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勇
(沈阳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场,辽宁沈阳 110161)
玉米是重要粮食作物,是国内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当前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产低于预期,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倒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玉米种子生产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必须积极提升玉米种子生产质量,通过技术监控促进玉米增产增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玉米种子纯度直接影响杂交种产量与作物商品价值。在玉米种子选育生产中,应重点关注种子纯度、发芽率,进行种子净度、水分管理,针对关键指标进行科学质量控制,促进低耗、高效种子生产。
发芽率主要受到种子水分、成熟情况与饱满度影响,此外为提高发芽率,还应科学控制贮藏温湿度,避免种子受到机械性损伤,以及筛除病虫害种子。种子生产时,应结合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合理选择制种田块。制种基地地积温应高于杂交种地积温300℃左右,为预防制种基地田地早衰,地积温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温度过高。种子成熟期与初霜时节应间隔10天以上。种子培育期间应促进种子安全脱水,提高种子饱满度、成熟度,同时提高种子产量。在此环节中,要积极应用早熟高产技术,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和防控病虫害[1]。
收获种子后采用科学加工流程,试脱无异常后实施脱粒管理,科学控制脱粒参数,在脱粒的同时积极保护种胚,在合理温度下降低含水量,直至达到安全水平指标。严格检测种子含水量,种子含水量应控制在14% 以内。春季低温时期将种子入库,套囤、压盖密封处理种子,构建隔热结构,形成低温存储环境。
种子纯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纯度控制中,应优化父本行选择,彻底去雄,提高亲本纯度,以及保证新育种与其他种田区域有效隔离。在种子生产中,应实施全周期质控,积极消除负面因素影响,从而保证种子纯度,促进玉米增产。
在种子生产环节中,为提升亲本纯度,应通过人工筛选及时剔除杂粒,实施全方位去杂处理,以及进行科学繁育。种子生产前准备阶段,严格筛选种子,去除色泽、形状不均匀籽粒,保证籽粒品质一致。为避免杂粒混入种植区,还应深入清理播种设备。在小规格种植中,优先采取人工点籽播种种植模式,与机械种植相比,人工种植可更有效地控制种子纯度,尽可能减少种子混杂。
种植管理期间,应进行全周期去杂管理。玉米植株生长期间,在繁育出3~5个叶片时,应及时科学间苗,去除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苗株,将病弱、不纯种植株清除,保证纯正健康的植株获得充分生长空间,减少非必要养分流失。此种管理措施也有利于促进玉米植株同步生长,保证苗株均质、健康。玉米自交完成后拔节阶段,应将田间发生变异的植株与杂株清除。玉米植株生长迅速,在此期间去杂处理不低于2次。植株步入花期后,应具体观察植株雌穗、雄穗生长情况,继续清除变异株、杂株,持续监控植株纯度。步入收获期后,在自交系晾晒阶段实施去杂处理,观察玉米生长形态,监控玉米籽粒生长进度,将劣质玉米果穗及时剔除。
在种子亲本培育中,以1年繁育为主,后续可使用该亲本。此种管理技术的应用目的是减少繁殖代数,保证亲本纯度。在此环节中,主要采用自交、姊妹交等交替繁殖方法,从而减少混杂,降低退化影响,加强性状品质控制。通过繁育收获玉米种子后,使用专业低温库规范存储玉米种子,此种储存技术有利于延长种子寿命,使种子长期保持繁殖活力,提高种子品质。
玉米植株授粉后,适时清除母本行、父本行病弱、劣质植株,通过此种管理保证植株之间具有良好通风效果,保证母本行营养供应,预防父本行过度吸收营养。此种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种子粒重,改善玉米种子产量。此环节重点是保证母本纯度,预防母本中混入父本种子。
为保证玉米种子质量,应及时科学去雄。采用摸包带叶去雄技术,去雄时机适宜选在母本抽雄前,以手触摸果实,果实出现鼓包后实施去雄,去雄时应附带1~2个叶片。雄蕊去除后应就地掩埋归田,避免随意暴露。去雄操作的目的是保证雌蕊顺利发育和预防玉米螟,促进玉米种子增产,同时可有效降低种子水分,促进玉米栽培提质增效。
种子纯度控制过程中,还应预防外来花粉污染,加强种田隔离,从而提升种子纯度。种田培育中规范隔离管理,利用自然隔离带或者人工建设隔离带,避免杂质花粉影响。种田隔离要求不低于300 m,花期隔离应不低于40天。种子纯度质控应落实生产全周期,实施规范管理流程,保证高产玉米种子纯度,预防皮损种子或者杂种混入,加强生产质控[2]。
控制种子含水量的目的是降低种子存储期间冻害损伤以及预防霉变,常用减水方法为晾晒、烘干。晾晒处理中,在玉米成熟期,将植株中的果穗苞叶扒开,直至果穗根部,充分暴露种粒,促进通风干燥。扒皮时间通常为9月中上旬,保证果穗良好成熟。避免扒皮过迟,以免霜期冻伤种子。
玉米蜡熟晚期放秆,预留茬头约40 cm,然后收获果穗、扒除外皮,应留10~12个内苞叶,6~8个果穗捆束为一组,将其挂在留茬玉米秆中晾晒25天,在晾晒期间翻开喇叭口,减少种子水分残留。
前期晾晒完毕后,使用平坦、空旷场地,平摊果穗进行晾晒,减少含水量。定期翻转果穗,每日2次,保证果穗各面得到充分晾晒。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即将降雨时堆积覆盖果穗,避免降水导致霉变。堆积温度应控制在30℃以内。降温时也应使用篷布覆盖保护果穗,预防低温,保证果粒发芽质量。也可采用搭架晾晒方法,使用木板、木架搭设晾晒结构,果穗分布于晾晒木架,阴雨天使用覆布遮挡,隔绝降水。晾晒时间为30天左右,直至种子水分符合安全水分标准。果穗含水量低于18%后,规范脱粒处理,平铺晾晒,定期翻动晾晒。或者采用机械烘干方法,烘干温度参数设为43~48℃,烘干至18%湿度以下然后脱粒处理。
为提升产量,应加强种植前考察,优选肥力充足、湿度良好、平坦肥沃的田地。通过密度试验合理控制密植参数,实施分级播种方法,地温8℃左右时播种,采用一播全苗方法。田间管理期间严防病虫害,科学控制水肥。出苗后监控土壤水肥条件,收获前半月提前断水。玉米大喇叭口阶段,合理添加孕穗肥,尿素用量为30 kg/667m2。玉米去雄后,水肥管理中适量使用尿素,用量20 kg/667m2,钾肥用量为3 kg/667m2,通过科学水肥管理提高粒重。植株生长环节,合理控制父本、母本花期相遇,保证母本吐丝2~3天后父本第1期散粉。结合种植经验同期播种父本、母本,动态监测杂交玉米长势,合理预测和调控花期,提高父本花粉量,促进制种质控。玉米大喇叭口期,母本未展开叶片量低于父本2片时,表明父本和母本花期相遇,如预测无法相遇,应通过水肥管理加强花期调控[3]。
玉米产业稳定、长效发展的基础是强化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玉米产量。在此过程中,应全方位并行提质增产措施,定位薄弱环节,持续改进技术,加强重点环节管控。良种研发生产是玉米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良种生产中,应积极创新科技,从品种改良、数量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方面保证玉米种子生产安全。应积极培育新品种,引进优质种子,加强种子创新和优势挖掘。应用技术手段提升玉米种子抗逆性能,促进玉米增产,优化种子品质。此外,在高品质研发育种时,应积极研发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和密植的玉米品种,与此同时重视科技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加强专项研究,积极开展生物育种,稳步发展育种技术,促进玉米产业战略性发展。优化建设制种基地,在优势种植地区进行国家级种子生产研发,增强综合生产玉米种子能力。在此基础上应构建商业化育种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玉米种业发展,促进玉米制种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形成体系化玉米种子繁育。
综上所述,应积极完善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挖掘增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技术化生产管理。应推行专业化生产和种植,突出生产优势,确定种子生产主攻目标,构建优势产区,提高种子质量与玉米产量,最大化发挥农业经济优势,促进玉米产业战略发展,推动玉米旱涝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