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婷 牛焕礼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处理大大小小班级事务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平等交流,用爱心去浸润每一位学生,用创新性思维开启多元化激励模式助推学生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只有以师爱为前提,教师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管理好班级,从而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使命。
一、榜样激励,展示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班主任只有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工作中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激励学生好学上进。 首先,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努力将“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扩大知识面,学着接触学生喜欢的东西,体验他们的情感体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加强道德修养,做学生佩服的老师。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榜样,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教师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激励。最后,大胆实践创新,做实践能力的多面手。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指导班干部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班主任不断实践与创新。例如,教师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都会激励学生的进步。
二、参与激励,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与就是要求每个成员贡献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和办法,一起协商、切磋,以便做出最佳决策。人的本性是倾向于自主的,都有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愿望。中学时代正值人走向独立、自主的时期,参与意识尤为强烈。因而应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班级管理,使之由消极的被管理者变成积极的管理者。班级管理中三套班委的建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的队伍当中来,运用班级管理岗位轮换制、各种班级工作活动小组等,让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决策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班级宣言”“班级读课外书公约”“班级文明公约”“班训”“班歌”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产生。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强化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出积极性。
三、情感激励,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存在着差异,用爱心善待学生、用百倍的耐心宽容学生是情感激励的有效手段。班级管理中,我们应“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只有关爱学生,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才能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发挥情感激励的巨大作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得到良好的发展。可以利用黑板报、班级宣传栏、作业评语、学生评价手册上的教师评价,书写一些催人奋进的话语增强学生的信心,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反复性,对此,班主任应多一些宽容理解。因为爱心和信任是学生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对待后进生,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即使是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能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上进。
四、竞争激励,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班级管理中竞争激励的实施应注意几个原则。(一)公平性原则,应防止任何不合理因素包括班主任的偏袒等因素的干扰。(二)全员性原则,班级中学生的竞争不应只是少数拔尖“选手”的竞争,而应该是全员参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参与竞争。(三)发展性原则,就是使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这与第二个原则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分组要体现公平原则,小组间的竞争是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进行。其次,班干部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选拔、培养、使用班干部尤为重要。将表现突出、愿为同学服务、组织能力强的学生选为班干部,班主任要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工作、锻炼能力与为同学服务的关系。严格要求他们,及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表扬工作的成果。还可以实行干部轮换制,引入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在竞争中磨炼自己,锻炼他们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再次,在周激励会上,班级之星的评比应该更具有群众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比如节约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文明之星、艺术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等),给“学困生”信心以达标,给“优等生”和“中等生”动力以攀高;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向有特长的学生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要在班级管理各个方面引入竞争激励的机制,课堂上、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卫生打扫等方面,都能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都是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为以个人的良性发展带动班级的全面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五、目标激励,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期望理论认为,人只有在预期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达到某一目标的情况下,他的行动才会得到充分的激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公式中,激发力量是个体愿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目标价值是个体对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重视程度,期望概率是个体对行为活动能够导致目标结果的可能性的估计。这一公式表明:一个人把目标价值看得越重,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被激励的程度就越强。这为班级管理中目标激励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班主任应善于引导学生制订目标,使班级目标形成由小目标到大目标,由近景目标到远景目标的目标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制订“班级口号”作为班级目标,然后把这个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学期的层次目标,再把学期目标分解为德、智、体等方面,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制订本学期的目标。这样,班级共同目标就转化成了学生的个人目标,这就使学生对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而且有了清晰而具体的把握,从而也就增强了目标的激励力量。在引导学生制订目标时,一方面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有崇高的远景目标;另一方面应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确定近景目标,不要盲目攀高,以更好地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班级确立共同目标就等于指明了班级前进的方向。学生生活在一个有良好的班风的集体中,会产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班风越好,学生们就会越完善自己的个体目标,从而为维护集体荣誉自觉地奋发努力。班风是无形的力量,它影响着集体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依据学生发展目标,精心组织有特色的活动,使学生愉快地感受班级的温暖。团结、温暖的集体,会使学生由对集体的热爱,转而投入到学习中去。班级活动让学生当家作主,充分展示了自我,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在班级管理中,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实施措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多实践、多总结、多反思,才能深入到班主任工作的探索層面,才能逐步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智慧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