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员工参与高技术企业动态技术管理模式研究

2023-09-03 12:49刘天森高羽
中国市场 2023年24期
关键词:知识型动态管理

刘天森 高羽

摘 要:知识型员工对高技术企业技术要素管理过程的参与方式和贡献能力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动态技术管理、知识创造、干中学等理论,构建高技术企业动态技术管理要素解析、知识型员工创造能力、知识-技术转化机制、动态技术管理内部模式及外部效应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企业家才能、知识创新在企业中的地位、知识型员工参与意愿、激励措施、知识-技术转化率均有助于高技术企业动态技术管理;②知识型员工创造能力体现在管理型和技术型员工在生产流程中的能力渗透度;③知识-技术转化的实质是技术构思-应用-反馈过程,评估不同性质的技术细节是提升知识应用效率和技术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知识型员工能力输出的价值体现;④动态技术管理不限定单一模式,应重视创新意识稳定性、核心技术使用策略、知识/人才流动等内部环节;⑤外生技术创新、消费偏好等外部效应拓宽了技术管理价值实现方式,是技术管理成效的重要评价依据。

关键字:知识型员工;动态技术;知识创造;技术创新;高技术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4-0000-00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技术管理成为高技术企业战略制定的关键考量,研究视角包括技术的物化属性、技术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近年来,行业交叉竞争促使管理者反思技术管理存在状态,发现静态技术管理对技术要素流动和企业主动获取技术信息具有一定阻滞作用,难以实现企业对无形技术的有效规制。此外,多元化市场需求使得核心技术参与主体由高层管理者向员工演进,强调员工主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及应对技术危机的积极作用,而管理者角色演化为创新行为提供打破部门限制的保障與激励。19世纪末的研究刻画了员工在工业社会中的定位[1]。此后,学者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创造性、组织关键财富、业务高度熟练等是知识型员工区别于一般员工的重要特征[2-4],并逐步重视知识型员工对企业技术管理的贡献,致力于提升团队技术信息搜集能力和单位信息效用。依据技术要素属性可将技术管理分为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其中,动态技术管理的核心在于理解动态效应,体现在技术自发扩散、被模仿及管理者和员工对技术资源的创造、学习和研究能力,该类动态能力论证了稀缺的、不易被模仿以及替代程度较低的人力资本在高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现[5]。据此,文章基于动态技术、知识创造、干中学等理论,分析高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参与企业动态技术管理模式,提出动态技术管理对企业竞争的意义及需完善方向。

我国关于员工参与企业技术管理的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此后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员工参与企业技术体系创新、技术员工知识占用特征、技术溢出与员工流动性关系等领域。既有研究表明,知识型员工参与企业动态技术管理可描述为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导,通过扩展学习路径、研建知识共享机制(打破部门边界)、鼓励主动创造、重视技术溢出效应等方式,缩短企业知识系统更新周期以实现核心技术要素优化配置和管理成效的提升。现实中,能够参与企业动态技术管理的知识型员工主要来自R&D部门、技术执行部门、技术培训部门、技术项目部门等,其共同点在于直接参与知识-技术转化且以知识产出作为贡献要素[6-10]。

2 理论基础

2.1动态技术管理理论

动态技术管理是企业通过具体管理活动对技术环节和技术要素实施的全方位管理,打破了传统层面对技术概念的静态认知和既有技术存在状态的局限性,利用专业人员实现对软技术(知识、经验、技能)进行储存并上升为知识创新,是技术追赶、模仿、扩散等目标下企业构建动态学习曲线的过程和深层专业化分工的产物[11]。管理形态视角,动态技术管理强调在动态环境中企业对技术竞争力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一种企业动态能力。外部竞争和内部技术需求匹配要求企业建立柔性组织结构,鼓励知识型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管理层次视角,动态技术管理包含以下含义:其一,高层管理者对技术资源进行指向性分配,包括为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学术会议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条件;其二,知识型员工运用知识开发新技术运行模式,从研发技术工具、创新技术路径、整合技术要素等方面推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与刚性技术相比,动态技术管理的目标由技术载体转向技术动机,即理念管理取代实物管理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由上述分析研判,动态技术管理是技术分解后再合并过程,其成效与知识创造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企业家才能、知识员工数量、知识创新意识、技术管理严谨度等呈正相关,成熟的管理模式建立在较高学习成本基础上但投资回报率显著。

2.2知识创造理论

自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知识经济”概念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成为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必备的管理要素,是基于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对知识经济效应研究的再探索并表现为知识理论过渡到技术手段。早期研究对企业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创造组织形式进行剖析,提出企业知识创造的关键路径在于培养员工在实践中吸收和转化知识的能力[12-13]。大量研究论述了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的本质是对具有创造知识能力群体的激励和支持,营造企业创新氛围、奖励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遴选内部创新者和构建知识库系统等方式有助于充分发掘知识型员工创新潜力。同时,技术作为知识资源载体,其动态性决定了企业高层管理者有必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接触新技术的途径[14-16]。员工参与知识创造是企业最大限度获取技术资源和实现员工事业成就感的重要形式,能动性激励措施是知识创造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知识创造致力于培养研发主体对知识存在的发现功能,进而转化为核心生产技术并持续作用于企业软科学系统。由上述分析研判,激励条件下,知识型员工具备主动创造知识的能力且创新成果具有较高技术转化系数;知识具有较强流动性和更新速率,管理者需从宏观视角把握技术核心变化趋势。

2.3干中学理论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Arrow对“干中学”理论进行了全面论述,并扩展了Abramovitz(1956)和Solow(1957)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提出作为经验型产品,干中学强调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通过传统生产函数解释了技术刺激和知识创造对于减少学习者模仿性重复行为的可行性[17-18]。同时,干中学所创造的知识溢出效应打破了静态比较优势中的依附性发展模式,通过激发经济主体技术潜力维持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议价主动权[19-20],即长期利益动态比较优势。企业层面,干中学主体是具备创造能力的知识型员工,其对企业动态技术控制和认知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了外生要素不变条件下,组织内生要素的经济驱动能力。换言之,人力资本积累对于解决知识和技术无效率配置状态至关重要[21]。行为方面,干中学理论的核心体现在员工基于已有经验总结形成新知识推导,对技术要素既是主动学习也是参与管理,在传统分工模式基础上发掘所控制资源内在价值,构建企业技术流程和生产技能网络体系,从而形成长期动态比较优势。由上述分析研判,知识型员工在实践中形成“经验-知识-技术方式-经验”循环系统和创新意识,促使内在生产力直接作用于外部竞争力,影响消费者偏好、技术使用率和产品需求。

3 知识型员工参与高技术企业动态技术管理模式

3.1企业动态技术管理要素解析

员工参与企业动态技术管理的基础是对动态技术管理要素的认知。具体来说,“动态”表现为技术生产要素从思维能力输入到产能绩效输出[22],管理成效取决于各因素在动态情境中的耦合度,思维能力作用于产品或技术实体并形成双重分解:其一,思维结构分解为对企业家才能、企业知识集中度、知识型员工数量、个体创新能力、学习型组织质量等要素的考察,其中除知识型员工数量可量化外,其余要素均为非标准化评价指标。其二,技术流程分解为技术类型选择、技术创造、技术鉴定、技术运行、技术再评估等环节,产生技术模仿、创新、扩散及溢出等周期性经济效应。对企业来说,实施动态技术管理的瓶颈在于自身规模约束,即初期是否具备支撑技术体系建立的资源集合,潜在参与变量对动态技术管理影响如下:①企业家才能决定企业动态技术管理方向。当技术管理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目标时,严谨的企业家才能有助于引导高层管理者规划长远技术路径并制定将知识定义为技术实现源泉的前瞻性策略;②知识创造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是技术管理行为存在价值的基础判定指标。企业文化核心是企业选择何种战略行为以获取竞争优势和利润价值,技术层面,企业文化意义体现在企业发展导向与领导才能协同程度及通过知识共享扩展技术能力[23],高技术企业依托共有意识形态将知识竞争战略和技术管理行为置于重要地位,通过全面控制学习成本提升长期投资回报率;③知识型员工参与技术管理的意愿是企业实现技术突破性创新的根本动力。通常来说,对具体项目实践需具备人力资本和执行意愿且后者对项目成效影响更显著,体现在技术手段更新和实施效率及后期经验积累程度;④激励是促使知识型员工全面参与知识创新的积极措施。将知识型员工定位于技术管理主体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地位观念的转变,高层管理者营造企业学习氛围、鼓励员工参与核心技术研发等正向激励是实现技术增值、企业经济增长和软实力提升的必要途径;⑤知识-技术转化率是动态技术管理成果体现。上述变量均致力于提升知识-技术转化率,体现在技术成果中新知识理论占有率;技术创新成本与市场适用性、技术价值创造匹配度;技术扩散效应及新技术市场影响力;员工经验等隐性知识对技术转化效果等[24]。关键变量对动态技术管理的贡献如图1:

3.2知识型员工创造能力及知识-技术转化机制

知识型员工创造能力与知识-技术转化机制共同作用于技术生产,构成企业利润来源的核心动力和竞争能力,其本质是对新型人力资源系统的表述,即高层管理者对创新行为形成预期并与员工构建合作伙伴关系,促使员工能动地承担制定决策的责任。知识型员工创造力来源于对所从事工作目标及职业定位的认同,理性管理者应依据人本管理模式和具体授权推进群体绩效提升。在此说明,员工知识创造与科研机构知识创造不属同一概念,员工层面注重对现有知识的开发式应用而非科研视角的理论创新。技术视角下,知识型员工创造能力体现如下:①管理型员工通过管理行为整合已有经验,例如依据管理理论对具体情境下的员工工作投入度进行激励,设定多层次评价标准以明确特定场景下的奖惩机制,形成“经验-理论探索-实践检验-经验”流程;②技术型员工通过实验论证具体技术适用性,例如依据企业或市场需求对现有操作流程中的不确定性或存在缺陷的部分实施改进,通过模仿或创新对技术表现形式进行新层面界定,形成“实验鉴定-改进-模仿/创新-生产”流程。两者结合点为:不同类型员工均致力于打破职能边界限制,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贡献于技术进步。然而,管理型员工与技术型员工在技术提供和技术采用方面存在转移障碍[25],即因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管理者与技术者之间难以实现“理论-执行-控制-修正”对等状态,致使知识-技术转化出现浮动福利损失。知识-技术转化具有双向性,属于技术集成范畴,早期文献将技术集成定义为主体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整合绩效[26],是对知识创造能力的扩展研究。具体来说,知识-技术转化是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的结合,即企业提供学习平台、实践设备等技术系统维护要素,关注成本约束下可预期利润空间和员工技能发展,员工依据项目需求将虚体知识应用于实体技术并形成新知识层。现实中,技术系统所包含的自有核心技术直接支撑企业竞争力,故应将知识-技术转化上升至企业战略视角考察,涉及技术定位、技术生成、技术反馈、技术效果等层面,转化机制如图2:

对图2进一步分析如下:①技术定位是技术开发前期战术目标,促使知识资源和企业战略进入转化系统,将可利用要素分配至异质部门;②技术筛选是知识-技术转化的过渡环节,知识适用性和市场适用性(评价标准由企业依据情境制定)直接检验知识技术关联度及转化效率并反馈至相关参与群體;③作用于技术始终的“知识提出-实践-经验总结”衔接严密程度是企业管理严谨性和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折射出优秀组织文化及员工在知识学习方面的自我批判,即去除现有知识的负面因素、改善知识挖掘能力的不足和延续自有知识优势;④双维度协同要求管理者协调技术转化率(R)与等待成本(C)间的矛盾,长期来看,△R/△C→n(常数),技术效果获得市场验证资格。

3.3动态技术管理内部运行模式及外部效应

动态技术管理的目标是明确如何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以构建趋于合理的技术运行过程。具体管理视角为:①情绪管理是任何管理活动首要任务,从心理层面决定实践成效,创新行为需要较高质量的情绪控制和较稳定的情绪状态以实现对客观知识清晰认知。激励措施是提升员工正向情绪的核心动力,促使员工将个人和群体价值观有效结合;②学习管理从行为和组织结构层面决定实践成效,即通过学习开发创新思维,需管理者营造外部学习条件及倡导学习意识;③技术要素管理从实体层面限定目标管理对象,着眼于将软技術指导功能融入硬技术操作以提高单位投入产能和设备运行效率;④企业战略与员工自我价值选择管理是技术管理外延,扩展了固定投入条件下的技术深度,优秀企业应从战略视角引导知识型员工将自我价值实现定位于创造力提升,细化思维到实践流程中的论证质量。与知识-技术转化机制不同,动态技术管理注重从管理视角评析参与要素关联,涉及激励、外部竞争力、多重价值观实现等前后向系统。考虑要素功能的企业内部动态技术管理模式如图3:

对图3进一步分析如下:①外在激励是因外酬而产生的满足感,有助于弥补内在激励持续性不足及重大项目创新效率较低的缺陷以维持创新稳定性;②核心技术使用策略体现对企业知识产权和人才资本的必要保护,不合理的使用策略易造成知识和人才流失,最终影响员工稳定性;③内在生产力、外在竞争力、价值实现三者密切相关,描述了不同性质技术要素对企业既得价值的影响。动态技术管理模式旨在表述技术层面企业“行为-价值”体系,是现代企业技术战略研究的新视角。

动态技术管理外部效应涉及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新产品商业化、外生技术创新、消费偏好等,在此重点分析后两者。与内生技术创新不同,外生技术创新适当摒弃了知识排他性特征,主张打破主体间知识流动壁垒。由技术价值实现延伸至一个均衡分析框架:①外部技术环境刺激促进企业采用追赶式或领先式技术策略;②内部技术优势通过市场流通过渡至不同类型技术主体,影响新技术研发结构;③过度知识产权保护无形地使企业丧失获取外部技术信息的能力;④市场份额竞争加速短期技术要素市场出清,形成新一轮技术供需。均衡分析描述了内外部技术结合引起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中观层次,技术作为中间投入是产业保持增长的动力来源。动态技术管理作用于消费偏好表现在消费者对同质和异质产品的双向需求,企业生产运行中,技术管理致力于维持技术过程稳态及符合消费者对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偏好趋势。在支出水平既定前提下,消费偏好通常倾向于技术集中度最适合满足效用的产品;除价格竞争外,厂商更关注技术边际投入与效用边际增长的配比关系。后期市场调研能较好验证产品内技术扩散至消费层面的程度,为管理者制定未来技术方向提供根本依据。

4结论与讨论

构建动态技术管理体系是现代高技术企业维持技术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本文从要素贡献、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与知识-技术转化方式、动态技术管理内部模式与外部效应等视角回答了以下问题:①企业家才能和管理手段对技术生成、运用的意义;②知识型员工创造能力表现形式;③知识-技术转化中的元素分解与集成;④基于情绪管理、学习行为、价值实现视角下的一种企业动态技术管理模式及外部效应。研究结论如下:①企业家才能、知识创新地位、知识型员工参与管理意愿、激励措施、知识-技术转化率等均贡献于动态技术管理;②知识型员工创造能力体现在管理型和技术型员工在生产流程中能力渗透度的差异;③知识-技术转化实质是技术构思-应用-反馈的过程,评估不同性质技术细节是提升知识应用效率和技术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知识型员工能力输出的价值体现;④动态技术管理不限定单一模式,应重视创新意识稳定性、核心技术使用策略、知识/人才事实流动方向等内部可控环节以降低技术实现风险;⑤外生技术创新和消费偏好等外部效应扩展了技术管理价值实现方式,是技术管理成效评价的最终依据。

动态技术管理所包含的知识技术占有量、管理措施适用程度、技术市场适应性等宏观变量及细分下的微观变量对企业竞争具有以下积极意义:其一,有助于企业预测革命性技术变革,即未来核心技术是什么。诸多跨行业竞争案例证明了单一技术系统应对市场风险的脆弱性,企业真正需具备技术嵌入转化为技术动力的能力,完整的技术管理模式是企业面对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变化时保持领先地位的必要条件。其二,有助于技术近市场化。技术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市场认同,企业应扩展现有技术适用范围以提高技术投资回报率及价值链产出。其三,有助于围绕技术方向构建技术能力。一定时期内,企业技术水平处于特定范围,技术方向是企业前期战略组成部分,将引导员工提升技术操作、评估、改良等专业能力,实现技术目标集约化。

为提升高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参与技术管理的能力,建议高技术企业加强以下方面:①细化学习型组织行为,通过组织部门讨论、学术会议、人才引进等方式促进知识型员工技能交流和外部知识获取能力;②构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技术管理模式,强调环节衔接紧密性和资源分配合理性,依据知识流动特征调整部门技术贡献强度;③基于企业能力定位技术创新目标,以减少外部技术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将技术管理动态性定义为未来技术活动的必然趋势,深化技术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1]谢玉华,何包钢. 西方工业民主和员工参与研究评述[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138-146.

[2]贺建桥,文鹏. 知识员工定义、特征及分类研究评述[J]. 管理学报,2009(2):277-283.

[4]HENNARD H, MCFADYEN A. Making knowledge worker more creative[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8, 51(2):40-46.

[21]李尚骜,陈继勇,李卓. 干中学、过度投资和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J]. 经济评论,2011(6):57-67.

猜你喜欢
知识型动态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与对策建议
知识型新移民城市生态融合机制研究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