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书丽,王玉卓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应将服务乡村振兴纳入高校的全局工作,主动寻求乡村振兴与高校党建、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领域工作的结合点、共振区,为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高校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
高校整合优势资源,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知识、人才、科技支撑。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科学技术服务、文化宣传,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实践和重要抓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高校在推动乡村建设工作中,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参与科学技术等服务,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春风化雨”式的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更为持久、教育影响更加深远。在实践中增强了广大师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了教书育人、担当实干的正风正气,使参与结对帮扶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鸣的过程、理想信念坚定的过程和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是校内教育、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在2021 年出台了《河南省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建设五个方面划定了未来五年乡村振兴的“路线图”。要求全省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类指导,引导不同类型县区找准发展路径、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巩固提高,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河南省高职院校开展与当地“校地结对帮扶”工作以来,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地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制订完善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开展智力、科技、培训、人才、消费等全方位帮扶活动,工作成效显著。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军工高职院校实际,充分发挥双高校建设、人才培养、高分北斗技术和科研团队及培训等方面优势,整合高分北斗、遥感、乡村规划等人才资源,围绕方城县城乡、土地、道路规划等,分别与方城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规划局和环保局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组建了技术帮扶团队,积极开展技术、智力帮扶,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为方城县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为方城县杨集镇河坡村规划设计了河坡村文化广场,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好评。在校地结对帮扶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方城县是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地结对”帮扶县。自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各项帮扶活动,以党建为引领,统筹乡村振兴与学校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工作。因成效突出,学校连续4 年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南阳市委、市政府表彰。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和基层党的建设去实现。学校党委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引擎”,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与村级党组织对接,建强、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类3 个专业党支部与方城县河坡村党支部积极对接,把“党建+振兴”落到实处。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云端”组织生活、主题党日等活动,解决党建、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与方城县券桥镇小营村党支部、四里店镇余庄村党支部开展“五星支部”策划设计工作,助力村庄开展“五星”党支部创建工作,以样板建设为指导,以文明宜居旗帜为切入点进行策划设计,共同做好“星旗同创”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多次强调,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学校结合《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五年行动计划》的建设要求及目标,创新文化宣传的形式,深入开展理论政策乡村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行动等活动;广泛开展乡村志愿服务,与村民联办文化活动,推进文化合作,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
学校充分挖掘方城县地域特色产业,做好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理,已成功申报国家、省、市各级名录项目共16 项,指导方城县发展乡村旅游点4 个,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服务于方城县现代经济建设。
乡村振兴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学校党委把援、派挂职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把党员培训、样板党支部建设、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的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着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建立乡村振兴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坚持扶志、扶智先行,充分发挥教育和人才优势,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平台,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的培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计划。
组建青年科技、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到校地结对帮扶点,积极开展科技知识、国家政策法规、军工文化宣传、传统文化宣传、乡村文化等宣传工作,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组织学校青年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和学生社团骨干,利用寒暑假、国家法定假日和双休日等课余时间深入方城县农村,以“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政策宣讲、教育支援、敬老助残、科普宣传”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帮扶形式和内容。利用学校自身教育资源,面向方城县乡村振兴带头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困难家庭、农村经营实体等不同群体,先后开展农产品种植技术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10 多场次,受训人员1500 余人,提高了其整体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
根据《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要求,围绕做强粮食产业、壮大现代畜牧业、做优特色农业的指导思想,整合学校专业优势资源,将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等专业资源与方城县建筑业、城乡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业等产业紧密对接,在科研、生产、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与乡村仓储冷链物流业、乡村旅游业、乡村信息产业等对接,以项目为导向,做好项目调研,组织团队进行项目指导、技术服务、科技帮扶,提供志愿者服务,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职业人才培训等,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依托方城县产业基础,加快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帮助方城县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养特色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方城县先进制造业为龙头、以企业升级为动力,形成了轴承、超硬材料、农业深加工、新能源和建筑建材等“五头并进”的产业集群格局。学校科技服务团围绕方城县主导产业,以轴承、超硬材料加工为载体,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协助完成技术革新2 项,推动了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党员志愿者组建乡村振兴帮扶团队,利用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专业优势,多次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到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充分挖掘特色乡村风貌,开展美丽乡村规划、村容村貌改善设计、文化广场设计、民居设计、乡村景观设计、现场环境整治等技术服务,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提升改造,打造乡村聚落景观,优化乡村“三生”空间,促进城乡绿色融合,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
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党建引领作用在校地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得到加强,校地结对共建实现了双赢。
将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强化工作落实,全力推动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校党委会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校地结对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出现的问题,认真研判分析,制订工作措施,尽快协调解决。同时,要求学校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提升政治站位,端正政治态度,强化政治担当,进一步强化责任、完善机制、转变作风,推动结对帮扶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确保校地结对帮扶取得扎实成效,以结对帮扶工作高质量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努力为校地结对助力方城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校领导先后多次带队到帮扶一线开展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开展,保证了结对帮扶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日常协调对接机制,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与方城县职能部门加强对接沟通,协调解决帮扶工作中的问题,每年定期召开帮扶工作对接会和推进会,确保各类联系无缝对接、高效顺畅,确保帮扶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校地实际情况,多次印发文件明确任务,建立健全与帮扶县各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将各项工作任务逐项分解,明确了工作任务、工作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实时追踪反馈,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建立督查巡查机制,采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等形式,防止在结对帮扶工作中走过场、搞形式。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将帮扶工作纳入高校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本研究突出了高校党建在校地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河南省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助力建强乡村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质量,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创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为高校校地党建结对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