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秋
关键词:明代 鞋履 形制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履,足所依也。”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称:“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通鞋)。”可见,不同时期对足衣的称谓不同,或以制作质料而命名,或因地区而异,或根据穿用场合有不同分类。文献资料表明,明代“履”的称谓仍在沿用,多用于正式场合,而“鞋”的称谓则更广泛地用于日常装扮之表述。本文讨论的明代鞋履集中于矮帮的形制,高筒的靴暂不列入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明代大量文献中见有对鞋履的记载,在官修史书、典章、会要等文献中,多记录有鞋履穿用的礼制规范。在明代小说、轶事、笔记、方志中也能获得大量关于鞋履品类、名称、颜色、材料、工艺等信息。然而,仅根据文献信息,还不能确切地了解明代鞋履的整体风貌。幸运的是,中国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明代鞋履,也有少量传世文物留存,这为开展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此外,现有大量存世的明人画像中,也通过与人物身份及服装搭配的方式绘有鞋履。因此,从文献、实物、图像的三重互证中,可以整体了解明代鞋履的风貌。
一、明代鞋履的主要实物遗存
根据已知明墓考古报告,见有出土鞋履的墓葬为19处;传世鞋履收藏为1 处。年代涉及洪武、宣德、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出土及传世明代鞋履共计28 双,其中男子鞋履13 双(图1),其基本信息见表1。女子鞋履15 双(图2),其基本信息见表2。
二、明代鞋履的品类与形制
根据对已知出土及传世明代鞋履文物的分析,可以发现男子鞋履形制的主要区别在于鞋头的特征,具体可以分为尖头鞋和圆头鞋两种。女子鞋履形制的主要区别在于鞋底和鞋尖的特征,具体可以分为平底鞋与高底鞋;鞋尖基本为翘头,但起翘量大小各有差异。
(一)明代男子鞋履形制
1. 尖头鞋
明代男子尖头鞋实物的形制特征是平底,鞋头为尖形并向上微翘,鞋脸较短,鞋口较浅并向内也呈尖形,其正、侧面形制见图3 所示。尖头鞋也被称为“勾履”,或“翘尖履”,鞋头勾尖向后,稍作弯曲状。在江苏江阴叶家宕明墓(图⑤)、浙江桐乡濮院杨家桥明墓(图⑦)、江苏泰州西郊明胡玉墓(图⑩)、四川巴中明墓(图?)出土的男鞋皆为此种类型。在鲁荒王墓出土有尖形鞋垫,应为尖头鞋的鞋底,图②中左侧的尖形鞋底前宽为6.4 厘米,后宽为6.8 厘米,其尺寸比同一墓葬出土的圆形鞋鞋底明显窄1 厘米~ 2 厘米。从文物出土时代来看,男子尖头鞋流行于明代洪武、天顺、弘治、嘉靖以后等时期,可以说贯穿有明一代。从穿着者身份而言,涉及藩王、官员、士人等。
2. 云头鞋
明代男子云头鞋实物的形制特征是平底,鞋头多为圆头,其上饰有云头纹,鞋脸较长,鞋口较深。在南京西善桥明代长春真人墓(图⑥)、上海宝山区黄孟瑄夫妇墓(图⑧)、湖北广济张懋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男鞋(图?)皆为饰有云头的鞋,其中南京西善桥明代长春真人墓出土的云头鞋,特征为双鼻,其云头的装饰方式是用与鞋面相同的面料剪出祥云的形状,再叠加在鞋头前脸上,并以深色线锁边,其细节见图4 所示,其形制见图5 所示。此外,山东孔府旧藏传世衍圣公云头朝履一双(图?),特征为双鼻,在鞋头和鞋后跟部以白色绦线盘出云朵纹样,鞋身主体颜色为红色,鞋口、鞋鼻、鞋缘以蓝色镶边,其形制见图6 所示,其细节见图7 所示。已知的男子云头鞋文物年代涉及明代宣德、成化、正德等时期,穿着者身份为公、道士、处士等。
云头鞋本为朝履,最早是天子穿的鞋。明代时,云头履被用作官员的朝鞋、官履,与朝服相匹配。因“云”有“平步青云”的祝福寓意,故云头履也被称作步云履、登云履、承云履。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地方文献中多记载普通人僭越身份穿云头履的情况:
巾服渐归俭素,但制裁杂异,屡禁未革。……履有云头履。(嘉靖《广平府志· 风俗志》)
旧时衣服多中度,今皆宽博大袖矣……旧时妆饰多朴素,今皆珠翠锦绣矣。……旧时士族不穿履,今则乐工鞋皆云头矣。(嘉靖《渭南县志》)
三十五年诏禁官民奢侈。……士民不遵制度,一概混用忠静衣冠及周子、阳明等巾,云头等履,贵贱上下全无分别。(嘉靖《宣府镇志· 风俗考》)
俗侈而凌僣,方巾盈路,士夫名器为村富所窃,而屠贩、奴隶亦有着云履而白领缘者。(万历《福安县志· 风俗》)
庸流么麽贱品亦带方头巾,莫知禁厉,其俳优隶卒穷居负贩之徒蹑云头履,行道上者踵相接而人不以为异。(万历《通州志· 风俗》)
日来俗尚浸奢,男必汉唐宋锦,女必金玉翠餙,冠履华靡尤甚,凌云、东坡、忠靖匾巾,赤舄云头箱边,片瓦照耀于街间而殆无贵贱。(万历《富平县志· 习俗志》)
万历初,庶民穿腃靸,儒生穿双脸鞋,非乡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厢边云头履(俗称朝鞋)。至近日,而门快舆皂无非云履,医卜星相莫不方巾。(顾炎武《日知录》引《内丘县志》)
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知相对于明初服饰俭朴的风气与贵贱有差的服饰制度,明晚期服飾奢侈僭越的现象已是积弊日久,难以革除,而云头鞋的僭越穿用更是一种直接的体现。
虽然明代出土女子鞋履实物中未见有云头履,但在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中有大量女子穿云头履的描写,可见云头履并非男子专属。如:
(潘金莲)通花汗巾儿,袖中儿边搭剌。香袋儿身边低挂,抹胸儿重重纽扣,裤腿儿脏头垂下。往下看,尖趫趫金莲小脚,云头巧缉山牙,老鸦鞋儿白绫高底,步香尘偏衬登踏。(第二回)
薛嫂向前用手掀起妇人(孟玉楼)裙子来,裙边露出一对刚三寸恰半扠,一对尖尖趫趫金莲来,脚穿着大红遍地金云头白绫高底鞋儿。(第七回)
(西门庆)坐在上面椅子上,因看见妇人(潘金莲)上穿沉香色水纬罗对衿衫儿,五色绉纱眉子,下着白碾光绢挑线裙儿,裙边大红光素段子白绫高底羊皮金云头鞋儿。(第十九回)
良久,王六儿引着女儿爱姐出来拜见。这西门庆且不看他女儿,不转睛只看妇人。见他上穿着紫绫袄儿,玄色段红比甲;玉色裙子下边,显着趫趫的两只脚儿,穿着老鸦段子羊皮金云头鞋儿。(第三十七回)
由此可见,女子穿云头鞋是晚明时期非常流行的现象,制作云头的方式有缉绣、羊皮金镶边等方式。
(二)明代女子鞋履形制
1. 平底鞋
明代女子平底鞋实物的形制特征是平底,鞋脸较短,鞋帮较深,鞋头多为翘头,也被称为“弓鞋”,其形制见图8 所示。已知出土明代鞋履实物中绝大部分为平底鞋,如上海宝山区黄孟瑄夫妇墓(图⑨)、江西南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图?)、江苏泰州刘鉴夫妇合葬墓(图?)、刘济夫妇合葬墓(图?)江苏无锡七房桥钱樟夫妇墓(图?)、浙江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图?)等。已知的女子平底鞋文物年代涉及明代成化、弘治、嘉靖、万历等时期,穿着者身份为王妃、命妇、孺人等。
在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中,有多处关于平底鞋穿用的描写:
妇人(潘金莲)拿在手内,取过他的那只来一比,都是大红四季花嵌八宝段子白绫平底绣花鞋儿,绿提根儿,蓝口金儿。惟有鞋上锁线儿差些:一只是纱绿锁线儿,一只是翠蓝锁线儿,不仔细认不出来。(第二十八回)
(王六儿)身上穿紫潞绸袄儿,玄色一块瓦领披袄儿;白挑线绢裙子下边,显着趫趫两只金莲,穿老鸦段子纱绿锁线的平底鞋儿。(第四十二回)
平底鞋的鞋型瘦长,多有“提跟”。提跟,也称“拽靶”“曳拔”,是在女子弓鞋内后跟处钉缀的一条长布片,外露的部位常施以刺绣作为装饰。明代女子缠足,缠足以小为时尚。从出土实物的尺寸可知,弓鞋大多偏紧,而要使这样的小鞋穿上脚,非借助于提跟不可。因此,提跟兼具装饰与实用的双重功能。
从文献记载和小说描述还可知,女子平底鞋的穿用方式既可以日常外穿,也用于就寝时穿用,称为“睡鞋”。在《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八回中描写潘金莲“脚上穿着两只纱绸子睡鞋儿,大红提根儿”。此外,还有一些咏睡鞋的诗曲:
双凤衔花宫样弯,窄玉圈金三寸悭。绿窗静翠帘闲。似锦鸳日晚,并宿向雕阑。(元乔吉《睡鞋儿》)
斗帐香篝不漏烟,睡鞋暖窄困春眠。教郎被底摩挲过,忽见红帮露枕边。(明王彦泓《即夕口占绝句十二首· 其五》)
此外明代才子唐寅《落花诗》中有“爱惜难将穷袴赠,凋零似把睡鞋留”。睡鞋的更具体的功用是保证缠脚布不松弛,《清稗类钞· 服饰类》云:
睡鞋,缠足妇女所着以就寝者。盖非此,则行缠必驰,且藉以使恶臭不外泄也。
从出土平底鞋实物尺寸来看,鞋长在20 厘米~ 23厘米之间,这样的长度和天足的长度差别不大。而缠足的尺寸远小于平底鞋的长度,令人不解。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 声容部》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
近有矫其弊者,窄小金莲,皆用平底,使與伪造者有别。殊不知此制一设,则人人向高底乞灵。高底之为物也,遂成百世不祧之祀,有之则大者亦小,无之则小者亦大。尝有三寸无底之足,与四五寸有底之鞋同立一处,反觉四五寸之小,而二三寸之大者。
从中我们可知,三寸的缠足穿四五寸长的鞋是为常事。
2. 厚底/ 高底鞋
明代女子高底鞋实物在目前公开的考古报告中,有两种风格。其一是出土于江西南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之元妃李英姑棺内,文物年代为万历时期。其形制特征是鞋底为通体高底,将其称为“厚底鞋”可能更加准确,该鞋底厚1.5 厘米,鞋头上翘并内勾,鞋后有提跟,整个鞋面和提跟施有刺绣(图9)。另一件是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后棺内,受限于考古报告,对其尺寸等信息没有过多记载。从文物图(图10)像来看,鞋后跟为圆形高底,鞋跟外罩一层丝绸,鞋头为尖形上翘内勾。这种类型应更符合明代文献中记载的高底鞋形象:
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越瘦,可谓制之尽美而又尽善者矣。(清李渔《闲情偶寄· 声容部》)
书中解释了穿着有底与无底女鞋的不同效果――“以有底则指尖向下,而秃者疑尖;无底则玉笋朝天,而尖者似秃故也”。垫高的鞋后跟,才能营造出“指尖向下”的穿着效果。
明代之后学者曾解读高底鞋流行的原因,有平底鞋“不如高底鞋好着”一说。这是因为高底鞋内有配合弓足的弧形坡度,能形成“有底则指尖向下”的效果。民国时期徐珂《清稗类钞· 服饰类》:
高底,削木为之,上丰下杀,略如弓形,缠足之妇女以为鞋底,欲掩其足之大也。垫于鞋之外者,谓之外高底,垫之鞋之内者,谓之里高底,取其后高而足尖向地也。
可知高底鞋的作用可以使女子缠足在视觉上看上去更瘦更小。
关于高底鞋的高底所用之料,有木质、毡质等,《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九回孟玉楼对潘金莲说:
你平白又做平底子红鞋做甚么?不如高底好看。你若嫌木底子响脚,也似我用毡底子,却不好?走着又不响。
此外该小说中还有多处提及“白绫高底鞋”:
只见潘金莲上穿了丁香色潞绸雁衔芦花样对衿袄儿,白绫竖领,妆花眉子,溜金蜂赶菊钮扣儿,下着一尺宽海马潮云羊皮金沿边挑线裙子,大红段子白绫高底鞋,妆花膝裤,青宝石坠子,珠子箍。(第十四回)
妇人(林太太)头上戴着金丝翠叶冠儿,身穿白绫宽袖袄儿,沉香色遍地金妆花段子鹤氅,大红宫锦宽襕裙子,老鸦白绫高底扣花鞋儿。(第六十九回)
(月娘)玉色绫宽襕裙,耳边二珠环儿,金凤钗梳,胸前带着金三事?领儿,裙边紫遍地金八条穗子的荷包,五色钥匙线带儿,紫遍地金扣花白绫高底鞋儿。(第七十八回)
从描述中可以看出高底鞋的颜色、用料有多种,尤其流行的是“白绫高底鞋”,这里的“白绫”并不是制作鞋的面料,而是制作鞋底的用料。白色的鞋底与“红色”“老鸦色”“紫色”鞋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3. 翘头鞋
无论平底鞋还是高底鞋,明代女子鞋履多为翘头并向内勾,起翘尺度有高有底,勾头有大有小,各不相同,其基本形制见图11 所示。
明代女子翘头鞋的鞋头有很多花样,在小说《金瓶梅词话》中有多处描述:
西门庆恰进门槛,看见二人(孟玉楼和潘金莲)家常都带着银丝?髻,露着四鬓,耳边青宝石坠子,白纱衫儿,银红比甲,挑线裙子,双弯尖趫红鸳瘦小鞋。(第十一回)
他浑家李瓶儿,夏月间戴着银丝?髻,金镶紫瑛坠子,藕丝对衿衫,白纱挑线镶边裙,裙边露一对红鸳凤嘴,尖尖趫趫小脚立在二门里台基上,手中正拿一只纱绿潞绸鞋扇。(第十三回)
金莲道:“要做一双大红鞋,素段子,白绫平底鞋儿,鞋尖儿上扣绣鹦鹉摘桃。”(第二十九回)
月娘上穿柳绿杭绢对衿袄儿,浅蓝水绸裙子,金红凤头高底鞋儿。(第五十六回)
原来爱月儿旋往房中新妆打扮出来,上着烟里火回纹锦对衿袄儿,鹅黄杭绢点翠缕金裙,妆花膝裤,大红凤嘴鞋儿。(第六十八回)
从上述描述可以总结出:女子翘头鞋的鞋头装饰花样有凤嘴、凤头、鸳鸯、鹦鹉摘桃等。其中凤头、鸳鸯头应为鞋头整体立体造型,而鹦鹉摘桃为鞋尖上平面扣绣的纹样。清代李渔《闲情偶寄· 声容部》称:
从来名妇人之鞋者,必曰凤头。世人顾名思义,遂以金银制凤,缀于鞋尖以实之。
在山西邹县四府厂村明墓也曾出土一双凤头石鞋(图12),其形制与明墓出土翘头鞋相似,凤头造型尤为明显。
三、明代鞋履的用料与颜色
明代出土鞋履实物的材料有白棉布、蓝印花布、麻布、云纹缎、素缎等。在明代文献中,依据材质来命名的鞋履还有很多种,如芒鞋、草鞋、藤鞋、葛鞋、麻鞋、棕鞋、蒲鞋、线鞋、秧鞋、木鞋、皮鞋、钉鞋、丝鞋等。在地方志中还记有各地的特色鞋履,如崇祯时期《松江府志》“俗变· 履袜之变”条云:
旧制,民间多用布履,有镶履,为二镶三镶之制,色用青蓝或红绿为朝鞋。今履用纯红及各色,镶者少用,又有道鞋、毬鞋、靴头鞋,其面浅而稍涧者曰董鞋,有彩线组为花者为网绣鞋,亦有纱制衬以皮金者,有裂布而组之为布条鞋。袜制初窄,后宽大,短面称其履,多有以纱罗?绫为主。市中造袜客为收买,曰尤墩布袜。
这一记载道出了明末鞋履品类、材质、颜色、工艺的多元变化。以下择典型鞋履用料进行说明。
(一)明代鞋履的用料
1. 锦缎鞋
缎,是明代最流行的织物,古籍中多用“段”字。缎的组织结构是其经丝或纬丝中,只有一种显露于织物表面,浮线较长而外观光亮,质地紧密,手感滑软。《天水冰山录》中记载的“织金妆花缎等匹”项丝织品种大类中,有多一半是缎类织物,品种包括素缎、云缎、暗花缎、暗花云缎、补缎、暗花补缎、闪缎、两色缎、织金缎、遍地金缎、妆花遍地金缎、妆花缎、织金妆花缎等。《金瓶梅词话》中描写鞋履的缎有:缎子、大红缎、光素缎子、墨青素緞、十样锦缎等。
素缎,指单色、表面不提织花纹的光素缎织物。所谓“光”,因缎织物外观光亮平滑,而对素缎来说,这一特点更为突出,故特称“光素段子”,常作为尊贵华丽的礼服用料。江西南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有一件完整的大衫,即为素缎材质,它与霞帔、凤冠组成配伍,是明代宗室女性的最高级别礼服。
锦缎,是对高级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概称。在中国古代丝织物中,“锦”是技术水平最高的织物,明代最著名的织锦是四川地区生产的蜀锦、以妆花缎为代表的南京云锦和苏州宋锦。纻丝与缎名称在明代并存通用,《明会典》记载纻丝是官营织染局每年所造缎匹的主要品种,崇祯《吴县志》称:“纻丝,上者曰清水,次之曰帽段,又次曰倒挽,最下曰丈八头。”明时,缎织物的提花工艺高度发展,成为高级丝织品中最流行的品种。因而,锦缎也就成为习惯用的称谓。十样锦缎,指花样繁多的彩色提花缎子,经典纹样有长安竹、天下乐、狮团、雕龙、宜男、宝界地、方胜、象眼、八答晕、铁梗襄荷等。
2. 金料鞋
明代高级纺织品多用金,有织金、皮金等。文献中记载的金料鞋有遍地金、羊皮金等。
遍地金,也被称为金宝地、遍地锦,是明代妆花金锦的一种,是非常高级的用料。所谓遍地金,就是以金线织满地,再在满金地上织出五彩图案,金彩辉映,富丽堂皇。《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记载:
(月娘)头戴翡白绉纱金梁冠儿,海獭卧兔,白绫对衿袄儿,沉香色遍地金比甲,玉色绫宽襕裙,耳边二珠环儿,金凤钗梳,胸前带着金三事?领儿,裙边紫遍地金八条穗子的荷包,五色钥匙线带儿,紫遍地金扣花白绫高底鞋儿。
不仅鞋是遍地金,比甲和荷包也是遍地金。
羊皮金鞋在《金瓶梅词话》中多次出现:
(潘金莲)下着白碾光绢挑线裙儿,裙边大红光素段子白绫高底羊皮金云头鞋儿。(第十九回)
孟玉楼上穿鸦青段子袄儿,鹅黄绸裙子,桃红素罗羊皮金滚口高底鞋儿。(第五十六回)
(王六儿)脚下老鸦青光素段子高底鞋儿,羊皮金缉的云头儿。(第六十一回)
从描述中可知,制鞋用的羊皮金用于云头、鞋口等部位,金灿灿的颜色起到强化缘边的作用。明代羊皮金有两种指代:一是作为基础材料的羊皮金,即将金箔复合在干羊皮上,单位以“张”计;二是以羊皮金材料做成的金织锦缎丝织品。这在方志中多有记载:
五金之属,金箔、银箔、盘金、金线、羊皮金。(崇祯《吴县志》)
金银,大金箔百帖例六分,小三分。羊皮金百张例。(道光《厦门志》)
金箔铺能造金箔、银箔,以金箔所用为广,庄严佛像及丹漆房屋器具者均需用之,每年销行不少。又有羊皮金,做妇女衣袖裙鞋之饰品。(民国《新纂云南通志》)
可见羊皮金是与金箔、金线并称的金织品基础材料。这在明万历时期《常州府志》也得到了佐证:
奉派羊皮金花缎二千二百八十匹,其先次坐来二十五匹,已行布政司支银二千一百七十二两,买版绒绵皮金等料。
3. 蒲草鞋
蒲鞋,是一种以蒲草编织的凉鞋。《金瓶梅词话》中多次提到蒲鞋:
(陈经济)头戴孝巾,身穿白绸道袍,葱白段氅衣,蒲鞋绒袜,与伯爵等作揖,打横坐下。(第六十七回)
须臾围了许多人,旁边闪过一个人(飞天鬼侯林儿)来,青高装帽子,勒着手帕,倒披紫袄,白布縼之立子,精着两条腿,靸着蒲鞋。(第九十六回)
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云间据目钞》载:
宕口蒲鞋,旧云陈桥,俱尚滑头,初亦珍异之,结者皆用稻梁心,亦绝无黄草。自宜兴史姓者客于松,以黄草结宕口鞋甚精,贵公子争以重价购之,谓之史大蒲鞋。此后宜兴业履者率以五六人为群,列肆郡中几百余家,价始甚贱,土人亦争受其业。
这里提及的蒲鞋产地为宜兴宕口陈桥。此外,从记载中也可知当时鞋履已作为商品在市肆中买卖,仇英《南都繁会图》中就绘有鞋铺的场景(图13)。《金瓶梅词话》第二回提及:
(西门庆)长腰身,穿绿罗褶儿;脚下细结底陈桥鞋儿,清水布袜儿,腿上勒着两扇玄色挑丝护膝儿。
此外在崇明、扬州、泰州、太苍州、吴江、江阴的地方志中也记载当地生产蒲鞋。
其中芒鞋和麻鞋多出现于对素朴着装人士的描述中,如“芒鞋布袍,仪状甚古”“芒鞋竹杖”“蔾杖芒鞋”“短衣芒鞋”“布袜麻鞋”“青袍麻鞋”等。如嘉靖时期《太平府志》载:
白麻,自城以达于乡,无家不植,皆以织网制鞋,因妇女不攻蚕桑,不绩麻枲而专于此也。
就是讲专门以制麻鞋为业的地方风俗。
(二)明代鞋履的颜色
1. 男子鞋履颜色
文献中记载的男子鞋履颜色有黄、赤、玄、黑、青、素等。
根据《明史· 舆服志》的记载,皇帝舄履的颜色有:黄、赤、朱、玄、黑。“(洪武)十六年,定衮冕之制。……黄袜黄舄。……二十六年,更定衮冕……朱袜赤舄。永乐三年……袜舄皆赤色,舄用黑絇纯,以黄饰舄首。嘉靖八年……朱袜赤舄……”此外皇帝通天冠服用“白袜赤舄”、皮弁服用“白袜黑舄”、武弁服用赤舄、常服用玄履白袜。
亲王和官员的履用色有皂、黑、素。“亲王保和冠服……履用皂绿结,白袜”,“文武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俱用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大带赤、白二色绢,革带,佩绶,白袜黑履”,“官员忠静冠服……素履,青绿绦结,白袜”。官员皆穿白袜,而皂色、素色的履常用青绿色的绦结装饰。士人也多穿黑履(图14)。
从文献记载而言,黄、赤二色,为皇帝舄履的专属用色。在《明史· 舆服志》“文武官朝服”条中也明确记载:“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毋僭蹑朱履。”而事实上明代出土的鞋履文物和图像中却有大量男子穿朱履的形象(图15)。《客座赘语》卷一“巾履”条有:
南都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异月新。……足之所履,昔惟云履、素履,无它异式,今则又有方头、短脸、毬鞋、罗汉靸、僧鞋,其跟益务为浅薄,至拖曳而后成步,其色则红、紫、黄、绿,亡所不有。
从明人笔记中可以看出,明初尚素履之风,到明末已经转变为流行各色鞋履。此外,青色多为僧道、文士鞋履常用色(图16)。
2. 女子鞋履颜色
文献中记载的女子鞋履颜色有青、红、素、白等。根据《明史· 舆服志》的记载,皇后、皇妃、皇嫔及内命妇的冠服礼服、常服均用青袜青舄。遗憾的是明代女性容像均不露脚和鞋,难以从图像中寻找鞋履颜色佐证。
在《金瓶梅词话》小说中描述民间女子鞋履颜色,有大红、桃红、金红、鸦青、素白、葱白、沙绿等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红色系的鞋,如:红鸳瘦小鞋、红鸳凤嘴鞋、大红鞋、大红凤嘴鞋、大紅段子白绫高底鞋、大红十样锦鞋、红睡鞋、大红遍地金云头白绫高底鞋、大红光素段子白绫高底羊皮金云头鞋、大红四季花嵌八宝段子白绫平底绣花鞋、大红鞋素段子白绫平底鞋、金红凤头高底鞋、桃红素罗羊皮金滚口高底鞋。从描述中可知,无论鞋的形制是高底,还是平底,材料是素缎,还是锦缎,都流行用红色,尤其是大红色。
鸦青也是《金瓶梅词话》中提及较多的鞋色,是黑(乌)青色中带有红光的深青色。如:
(王六儿)玉色裙子下边,显着趫趫的两只脚儿,穿着老鸦段子羊皮金云头鞋儿。(第三十七回)
(王六儿)白挑线绢裙子下边,显着趫趫两只金莲,穿老鸦段子纱绿锁线的平底鞋儿。(第四十二回)
(王六儿)脚下老鸦青光素段子高底鞋儿,羊皮金缉的云头儿。(第六十一回)
(林太太)大红宫锦宽襕裙子,老鸦白绫高底扣花鞋儿。(第六十九回)
明时,白衣素鞋本是烈女守孝以示清操的鞋,但至明末时却流行素衣、素服和素鞋,如山东博物馆藏有衍圣公夫人绣花白罗裙。《金瓶梅词话》中也有白鞋的描述:
西门庆见如意儿穿着玉色对衿袄儿,白布裙子,葱白段子纱绿高底鞋儿,薄施朱粉。(第七十四回)
四、从鞋履形制看明代服饰的礼与俗
通过对明代鞋履遗存的实物分析,可以发现明代鞋履物质性特征丰富。在形制上有明确的性别之分,其中男子鞋履形制根据鞋头的差异,有方、圆之分,女子鞋履形制根据鞋底的特征,有平底与高底之别。明代鞋履所用的材料多元,见有棉、麻、绫、锦、缎等。
履以践礼,明代鞋履与服饰的配伍和礼制息息相关。帝王的朱袜赤舄承载赤子丹心之寓,朝服云履借意平步青云之志。鞋以尚俗,明代鞋履的流行与其时代风俗密不可分。女子尖头鞋上的鹦鹉摘桃取白头偕老之意,男子日常蔾杖芒鞋以追慕古之仪。总之,明代的鞋履与服饰相配伍,与穿用者的身份和穿用场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明代服饰文化,体现着服饰之礼与日用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