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和价值分析

2023-09-03 14:01:09崔利宾
客联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时代现状价值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是课程德育,已很难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需求,也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要全面了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系统分析其价值内涵,才能有效推进相关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现状;价值

課程思政是在新的时代党和政府对高校以及教师提出的政治任务与要求,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教书育人主体责任,实现“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17年,课程思政被纳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之中,上升到了国家重要政策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彰显出了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重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只有准确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深刻了解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和存在问题,才能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存在不足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顶层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存在不足,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管理制度等工作还没有落到实处,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及经费保障。部分教师出现为了“思政”而“思政”现象,未能获得全体教师的普遍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有差距

一是对思政育人认知不足。一些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功能,忽略了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将专业课硬生生上成了一门类似于思政课的课程。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关系不大,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专业课只负责教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较少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堂教学。二是思政育人能力不足。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知识和思政教学技能,尤其是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方面的培训,也缺乏思政教育方法的深入研究,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三)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

思政元素的挖掘与专业教学内容存在一定脱节,与课程知识技能关联度不够,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存在拼接化、形式化等现象。一些专业课教师不深入寻找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的契合点,生搬硬套,将学习强国或国家大型纪录片的某些内容搬到课堂上,对其内容与专业课的相关性不做阐述。课程思政内容的形式化引发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标签化和功利化,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实现。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一)有效增强专业教育的力度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核心课程。课堂教学借助课程思政,有利于统筹专业特色与思政底色,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增强专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思政教育的渗透力。例如,教师在讲授专业内容的同时,可以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专业与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科技工作者的报国情怀等内容,既能增加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思维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关注世界、熟悉国情、了解社会和本行业,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提高专业教育的力度。

(二)有效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

办教育需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所有课程都应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确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思想引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思政理论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通识教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支撑作用,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要抓住大学生“思想”这个重点问题,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途径,通过将思政教育的目标融会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使得各门课程都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破解思政理论课单一课程育人的“孤岛”困境,拓宽学生思政教育的广度,成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载体。

(三)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信度

思政教育的信度与知识教育信度紧密相关,前者是通过后者实现的。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重要渠道,也是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思政教育涉及意识观念变更、思想关系变化、价值认知变革和素质觉悟变置,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活动。传统思政课虽是一门理实结合的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于偏重理论传授,容易产生思想与实际间的隔阂,难以达到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效果。在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资源,课程思政可以借由专业课程教学系统连续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以“润物细无声”方式促成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同时,课程思政教育因有专业知识的依托而有趣有味,能够让学生产生即时可用的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更强、可信度更高。

(四)有效凸显课堂教学的温度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就是传递真、善、美的过程,是通过抒情言志实现思想引导的过程。课程思政能使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课堂变成充满激情而又温暖、富有知识而又焕发生命活力的场所,成为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人格、快乐成长的殿堂。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技能,又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富含思政内容的专业课程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课堂教学更有温度,让学生更能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技术技能的可贵和思政教育的温暖。

(五)有效延展思政教育的深度

课程思政是融入式、嵌入式教育,是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的教育形式。课程思政通过“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需要各门课程任课教师一起找到通向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契合点;需要教师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应通过课程思政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人、引导人的功能,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往深处走、往心里去,即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社会的正确原则;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吸取最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当代先进文化中的营养,时刻不忘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多彩的社会现象,解除心理迷惘与困惑,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光明日报评论员.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N].光明日报,2019-03-21(1).

[3]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

作者简介:崔利宾(1981—),男,河南滑县人,硕士,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基金来源:本文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1年度科研项目《新时代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ANFZG21008

猜你喜欢
新时代现状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44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7:18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