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乡村治理路径推动乡村振兴

2023-09-03 12:50叶红
客联 2023年5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优化路径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优化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向尤为重要。从强化乡村治理主体建设,保障乡村治理基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乡村环境治理保护四个方面优化乡村治理路径,推进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关键词:乡村治理;优化路径;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4月10日至13日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对后富的帮扶,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加强乡村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02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地域辽阔,村庄类型多样,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广大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治理主体能力弱化;乡村治理保障服务供给不足;精神文明软实力较弱;乡村治理任务还相当繁重。因此,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优化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向尤为重要。

一、强化乡村治理主体建设

1.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理论宣传,提升思想意识

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教育引导,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便利,采取符合乡村基层特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理论宣传,推动知识理论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张旗鼓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提高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热情,形成争相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浓厚氛围。

2.完善基层自治法律制度,转变政府职能

修改完善基层自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基层自治性质与地位,具体基层群众的权利与义务,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方式和运行程序等内容,区分基层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职能部门权责,理顺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还政于民”,确保基层自治组织在法律法规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自治权利真正得到落实,保障和促进基层自治的顺利进行和真正实现。

3.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体系化、专业化建设

深入实施“领雁、头雁、归雁、雏雁”工程,注重选拔优秀人员到村任职,不断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加强村组干部福利待遇保障,解决后顾之忧。推进村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村专业服务型人才“五支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村组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开展农民业校技能提升培训,开展厨艺、面点、家政、育婴等技能培训,提高年轻劳动力技术能力,提升致富能力。

4.加大对外出乡贤、外出优秀人才及专家教授等人才资源引入

探索建立人才资源库,摸排在外乡贤、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清单,充分挖掘在外人才关心家乡建设、有志服务家乡发展的潜力。深入各村、各行业、各领域宣传人才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引才机制,物质扶持和精神奖励“双管齐下”,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推动农村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与高校特别是农业大学建立战略协作关系,依托高校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建立相关技术专家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对接联系制度,展开针对性培养,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

二、保障乡村治理基础

1.建立健全各社会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体制机制

深化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乡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改善镇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流动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合理调控和分流学生,不断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保持教师队伍稳定。加大政府、企业、群众联动力度,实施留乡返乡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和退役军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群体就业帮扶,全力做好高质量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引导未参保企业、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扶持培育壮大社会治理相关社会组织,拓宽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日常关心关爱服务。推动村级幸福食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农村普惠型服务和探索实施互助性养老服务。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政策落实、就业创业、帮扶解困和矛盾化解等工作,充分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2.制定符合乡村基层实际的上位政策法规实施细则

进一步建立健全完上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加快构建村民自治制度有序推进的制度体系。推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协商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村务质询、民主评议、财务审计等制度,保障群众对村级事务相关的知情、参与、决策和监督等方面的權力。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载体,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参加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科学做好乡村规划,严格一户一宅,防止乱占乱围情况发生,通过疏堵结合,在旧村改造中做文章,以满足农户建房需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成为现实。不断推进村规民约的细化、实化、具体化,广泛征求意见,防止内容空泛、制定不规范、实施流于形式等问题,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基层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争取落地一批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做好农业产业配套服务,推进街区建设,引导商户集中经营,打造农资销售聚集区。深入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党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激活强村富民“引擎”,深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争取落地一批重大农业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农业“金名片”。

5.加强上级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引入管理和使用

加大上级乡村振兴项目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整合目标接近、投入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杜绝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或进展缓慢、项目虚列投资等问题出现。推行班子成员、各办各中心负责人日常实绩公示制度。制定量化考核清单,强化“小微权力”监督制约,对村监委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月报告制度,规范村级权力运行,强化小微权力监管。规范村级“三资”管理,加强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持续纠治重点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从严检查有无套取、骗取、截留、挪用、克扣、冒领补贴资金和项目申报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等违规行为,深入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保驾护航。

6.推动校地合作、企地合作加强科学技术保障创新

深入挖掘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搭建长效发展机制、优化多元合作平台、丰富校地合作内容等方面,不断加强与高校的联系,深化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做强创新平台,以项目化形式开展校地合作,制定校地合作任务清单,及时调整合作状态,以产学研用为主线,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适当向高校表达诉求,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大力发掘、传承和保护具有地方特色亮点的优秀传统文化

扎实做好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艺创作等工作,深入实施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打响文化品牌。坚持人文多样性、包容性和差异性,营造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引导扶持文化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打造一批更富时代气息的文化精品。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镇文化中心、微科技馆向群众免费开放的进度,在村级新打造一批休闲娱乐场所,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文明乡风“树”起来。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新时代道德新风尚

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发扬新风行动,实现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深入开展“诚信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立家规、传家训”等活动,激励村民更好地守信用、讲和谐,选树模范、乡贤等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树立鲜明新时代价值取向,彰显新时代农村道德高度。

3.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

严格管理村级文化活动室,明确专职文化管理员,按时开放“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文化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各类规模文化活动。以村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展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和辅导。继续推进各小学、中学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小戏骨培训、戏曲表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坚持乡村环境治理保护

1.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水平

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户厕改造、垃圾收集處理和雨污分流治理,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深化农村生活垃圾“三次六分法”,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改善农村公共环境,全面杜绝私搭乱建,清除残垣断壁,整治乱堆乱放,通过村民协商统筹长期无人居住等内部闲置土地集中管理使用,进一步拓展村庄公共空间。推进农村户外广告整治,在人员聚集区域建设广告宣传设施或利用现有户外设施,规范发布内容和设置行为。强化宣传发动、排查巡查、网格监督,做到“有烟必查、有火必究、有焚必报”,着力抓好秸秆焚烧治理。

2.加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工作,推进全流域生态治理,让乡村河道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实施村庄雨污分流工程,建好管好用好氧化塘和污水处理池,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不断提升水环境治理能效。着力推进乡村水源涵养系统建设,让河道、库塘、沟渠水量逐步丰裕、充满生机活力,让水留得住、用得好。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在农村河道边、道路旁、住宅边等零散空地上植绿补绿,改造村内荒地、废弃地、边角地,开展村庄公共绿地和小微公园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地力保护、绿色物理防控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农艺措施,引导减少低效大棚种植,保卫一方净土。

3.加强乡村环境治理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建设涵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根据村庄实际,合理排布垃圾分类收集点,完善现有运输体系,构建生态处理模式。推进乡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加大排查力度,严肃打击乱排污水现象,避免污水直排,推动老旧污水管网修复更新。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升级改造,扩能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系统规划建设污水循环利用设施,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为乡村环境治理保护提供坚强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编.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 李新仓 周文利.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问题与治理对策[J].农业经济,2022(4).

[3] 谭鑫.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J].社会主义论坛,2022(1).

[4] 张丽萍.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及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

作者简介:叶红(1964-),女,回族,云南昆明人,大学本科,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优化路径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