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良 杨焕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不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动力和力量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江南地区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所孕育的江南文化厚重悠长、兼收并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的文化根脉和精神纽带。如今,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和长江三角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如何通过江南文化的活化,用好用足江南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发展新江南文化,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和合共生,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时代命题。
文化活化是通过现代技术、方法和路径等激发文化本身所蕴涵的当代价值,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而文化活化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在推动世界新型文化与文明的诞生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与中国方案。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通过活化创新发展,江南文化可硬化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江南文化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存在内生逻辑关系:软实力和硬实力可在互通互融中相互转化,在齐驱并进中系统集成,共同铸就强大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竞争力。硬实力强化发展支撑,让长江三角洲地区更繁荣强盛;软实力丰富精神生活,让长江三角洲地区更耀眼辉煌。只有实现江南文化内在的“软硬结合、高效联动、互相转化”,不断增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更大的国际舞台迈进。而如何将无形的软实力转化为有形的硬实力,推动江南文化的“软实力”活化为经济的“硬支撑”,带领中国迈向更大的国际台阶,是新时代长江三角洲地区亟待破解的难题。
江南文化富含对开放的包容、市场的尊重、财富的追求等特质,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强毅务实、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商业文化基因,熏陶滋养着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总面积约为35.8万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4,总体经济水平已经赶超世界第四位的德国,接近日本。长江三角洲地区对中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正迈向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要更好地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迈向更高的国际舞台,不仅需要继续传承江南文化,筑牢成长基因,巩固商业文化与文明,也需要不断创新活化江南文化,培育新的成长基因,孕育新的文化与文明赋能长江三角洲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继续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筑造新发展空间。
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养蚕缫丝、精耕细作、青砖白墙等展现了人民融入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借助经济驱动和文化赋能,江南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自由洒脱,使得江南文化呈现出烟雨婉约、经世务实、雅俗共赏的独特面貌,江南也一度成为昔时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希冀的代名词。从秦汉到唐宋时期,江南地区实现了从地广人稀、经济滞后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转变,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数十个城市群雏形迅速形成于江南地区,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造就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后又经明清时期的发展,江南经济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形成了以苏州、杭州为中心,以大运河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地方文化、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江南也实现了从江南的江南、中国的江南到世界的江南的转变。如今,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长江三角洲地区迈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人民对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和期待,需要通过活化的方式,激活江南文化当代价值,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些财富在代际延续和继承的现象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是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新的创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和形式,突破原有文化边界的现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形式的文化创新都不可能脱离原有文化而从头开始;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文化只有在优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文化传承与创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二者共同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活化是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方法、载体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要素,激发文化本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价值,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文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是文化活化的基础,文化活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活化的过程就是对文化中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价值进行现代解码、转译、诠释和重构的过程,使文化更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释放文化发展潜力,激活文化发展生机。文化活化的过程也是传统和现代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要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运用现代的技术、方法和载体等来创新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一论述正是体现了在文化活化过程中需要科学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异质性和统一性。
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都饱含江南地区人们的智慧、劳动和精神成果,寄托着江南地区人们共同的精神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禀赋特质和内在价值,需要人们世代传承下去。文化创新是实现江南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文化生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要增强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江南文化当代价值,充分发挥新时代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力量,进行文化创新,实现江南文化活化,助推中华文化繁荣昌盛、走向世界。
在新时代,通过数字化、场景化、产业化、市场化、路径化五大路径将江南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现代价值“唤醒”和“活化”,使之融入中华文化体系建设,为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顺应数字化新趋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是我国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江南文化想要“活起来”,也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江南文化的塑造力和影响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辨识度的新时代文化标识。
第一,推进江南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应用和升级。借助数字技术活化江南文化资源,推动文博场馆、文化街区、旅游景点、文化演艺等研究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大江南文化制造领域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应用,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裸眼3D、全息互动投影等技术打造定制化江南文化体验装备。延长文化创意设计、文娱艺术、数字文化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构建具有江南文化特点的新时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二,加快江南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工智能、5G技术、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江南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创造条件。探索超高清、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与江南文化产业结合的商业应用场景,多维赋能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江南文化大数据服务和应用体系,全面数字化采集传统江南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资源,组建江南文化数据库、素材库、基因库、专题库等特色库,加速推动江南文化向现代化、应用化和场景化转变。第三,打造江南文化数字化平台。积极编制中国江南文化地图和中国江南文化纹样地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江南文化的整体图景和特色风貌。建设中国江南文化纹样线上博物馆、中国江南文化数字馆,让江南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活”起来。
“可听、可看、可品、可赏、可体验”已经成为当前文化消费领域的热门词。文化的场景化展示具体是指运用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社会事物,并于可见的环境和行为中传播。场景化展示不仅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提炼文化元素、传播文化故事,也有利于体验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认同感、激活文化发展空间。江南文化也应紧抓场景化,让江南文化成为寻常百姓家耳熟能详、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资源。
第一,江南文化应在现实地理空间上加大应用和转化。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把握江南文化的理念和情感,凸显江南文化元素在公共空间和社会场合的布局和应用,如特色公园、文化街区、居民社区等,将江南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族血脉情感中。第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突破江南文化的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边界。通过高精度的摄影录像技术将江南文化的各种元素生成数字图像,进行创新性改造和现代化开发,突破江南文化的现实物理空间,打造线上虚拟空间。运用3D建模、全息投影、5G等现代科技将静态江南文化向动态转化,全方位、立体式、动态化的展示江南文化,提升文化服务的品质。第三,开发江南文化沉浸式场景与文旅结合的新业态。积极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综合运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景区景点、特色公园、文化街区、文娱演艺等文化资源探索沉浸式文旅项目,拓展数字游览、虚拟体验等服务。深度挖掘“云上场景”,打开云消费空间,如推出云演唱会、云游览、云观影等云上场景,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江南文化的消费需求。
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支撑,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持续繁荣昌盛的能量。应切实发挥江南文化的力量,通过产业化赋能的方式,激发江南文化的内蓄力,夯实文化发展基础,让江南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硬支撑。
第一,坚持顶层设计先行,高位谋划江南文化产业。以我国《“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为指导,从新时代人们对江南文化的实际需求着手,研究制定《江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明确江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目标。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明确江南文化重大产业项目清单,超前布局江南文化招引项目,推动江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和完善江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大力支持和落实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第二,梳理江南文化脉络,挖掘江南文化内涵,解码江南文化元素。江南文化博大精深,众多宝贵的优秀传统风俗、技艺、艺术等隐藏其中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机制,众多传统技术极易面临绝迹的风险,需要梳理江南文化的历史脉络,用产业和商业的手段赋能文化元素,持续活化优秀传统江南文化。第三,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打造江南文化产业生态圈。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高质量内容创作生产为重点,构建江南文化产业生产生态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挖掘文化消费新需求,引导文化新消费,构建江南文化产业消费生态体系。持续发挥江南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激发江南文化产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的规模效应,促进江南文化的协调发展,构建江南文化产业协同生态体系。
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运用好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助推文化资源活化。当前,江南文化要以产业化发展为抓手,推进文化资源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实现江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江南文化的新期待和新需求。
第一,紧抓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全面激发文化市场活力。锚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体制改革,顺畅江南文化资源流动,逐步建立健全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江南文化要素市场统一开放,大力推进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五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切实破除江南文化要素发展制约。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要坚持将江南文化看作整体系统,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共同制定和完善江南文化产业规划、服务、政策、市场体制,形成江南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合力。第二,挖掘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构建多元主体的江南文化供给市场。发展壮大江南制造、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相关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各类江南文化产业园区。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国际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江南文化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探索江南文化的新业态和新主体。完善江南文化企业服务体系,强化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支持力度,完善文化资源产权市场化交易的准则、体制机制和相关文化法律保障。第三,文化企业应秉承产品精品化理念,开发有温度、有内涵、有格调、有特色的江南文化产品,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鼓励江南文化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加快国有或民营江南文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文化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体系,扩大江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一方面,要紧扣“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破除壁垒,促进江南文化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另一方面,研究制定配套的江南文化传承战略、江南文化创新战略、江南文化人才聚焦战略和江南文化影响提升战略,为江南文化繁荣发展把脉开方、指明方向,谱写江南文化辉煌繁荣新篇章。
第一,实施文化传承战略,整合优质传统文化资源。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促进优质江南文化资源形成互补态势,加强对江南文化资源的协调开发和利用。各地文化机构合作共建网络型文化传承中心,编制中国江南文化地图和中国江南文化纹样地图,充分整合优质江南文化资源。建设江南文化资源数据库,做到资源数据充分共享,组建江南文化学术共同体,联合开展江南文化传承、创新和活化研究。第二,实施文化创新战略,盘活传统文化。以“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加速江南文化传播的扁平化、大众化,加快催生新的文化表现和传播形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江南文化新业态,如云端文化消费、云体验、数字文旅等。第三,实施人才聚焦战略,筑牢文化繁荣根基。高位谋划文化人才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识。针对江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和发布文化人才重点目录,做到精准化靶向文化人才集聚长江三角洲地区。积极培养和支持文化人才,以项目制、订单制、产品制、成果制等方式培养人才。第四,实施文化影响力提升战略,提高江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打造“世界文化廊道”“中国江南文化带”为目标,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地标。加强江南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汲取融合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为江南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重要保障。利用全球性的网络资源平台,推动江南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经济硬实力雄厚,但文化软实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增强全球叙事能力和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长江三角洲地区要更好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全面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向全球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在此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要持续活化江南文化,更需要诞生新的文化与文明,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全球叙事体系,助推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球认可的、并为全球贡献的世界级城市群。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形成与创造一种“新江南文化”,这种文化天然地根植于江南地区,并正在形成新的增长文化和发展文化。新江南文化具体是指一种“多彩”的新增长文化和新发展文化,综合了传统要素、创新驱动、青山绿水、文化文明、公共服务和区域协调的共同力量,赋能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整体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增长文化和新发展文化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增长到高质量增长、从高质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高质量发展到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多彩发展的四个阶段。首先,在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的基础上,发挥敢为人先的商业精神,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其次,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提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提升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社会经济从高质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再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山绿水与文化文明为经济发展蓄力,平衡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实现了从高质量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最后,随着商业文化的持续繁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在城市集聚、文化共通共融作用下,区域发展向一体化、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协调发展方向迈进,实现了从可持续发展到多彩发展的转变。传统要素、创新驱动、青山绿水、文化文明、公共服务和区域协调的综合要素不仅助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也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彩”的新增长文化和新发展文化。
新江南文化综合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实现了过去、现在、未来的融合以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融合。历史上人民对财富的积累和创造为“多彩”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现代技术的运用,“多彩”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活化发展,未来这些文化需要继续传承和创新。过去、现代、未来的社会都需要高效能生产、高品质生活、高质量的生态,三生空间都在传统要素、创新驱动、青山绿水、文化文明、公共服务和区域协调共同带来的“多彩”增长和发展中得以体现。
从全球时空来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当代发展的新江南文化一直根植于历史上的江南地区,助推南宋以来的江南地区迅速崛起,持续700余年成为全球经济重心,但在历史的演进中,江南地区并没有走出一条持续的增长与发展路径,使得全球经济重心从中国江南地区先后转移到欧洲、北美洲的城市群地区。如今,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全球经济重心又重新回到了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紧抓时代机遇,在江南文化传承创新与活化中创造性地谱写新江南文化大文章,为全球贡献新的文化与文明,从而真正迈向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