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23-09-03 16:16陶锐安徽省皮肤病防治所
财会学习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全过程绩效评价事业单位

陶锐 安徽省皮肤病防治所

引言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对传统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改进,这一新型工作体系,更加注重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一体化管理,能够全流程跟踪事业单位的工作变动,规范事业单位资金收支行为,注重绩效反馈以及绩效结果的利用,能够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提升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水平。

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特点

1.全面性

全面性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特点,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求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注重对管理运营环节展开全方位的考核,实现全过程的参与,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等环节,都要展开相应工作,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全面绩效管理。

2.有序性

新型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出发,有序推进的一项科学管理活动,最终目标是加大内部控制力度,形成长效的管理体系,而不是短期的、盲目的管理行为,因此在工作中需要考虑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管理变动形势,保证工作内容规范性,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最终目标是推动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

3.系统性

这是指在绩效管理工作中,需要与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相互结合,保证其与内部控制工作的契合度,但有的事业单位为完成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影响了内部正常财务与业务工作,导致单位工作效率降低。在工作中,事业单位应当避免这一问题,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环节中,确保内部管理稳定[1]。

4.科学性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建立在精准管理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实现科学的预算绩效控制,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提升。

5.有效性

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应当保证工作结果的真实性,管理人员要充分参考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对内部组织结构等进行调整,实现内部资源整合,通过参考绩效管理结果,使得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内容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实际上是对预算管理情况进行审查,以全面预算绩效目标为标准,对预算产出以及效益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了解预算资金的经济性以及预算资金的配置效率,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全面预算编制等工作中,促进预算管理水平提升。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从内外部环境出发,对外部环境,如社会环境、政策变动影响等加以考虑,对内部环境,例如单位的财政资金配置情况以及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事业单位投入资源转化为目标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资源投入以及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情况进行评估[2]。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结果,与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专业技术以及道德水平具有直接联系,同时也与内部工作价值取向以及工作创新等紧密相关。

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一)目标层设计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为了厘清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流程,要结合层次分析法,了解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不同阶段工作要点,构建完整的工作结构,以方便内部人员找到具体的工作方向,改善现有的绩效管理工作。

鉴于事业单位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在使用公共资源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科学配置财政资金等资源,优化资源投入产出比,以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因此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中,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具体的绩效管理目标,保证高效使用公共资源。

在目标层的设计中,由于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因此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可以看作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在预算资金投入前,需要做好可行性方面的评估,在预算资金的使用阶段,还要注重收支的规范性,减少资金浪费。因此除了公共服务质量以外,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的收支情况,也应当纳入绩效管理目标之中,以此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二)准则层设计

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应当按照绩效管理目标,依据“3E”原则,从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益性角度出发,对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原则进行确定。

经济性,对绩效目标任务完成度与预算资金等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比对,了解为完成相关绩效任务而耗费的资源,从而确定单位内部资源配置流程,合理匹配各个项目的资源。这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动态跟踪,了解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根据绩效评估情况,动态调整预算编制内容,保证高效开展业务内容。

效率性,也就是对内部资源是否及时到位,以及项目进度等方面展开评估,了解机构内部的工作效率,并根据工作情况,将绩效总目标分解,设置阶段性的小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阶段性目标,从而确保绩效总目标的顺利达成。

效益性,也就是在工作中,事业单位要对具体资源的使用效益做好评估,重点关注产出阶段的公共服务情况,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数量等进行审核,同时结合工作结果进行深度分析,了解效益较少的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绩效分析,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优化。

从上述内容可以发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准则,实际上就是要保证资源优化配置,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加大各部门协调沟通力度,提升工作的协调性,防止内部资金损耗严重。而且随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实,事业单位在管理中也要注重工作制度的完善,借助完善的制度体系,引导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实现工作内容的系统性管理,并保证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与实用性。

(三)业务层设计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将具体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进行明确,以利于各项工作实施,在业务层的设计环节,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

1.前期阶段

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这一阶段,为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事业单位应当对评价客体的工作能力展开评估,了解历史绩效水平,以及单位内部的资源储备情况,明确未来工作阶段的工作方向,从而制定准确的业务范围。依据业务范围,确定具体的核心业绩指标,并参考业务开展情况,确定合适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的具体设置,可以依据或者参考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等。

历史绩效水平,可以对近三年的绩效评价结果数据进行采集,了解工作变化趋势,这就要求事业单位重视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创新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稳定的信息平台,全面收集内部管理数据,从战略性角度做好数据分析。

资源储备情况,可以按照事业单位的运营收入、财政拨款以及现有固定资产等情况进行分析。在此期间,财务部门需要加强与其余部门的合作,充分了解国有资产现状,做好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从而保证内部资产账实相符,以科学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另外,在准备工作阶段,事业单位还要根据绩效管理方向,设置合适的岗位数量,充实绩效管理人员,保证有充足的绩效管理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对这部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工作,提升这部分人员工作能力,使其了解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能力。

同时,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注重加大财务部门以及业务部门、纪检部门的合作力度,推动业财融合,为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助力。

2.中期阶段

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实际开展环节,为保证对评价客体的全面监督,了解工作中的资源运用效率以及工作组织状况,需要根据前期制定的绩效管理方向,也就是绩效目标作为基础,开展合适的绩效监控工作。

首先,要对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分析,了解资源收支规范性与否,对于预算执行偏差做好分析与纠正,保证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要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对阶段性绩效目标完成度以及相应的资源耗费情况做好记录,对于资源损耗异常情况做好分析。

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管理人员也可以借助内部信息系统,线上跟进预算执行进度,设置专门的风险阈值。对于超出风险阈值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了解预算执行异常原因,并出具专门的分析报告,交由管理层会议讨论,制定专门的调整策略,防范资金损失情况,实现风险的事前控制。

3.后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绩效管理工作,要对具体的产出结果做好绩效分析工作,进而开展绩效评价。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价标准,保证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在绩效评价工作中,一是要保证纵向评价的准确性,对历史管理情况展开动态评价,了解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历史变化趋势,从而找到管理问题并加以优化。二是要做好横向评估,对绩效管理指标完成情况与类似单位相互比较,发现内部管理不足,根据行业标杆单位情况,将绩效管理结果应用到内部管理环节,制定可行的整改方案,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三、事业单位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运用策略

(一)明确主体责任,强化约束作用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约束内部人员工作,防止出现资金损耗等问题,因此在明确的绩效目标引导下,需要对绩效管理中的参与主体职责进行确定,针对项目资金收支情况展开监督,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约束作用,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事业单位各部门领导人员应当对本部门的绩效评价结果直接负责,以保证落实本部门工作责任。在日常管理中要建立专门的责任追究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工结果与相关人员奖惩机制挂钩,提升各部门参与积极性。对重大项目,要落实终身责任追究制,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随着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的提升,在内部要加强思想宣传,明确工作重点,增强内部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提升内部人员责任感。

(二)完善绩效管理机制,重视流程规范性

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实现绩效目标管理以及绩效跟踪管理等的一体化控制,落实绩效评价工作,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实际管理活动中,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再是单一的事后评价工作,而是与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工作紧密联系的一项工作内容,为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要完善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确保各个环节工作的规范性。

事业单位要安排财务人员展开内部调研工作,了解各个部门的人员配置情况,同时对现有资金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等做好清查,在充分了解本单位实际的基础上,以“流程明确、细化量化”为原则,制定初步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而后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可行性进行分析,主要从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与绩效管理目标的匹配度、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本单位是否具备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施条件等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对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工作流程进行整改,从而确定最终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并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中设置专门的动态反馈机制,实时调整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保证管理制度的先进性。

(三)构建科学绩效指标体系,确保工作科学性

绩效监控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能够落实的前提,通过对设定的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控,能够了解当前资金使用以及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发现预算执行偏差,并及时纠正管理问题。

在绩效监控的实施中,要以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为基础,设置标准的绩效考核指标,例如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等,根据统一的绩效指标,对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与设置的绩效目标进行比对,才能够发现内部管理风险,保证管理稳定性。

在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即设置的预算指标,要与单位的管理内容契合。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可以根据部门工作方向以及特点,上报相应的项目绩效指标内容,由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负责,筛选其中的共性指标,并对不同部门的项目绩效指标进行确定,针对不同的项目,设置相应的绩效指标,以此保证绩效指标的差异化管理。

(四)创新评价方式,提高工作先进性

在确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后,还要创新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内部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例如在事业单位中,对于重点项目,除了运用自评的方式之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外部评价,根据外部评价以及内部评价结果,科学判断内部管理情况。

当前,事业单位信息化运用水平较高,很多绩效评价工作都是通过线上渠道开展,但在内部绩效评价过程中,也要注重实地调查的方式,通过实际调研,了解具体的工作进度,避免由于数据账实不符等问题带来的绩效评价失误问题。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等方式,借助组合分析的方法,全方位了解公共服务效能以及经济效益等,保证绩效评价的全面性。

(五)充分运用评价成果,保证工作效益

在后期的管理中,还要将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内部预算资金使用以及人员调动的依据,根据绩效评估情况,优化内部预算管理工作。

因此要建立专门的反馈整改机制,根据内外部绩效评价情况,对预算编制等工作进行调整,优化内部财政资源与非财政资源的配置水平,将绩效评估情况作为单位人员内部选拔的主要参考内容,并结合绩效评价情况形成绩效自评报告,在公众平台中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根据公众建议整改内部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结语

事业单位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开展科学的绩效评估工作,因此内部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提高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提高内部管理效益,促进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全过程绩效评价事业单位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