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孜古丽·托合尼亚孜
摘 要: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消除区域差距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经济水平落后,进一步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将进一步探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在深入分析经济新常态对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支持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加快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以促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引言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服务业拉动转变的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和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过去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交通和通信网络建设不完善,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规模。其次,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资源开发,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1]。因此,为了更好的支持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深入研究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问题和挑战,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政策建议,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实现稳定和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产业结构单一
目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多的农业和传统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未能形成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这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并限制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首先,由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独特,某些地区主要以农业或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这导致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依赖单一产业的发展,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价格变化的影响,缺乏经济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缺乏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限制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互补性不足,造成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除此之外,单一的产业结构也导致了西部地区县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个特定产业,其他产业相对落后,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不利于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2]。
(二)基礎设施落后
相比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规模。缺乏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完善的水利设施,导致物流成本高、供应链不畅等问题。首先,交通基础设施滞后,西部地区许多县域之间的交通连接性较差,建设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设施相对不足。这使得交通运输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限制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其次,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完善,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县域在宽带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导致了信息不对称,限制了企业与市场的互动和创新能力,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3]。除此之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西部地区县域的水资源短缺、供水设施滞后,水利工程建设不完善,限制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需求。
(三)金融支持不足
由于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相对不足,这导致了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制约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和金融支持。首先,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覆盖范围不足,导致金融服务的滞后和不足,企业和个人在融资和借贷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其次,金融资源在西部地区相对匮乏。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对于该地区的投资和信贷支持较少,导致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除此之外,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较窄。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市场规模的考虑下,更倾向于服务于发达地区和大型企业,而忽视了小微企业和农民等需要金融支持的群体。
三、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这将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提高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政府在实施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确保策略的有效实施。首先,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可以发展以农业、矿产资源、旅游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建设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深入了解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确定优势产业领域。根据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如农业、矿产资源、文化旅游等。其次,针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关注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等,借助科技创新和资本引导,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不同县域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产业链的合作和协同。通过产业互补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和附加值[4]。同时要加大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提高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推进科技人员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除此之外,促进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企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领域转型。通过企业重组、资本市场的支持,实现企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提供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财政和税收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5]。
(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拓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时,旅游业也有助于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优化。政府在实施旅游发展策略时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考虑,确保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首先,在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旅游资源评估等手段,全面了解和挖掘旅游资源,发掘山川、湖泊、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和特色。其次,需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进一步落实培育旅游市场,通过推广和宣传,建立和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来到西部地区。开展营销活动,提高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将旅游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通过文化展示、演艺表演、民俗体验等形式,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推动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升综合旅游体验的品质和吸引力。也可以将旅游业与农业、手工业、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转型升級[6]。
(三)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化率,通过加大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提高县城的功能和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在实施城镇布局优化策略时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首先,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需求,制定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引导城镇的发展方向,避免城市扩张过快和无序发展,合理控制城镇规模,实现城乡结合部的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核心功能建设,发展县城作为城市核心,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打造城市的文化和商业中心。通过提供各类设施和服务,吸引人才和资本进入,推动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其次,鼓励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和金融支持。通过城镇升级改造、产业转型、就业创业等措施,提高小城镇的功能和竞争力,促进小城镇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要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同发展,形成城市群和经济圈。通过发展区域性的产业合作和资源互补,形成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效应,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除此之外,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最后,建立良好的城市治理机制,加强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建设管理,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提升城市发展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7]。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提高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政府投资,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更好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加强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等能源和水利设施的建设,确保能源供应和水资源的充足性和稳定性。除此之外,提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宽带网络、通讯网络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率和覆盖范围。最后,西部地区还需要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的福利和幸福感。
(五)加大县域金融支持
通过加大县域金融支持,可以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融资和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创造。首先,西部地区需要建立金融服务机构,鼓励设立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增加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尤其需要关注小微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为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方式,增加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支持。其次,在金融支持的发展中,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县域企业的贷款和信贷支持,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和范围。特别关注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加大对这些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也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业务,如供应链金融、融资担保、股权众筹等。鼓励金融科技应用,推动金融创新与县域经济的融合,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除此之外,优化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鼓励金融机构与县域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并且需要为西部地区人民提供金融培训和咨询服务,加强对县域企业和居民的金融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以及金融认知,推动金融普惠[8]。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旅游产业、加大金融支持等发展策略,可以促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同时在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还需要继续关注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更加稳定、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臧杨杨,郑想.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县域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当代农村财经,2022(12):6-9.
[2]尹鸿宇.新时代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融合发展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0(10):77-80.
[3]陈铮.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3):195-196.
[4]陈娇.经济新常态下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8(17):233.
[5]杜志雄,吕风勇.由竞争力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J].中国西部,2018(02):69-75.
[6]谭冠晖.从广西实践看西部地区壮大县域经济对策[J].当代县域经济,2018(03):32-34.
[7]王宏伟.“新常态”下内蒙古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J].财会学习,2017(05):215+217.
[8]汪彬,陈耀.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6(10):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