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变量、存量与增量

2023-09-04 09:22张改凤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

张改凤

摘 要:当前,中国国内发展建设目标不断推进,中国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态势根本转变,世界各国密切关注中国发展、世界“西强我弱”话语态势开始松动,这是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重要变量机遇。而抓住变量机遇不断推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不仅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中国共产党人实践话语、西方话语资源要素中合理成分的多元存量中甄鉴、糅合、出新;还需着力新概念拓宽中国话语的国际辩论空间、采用新形态推动中国话语的增量传播、厚植青年力量推进中国话语的在场交流。

关键词: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11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065-05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时代发展、实践演进和世界变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只有在与历史、时代、世界的话语对话中抓住话语创新发展的变量机遇,推动话语资源要素的存量变革,促进话语新形态、新内容的增量崛起,才能真正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发展,进而在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引领社会进阶发展,并让中国话语走向世界。

一、抓住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发展的变量机遇

话语创新是时代、实践和世界变化发展的需求和反映。新时代,伴随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挑战不断、机遇频现、势在必行。因而,理清内外重要变量机遇,成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关键点。

1.把握新时代中国国内发展建设目标推进机遇期

与国家建设发展阶段相适应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演化的内在遵循,即是否契合阶段发展主题事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能够真正掌握群众。譬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演进,展现的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程和发展。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从富起来迈入了强起来的建设新阶段,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围绕“强国建设”“中国梦”等核心主题产生了一系列原创性话语,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开辟了新前景。站在强国建设新征程,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必须紧紧抓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期,以新的实践变化为依据切实推动话语的适应性变革。

2.把握新时代中国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态势根本转变的发展机遇期

与意识形态发展态势相吻合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演化的重要特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旗帜鲜明、充分涌流,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就会向上向好,意识形态话语生态就会呈现健康良好局面。当今时代,伴随中国的发展崛起,国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1],社会凝聚力极大增强。譬如,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与日递增,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和斗争意识也有了新进步和新发展,尤其对敌对势力恶意抹黑和攻击中国的丑恶行径的判断力、辨别力、斗争力逐步增强。另外,“根据《爱德曼信任晴雨表》报告,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2]所以,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需要在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础上,充分把握中国人民思想转变和自信递增的机遇期,乘势而上,推动主流意識形态话语创新的演进发展。

3.抓好新时代世界各国密切关注中国发展的机遇期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世界的关注也给中国话语创新提供了契机。让世界理解中国是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发展的外在向度目标之一,而世界能否理解中国离不开实践的行动,也需要话语的支撑和适时、适当地阐发。新时代,伴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道路”“一带一路”“中国式救援”“中国基建”等不断成为各国对中国关注的焦点。近来,“中国式现代化”也备受外界关注,如欧洲《现代外交》网站2023年3月10日文章称,“中国式现代化正被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接受,其中许多国家将中国视为一种成功的发展典范”[3]。此外,“瑞士历史学家、伯尔尼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贝亚特·施耐德最新出版的中国研究专著《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长征:非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也广受关注。[4]可以看到,世界对中国密切关注的事实恰恰反映了中国对世界日益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力。正如《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5]。因而,我们必须抓好这一机遇期,针对世界各国对中国关注的领域和内容给予充分对外阐释,从而增强他国对中国独特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化解他国对中国政策措施的误解。当前,仍有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误解颇深,所以创新中国意识形态话语,对外必须抓好他国关注中国的机遇期,切实找准问题点,澄清误解,久久为功,才能逐步形塑世界对中国的正确理解。

4.抓好新时代世界“西强我弱”话语态势开始松动的机遇期

当今世界,由于西方现代化硬实力的有力支撑、长期文化软实力的持续建构以及西方媒体控制权的把控等多重因素作用,西方话语红利仍在发挥效用并主导世界话语格局。譬如,伴随西方“中国‘新帝国主义”谬论的扭曲宣传,部分国家对中国发展仍会有担忧和质疑,说明部分国家还存在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的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正视。但与此同时,伴随美国名不副实的丑态行动的暴雷、运用拙劣手段而恶意攻击中国的频繁翻车、通过“颜色革命”搞乱他国的现实上演,世界对美式自由、民主、人权的信任也出现松动。2021年11月3日,《参考消息》就摘编相关报道指出,全世界对美国民主的认可程度在下降。尽管“全世界的发达经济体仍然以羡慕的目光看待美国的军事优势、技术实力、大学及娱乐,但它们现在对民主——或许是美国所有输出品中最著名的东西——却远没有那么羡慕了。超过一半(57%)的全球受访者认为美国民主曾经是良好的榜样,但今年已经不是了。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持这样的观点,有72%的美国受访者给出了同样的答案”[6]。国内有学者也指出,21世纪伴随中国崛起,西方标识性话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解释危机,世界有望打破西方话语霸权,迎来多元话语勃兴的时代。[7]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聚焦西方越发猛烈的话语围剿,瞄准敌对话语攻击,有力戳穿真实面目,揭开赤裸谎言,不断澄清中国话语立场。

二、推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资源要素的存量变革

话语是时代的“晴雨表”,更是多元话语资源要素融合的产物,每一资源要素的有益成分也会在时代和实践的涤荡中汇聚成话语的营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也正是在主线贯穿下的多元话语资源营养充分融合与发展的结果。因而,梳理把握已有话语存量是推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不断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事实上,早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善于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8],为我们把握话语存量指明了直接方向。

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要素的存量变革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就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0]的重要理论观点。新时代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必须重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文化基础。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层内在契合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都十分重视人的本身的发展和解放,马克思强调我们要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倡导“圣人”“君子”“品德”;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等,无不昭示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容性和共通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1]。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也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人类文明新样态的探索实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泉,对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话语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鲜明展现。因而,推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承接珍贵遗产,更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而在展现中华文化新风采中让主流意识形态绽放强大实践伟力。

2.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实践话语资源要素的传承接续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实践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话语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生动描绘和历经艰辛得出的宝贵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重要话语资源。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意识到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做好政治宣传、纠正错误思想、加强思想教育、推进文化建设,还“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也反复强调要辨识香花毒草、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划定了思想基线。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并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3],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实践承接,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认识的新提升和新发展。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话语更是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可见,新时代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就必须善于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传承接续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因为这是保持意识形态接续性、合法性、穩定性的重要基础,是保持党和人民事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新时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现实要求。

3.推动西方话语资源要素中合理成分的甄鉴滋养

西方文化的话语资源随着“西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影响世界,中国话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及话语的渗透和影响。可以说,中西文化及话语的交流、交融、交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化话语的变迁与发展。新时代,伴随中国吹响强起来的号角,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验证了“走自己的路”的正确性,我们强调建构中国话语就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14]。但是,建构中国话语,发挥文化主体性,也不能仅仅单向度建构自我主体,更需要重新审视西方话语、审视西方与中国关系才能真正甄鉴滋养,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建构文化主体性可以分为向内建构和向外建构,向内建构就是要突出中国自身的独特性,但向外建构应该着重于中国发展的普遍意义才会更加有生命力,而解决中国对外吸引力影响力的问题首先就要清楚中国人如何理解自己和西方,要打破“西方—现代—普遍”三位一体的理解模式。[15]也就是说,建构中国话语要破除西方“镜像”,尤其站在时代发展新征程上,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就要重新理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要立足实际建构中国坐标,但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唱衰西方”,因为中国的崛起是友好型的而非对抗性的。此外,中国话语“不仅要自己走出去,也要让人家能进来,让思想和文化双向、多向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提升影响力”[16]。所以,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也需要在坚持主体性的同时对西方文化话语资源中的合理成分予以甄鉴分析和转化出新。

三、促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新形态、新内容的增量崛起

新时代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既要把握变量机遇,又要善于推动存量变革,更要不断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新形态和新内容的增量崛起,才能真正让主流意识形态创新性话语引领社会,走向世界。

1.着力新概念拓宽中国话语的国际辩论空间

话语可以形塑人们对某个话题的理解和行动,包括通过社会化过程来建构人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寻找共同议题并善于打造新概念对于增强话语影响力和形塑人的观念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7]。着力于此,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当前世界治理问题贡献智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增进人类福祉的建议和倡议,而“一带一路”、亚投行、中国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身体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日益成为国际共识,并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当然对新概念的阐释也要注重阐释上的中外结合,如“命运共同体”既与中国传统的“世界大同”相承接,也与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相符合;“命运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的时代继承和发展,但二者也存在较大差异。[18]唯有如此,才能让新的概念话语更加具有影响力,才能在不同主体间谋求最大共识,形成共进伟力。因而,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的提出以及国际辩论空间的拓宽还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尤其是要提升世界眼光、强化世界情怀、扎实多元学术交流合作。

2.不断采用新形态推动中国话语的增量传播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大的信息传播矩阵、全新的传播样态、巨大的“蝴蝶效应”鲜明呈现了当前国际传播景观,“社交化、个人化、视频化”传播特点也十分鲜明[19],图像、视频、虚拟人物等也日益成为新的话语表达形式。因而,增强世界话语影响力也需要新的多模态元素的综合运用,才能切实推动意识形态话语的增量传播。当然,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符合当前国际传播态势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更要重视文化艺术等隐性传播形式的运用,因为隐性传播的生活情感性、文化艺术性、非官方性等特征较为突出,更容易扩展受众范围,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能够为对外话语传播提供助力。聚焦新技术支撑下中国人民对外传播实践,较为有影响力的传播现象聚焦于中国中医文化、中华美食,以Tiktok、TEMU为代表的APP风靡全球等,可以看到采用非官方形式推动文化艺术及其生活方式与互联网的融合传播样态是实现隐性传播的具体方式,也是新时代对外话语传播需要着力跟进的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20]

3.厚植青年力量推进中国话语的在场交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话语对外传播挑战不断、中国国际话语权亟需进一步提升,因而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力。为此,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新理念新方案的提出、“点赞”、“朋友圈”等网络话语风格的运用、旗舰节目《这就是中国》的打造和海外影响力的拓展、纪录片《真实中国:民主自由人权的探索之旅》等的推出、《柴米油盐之上》对于中国普通人故事的讲述、虚拟主播的沉浸式亮相,等等。然而,中国话语对外传播效能尚需全面提升,推动主流话语对外交流传播的创新性路径还需不断探索。有学者指出,“缺少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的适当的表达形式和表述方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难题”[21]。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对外话语传播不光是一个新概念打造、新形式应用的问题,还是一个新场域和空间的争夺问题。因而,必须不断拓展传播空间,协同多元国际传播交流平台让我们的声音源源不断传播出去。在对外传播交流中更要注重厚植青年力量,因为在新兴时尚领域青年往往走在前列,青年一代也是最具创造力的一代。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着力夯实中国青年的对外传播责任。青年在对外传播中如果能够积极正面展示中国,对于中国话语的传播必然起到良好的传播效应,如抖音平台注册账号“汪汪在亚美尼亚”中的成都小伙儿“汪汪”和亚美尼亚女孩玛莉亚,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他们的故事也登上了亚美尼亚的主流电视频道,并在不断交流交往过程中很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展示了中国真实面貌。另一方面,要不断促进他国青年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和真实认知。如202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成都召开,不仅有助于世界各国青年大学生运动员对中国形成正确认知,他们通过各类平台对中国具体面貌的真实展示也将为中国对外传播提供机遇。所以,厚植青年力量推动中国话语的在场交流是实现对外传播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0.

[2]中国自信从容应对虎年挑战[N].参考消息,2022-02-01(1).

[3]中国式现代化被视为成功发展典范[N].参考消息,2023-03-14(1).

[4]中国式现代化让社会主义焕发新活力——专访瑞士歷史学家贝亚特·施耐德[N].参考消息,2023-03-16(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EB/OL].(2019-09-27).xinhuanet.com.

[6]美式民主全球声望“断崖式下降”[N].参考消息,2021-11-03(1).

[7]陈曙光,杜利娟.中国复兴与西方标识性话语的解释危机[J].求索,2018(6):177.

[8][14][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9]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5.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0.

[12]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22.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3.

[15]天下、文明与个体——今天中国人如何理解自己[J].文化纵横,2021(6):80.

[16]张温岭.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20.

[18]陈曙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关系再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1):33.

[19]龙小农,阎庆宜.社交化、个人化、视频化: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发展态势及应对[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6):81-85.

[20]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21-12-14).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4/content_5660780.htm.

[21]朱继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0.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新时代创新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