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儒家生态思想的契合

2023-09-03 13:42何小霞刘伟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契合

何小霞 刘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人们对自然的索取程度也不断加深,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科学正确的系统理论,儒家生态思想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二者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理想、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实践原则方面不谋而合,其契合的价值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儒家生态思想;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兴衰是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关乎着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人们对自然的索取程度也不断加深,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科学正确的系统理论,儒家生态思想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两者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理想、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实践原则不谋而合,其契合的价值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人们为获得最大利润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最终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的看法和观点,后人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对生态总的看法和观点,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自然哲学和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萌生发芽,经过时间的浇灌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是如何?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中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认识,其中涉及异化劳动、自然界的社会历史性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等方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后又在《共产党宣言》等中进行了完善。马克思生态观的主要內容比较丰富、全面,是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影响是长久的、深远的,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对现今的中国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综上所述,该生态观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对媒、空气等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此种窘境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之间是否矛盾?就此产生看法和观点,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等,这为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观点,也为人们解决当时以及当下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各种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二、儒家生态思想概述

儒家生态思想产生于古代农耕文明时代,受生产力的制约人们向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但自然灾害频发和自然资源的有限致使诸多学派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先秦时期,儒家的生态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流的生态思想并且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生的光明大道。儒家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始发于孔子,后经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的继承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思想体系。其思想渊源是原始时期的生态观和西周时期的生态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天人合一”的理论核心,追求生态和美、社会和谐的生态理想以及坚持仁民爱物、取之有度的实践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思想。儒家生态思想不仅为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现代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以及现代生态文明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是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行动指南。儒家生态思想具有社会独立性,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随之丰富和发展,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观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皆是对儒家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全球的生态环境更是面临着许多的严重的问题,人们迫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生态思想寻求解决路径,可以见得研究儒家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当前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儒家生态思想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在工业革命时期,儒家生态思想产生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两者虽产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面临不同的社会矛盾,但从根本上说,二者都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在理论核心、理论目标、实践原则不谋而合,不仅为全球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指导还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观念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契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下为解决资本家为了巨大利润而产生的煤资源短缺、水资源缺少、空气全球范围受到污染等生态现实问题以及关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可以看出,人脱生于自然,以自然物质滋养而生存,同时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儒家生态思想相较道家、法家等的生态思想表述比较完整 ,其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主要观点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及也是把人、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助力社会和谐发展。“天人合一”不仅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还是致力于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念,“知其性,则知天矣”[2],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说法,认为知道人性才知道“天”,北宋的张载指出“天”和“人”的关系,把“天”囊括了一切,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天地,也把人纳入其中,杜维明把人、天、万物当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何言哉,四时生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 。孔子认为人类农时要遵循发展自然规律,人类归属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另外,儒家的宇宙生命统一论把人、天纳入整个宇宙中,认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宇宙内的万事万物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综上说述,两者具有契合性,在生态观念中认为人、自然和谐统一,应从两者的契合汲取养分解决生态问题。

生态理想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契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分析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社会其中包含着生态的最终理想,认为未来社会在生态方面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资交换,把它们于共同的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们作为一种的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4],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经济高度发达,物质资料饱和,这样就解放了劳动力,人们也不会向自然索取,自然会恢复最原始的状态,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理想。儒家生态思想的生态理想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可以看出,孟子追求的生态理想社会是遵循农耕的发展规律,粮食、鱼鳖水产就会吃不完,丝绸穿不尽,木材就会用不完,并且注重教育、尊重长辈,强调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综上所述,两者在生态理想的追求不谋而合。

实践原则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契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之下建立了自然关系,以实践活动为纽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靠自己的双手输入脑力与体力进行实践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物质与精神活动,这其中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界紧密链接起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矛盾的,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把握度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践要求,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并不是无节制的,应该把握一个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实践活动,把握一个度的生态实践观。儒家生态思想强调仁民爱物、取之有度的生态实践观。孟子的“仁民爱物”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2]。说出在人伦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准则,本质上指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其中“爱物”就是说明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概之,两者在实践原则是契合的,从两者的契合中借鉴实践原则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儒家生态思想的契合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态文化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及儒家生态思想契合中寻求理论指导,特别是两者在生态观念、生态理念、实践原则的契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两者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解决我国和全球生态问题的指路明灯,我们要坚持从两者的契合中寻求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从而为我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 杜维明.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J].鹅湖月刊,1982(79):2-6.

[4]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何小霞、刘伟,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從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契合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契合途径研究
短剧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契合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剪纸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契合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