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瀛弢 周 同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2018 年农业农村部设立农田建设管理司,集中管理全国农田建设,改变了过去“五牛下田”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并赋予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项目绩效评价职能。中央财政投入连年增长,从2019年859亿元、2020年867亿元,增加到2021年1 008亿元、2022 年1 096 亿元,建设规模从每年53 333.3 km2增加到66 666.7 km2。全面加强农田建设绩效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新时期强化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的有力抓手。自2019 年任职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以来,我们深入分析农田建设项目特点,客观揭示不同区域农田建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特征,剖析农田建设的主要因素,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开展农田建设全过程绩效管理;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政策建议,为更好推进项目实施、强化项目管理、优化项目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2021 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规划》立足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着眼长远和全局,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工作基础、财力状况等因素,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目标任务,将高标准农田用于粮食生产情况作为重要绩效目标,加强绩效目标管理。明确建设目标,到2025年应累计建成716 666.7 km2,并改造提升70 000 km2;2030 年累计建成800 000 km2,并改造提升186 666.7 km2;到2035 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明确建设内容,2022 年农业农村部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3160-2022),细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田块整治)、土(土壤改良)、水(灌溉与排水)、路(田间道路)、林(农田防护和生态环保)、电(农田输配电)、技(科技服务)、管(管理利用)8 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投入标准,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亩均投入水平,亩均建设投入逐步达到3 000 元。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进一步压实了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凝聚了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共识,提振了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的信心,为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确保《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设定的目标按期实现,切实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稳步推进,按照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绩效管理制度。细化管理要求,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做好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绩效监控和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地了解并掌握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进展和成效,及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潜在性、苗头性问题;强化绩效管理结果应用,进一步明确奖优罚劣的政策导向,充分激发各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修订的《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应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改进管理、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并在资金分配等工作中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但从近年各地实践情况看,对于农田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绩效评价仅局限于对任务完成情况、资金执行情况开展评价,农田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全面,绩效管理办法尚未出台,需要加快推进农田建设绩效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通过加强绩效管理更加直观地了解农田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督促各地有针对性地提升农田建设水平,健全完善农田建设制度体系,从源头上堵塞漏洞,降低农田建设风险,提升农田建设日常监督管理水平。
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全局的根本性举措,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基本方略;是一项强基础、利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是一项补短板、促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是一项投入大、惠民生的艰巨性任务,需要构建全面全程、系统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全过程绩效监控,建设好、利用好、保护好国民的耕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落实藏粮于地国家战略,需要真刀真枪地干,需要真金白银地投。作为一名三农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耕农田建设绩效管理,正当其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