》与其他思政课内容的重复,使专题内容设置更合理,更具有深度。再如,江西省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在推进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教学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建立省委教育工委抓总、组长单位统筹、牵头单位推进、秘书单位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创建5个组长单位+14个牵头单位+若干参与单位的梯字形教学组织架构。5个组长单位按课程设置,14个牵头单位按片区就近原则成立,并按牵头的课程分别归属于5个组长单位,在5个组长单位的统筹下,组织跨校教学共同体定期开展“一专题一备课”活动,集教学共同体集体智慧,共同打造问题式专题化教案。针对教学共同体内民办学校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存在教学内容思想性、理论性不足,青年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采用线上线下常态化跨校集体备课团队帮扶、线下专家随堂聽课指导、教师“1+1”结队精准帮扶等形式促进民办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多路径化解民办学校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团队协作不仅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促进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类型高校之间思政课建设不平衡问题的解决,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锻造自我、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提升了教师的胜任力。实践中,“一专题一备课”活动常以名师示范+教师展示+专家指导的一体化推进的方式进行,邀请国青比赛、国家教学展示获奖者等名师作教学示范,邀请中央马工程专家、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组成员等专家对教师展示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指导,助力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需要强调的是,除团队协作外,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离不开科研的支撑,教学科研是一个深度互动的过程,思政课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教材的深度理解,提升专题的理论性、思想性,也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学理、道理和情理,并以教师自身的学识魅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研,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0]这为思政课教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就要从教学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升专题质量和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2][6][8][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21,14,11,10.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EB/OL].(2021-01-0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4][5]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J].教学与研究,2019(7):14,15.
[7]文学平.论马克思的问题辩证法[J].学术研究,2020(7):2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2020-02-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