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显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
《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折射和社会生活的反映,集艺术审美与社会教育于一身,总能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作用,所谓“成教化,助人伦”。宋人张敦礼说:“画之为艺虽小,至于使人鉴善劝恶,耸人听闻,为补(世道)岂可侪于众工哉?”①绘画之道足以补益并敦化社会风气,救赎时弊,这是历来绘画者所秉承的传统文化精神,即“游于艺”而广教化,是文化艺术的自觉担当。潘天寿先生曾对顾恺之“迁想妙得”之论做过精警的释读:“迁:系作者思想感情移入对象。想:系作者思想感情结合对象,以表达其精神特点。得:系作者所得之精神特点,结合各不相同之技法,以完成其腹稿也。”②而“妙”字则“得之于画家心灵深处之创获。是妙也,为东方绘画之最高境界。”③“妙得”就是通过生活体验与艺术构思而创作出艺术形象来,也是由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过程。正是在这前后两个过程当中,绘画艺术学习与创作才得以凸显其艺术教化功能。画家亲临自然山水写生采风,真切感受自然风光而享受到第一道美。进而构思创作出胸中丘壑营造出人工自然而享受到第二道美。一旦作品完成,这第三道美不仅自赏,而且更要他赏——让观者一起来分享体验和感受艺术之美并接受熏陶、雅化与教化,从而实现了艺术之认识、审美和教育的三重性。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艺术家应该把景物的精神气韵传达给我们,以唤起我们情绪的共鸣。这就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目的和最高理想。”④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各种欲望越来越膨胀,在过于世俗化的生活中渐渐迷失自我,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缺乏信仰。尽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是大多数人心灵深处却是虚无的,这种虚无蔓延到精神各个层面,致使道德沦丧、灵魂堕落、价值观错位。当代高校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将来担当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栋梁之材。然而,大学校园里出现的各种问题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沉湎于手机、电脑游戏不能自拔,吸毒、涉黄、网贷、逃课甚至谋杀、自杀,等等,让人痛心不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多渠道思想道德教育已是势在必行。而实事求是、团结互助、奋勇拼搏、不怕牺牲的长征革命精神便是思想道德教育最好的“活教材”。通过各种途径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其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务实,踏实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将这些崇高的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传统绘画艺术教学中去,使他们在传统文化艺术学习的过程中,领略、体悟、认同长征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从而在艺术学习和绘画实践中将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自觉地纳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学、所画中,做人与学艺同步偕行。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精神财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悲壮最光辉的一笔,一直受到当代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具有永恒的价值与永久的魅力。长征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德育,在其他专业知识学习与教育领域也同样具有指导和渗透作用。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哲理与丰厚的人文精神,在世界画苑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的丰厚积淀。中国画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和文化特性,将传统与红色两种优秀文化相融合,通过中国画的教学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育人与艺术学习同步,使两者相互辉映,共放光彩。在参观、学习长征文化的同时,重走长征路,使师生切实体会红军革命之艰难,近距离领略当年战斗遗址,感悟红军战斗的悲壮场景,激发师生的爱国爱党情怀。将这些题材融入中国画的写生与创作中,碰撞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作品。学习和体会长征文化、长征精神,使学生的精神思想再次受到净化与洗礼,坚定政治立场与民族信仰,升华自己的人品,从而提高艺术作品的格调。因此,借助并依托中国画教学,将长征精神注入高校艺术学习与教育,提高艺术作品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对已经具有高度认知和判断能力的高校学生来讲,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想品德与做人成才教育是很有必要和切实可行的。此举不仅弘扬传承革命精神,亦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
中国画教学分为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阶段。而贯穿这三个阶段的一个环节就是鉴赏,从单独的纯中国画作品欣赏课到临摹之前的品读画作,读作者的生平、社会背景,读作者的创作风格,读所临之作的画风、意境、笔墨、神韵等,再到写生与创作作品的赏评,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中国画的鉴赏知识,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眼力与审美能力。临摹是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基础环节。在学习传承古代大家的优秀技法之外,红色题材经典中国画作品也是我们这一特色课程的必修项目。红色题材一直受到当代美术界创作者们的关注,因此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红色作品,例如:石鲁的《转战陕北》、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韶山》等。我们可以以这些作品为学习对象,临摹此类作品的同时,要学习他们的构图、笔墨技法、意境等,也要体会领悟他们是如何通过画面表达红色精神的,这个过程更是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红色作品鉴赏能力,提升眼界与胸怀。
中国画的创作需要将传统绘画技法与写生(对现实客观事物的描写)相结合,融入画家的思想情感而最终成为画家自己的创作风格,而这其中“写生”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写生是画家对事物的客观描绘,是形成新的笔墨结构及语言的必要途径,也是后期创作重要的素材与灵感的来源。通过写生,才会使读者看懂画家画的是哪个区域或哪段历史,才富有生活气息。长征文化与长征精神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素材和高尚的灵感。诸如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受到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与恶劣的环境、匮乏的物质条件斗争,红军战士满怀着坚定的信仰,进行了数百次的战役,留下了太多经典战例与奇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英雄壮举都展现了坚韧不屈的长征精神,都可以用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出来并创作出一幅幅恢宏大气的场景作品。而领导和参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人物,坚定英勇的神情和面貌也很有特点,对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也有很大帮助。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少奇、陈云、王稼祥等这些历史伟人,也可以创作成气势恢宏的中国人物画。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途径或驻留的地区大都是地势险峻的山区,这些地方由于贫困闭塞缺乏开发,所以自然环境很少遭到现代工业的破坏,像赤水、泸定桥、金沙江、乌蒙山等地,山势险峻,水深河宽,为红色长征主题的中国山水画创作提供了非常理想的艺术写生环境和条件。以遵义会议会址写生为例:遵义学子的地理条件非常优越,时常可以很方便地前往参观学习。学生首先进行“看”,即总体概览,细处观察。先做到胸中有丘壑,对遵义会议会址的大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再进入会址内部观察细处,找出想要刻画的细节,了解学习遵义会议相关知识,切身体会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将观察走访时所得到的心灵感触牢记下来,待到画面描绘时体现出来。其次就是画面表现,会址的外貌及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可以用中国山水画的方式来表现,会址内部的人物雕塑及其介绍可以借鉴来描绘成中国人物画,而最核心的会议室及其内部环境与人物等则可以以叙事性的场景画再现当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转折点的会议的举行场景,也可以对某一特别感兴趣的对象进行速写形式的快画,回到教室根据自己的速写再来安排刻画遵义会议会址。将写生得来的素材与灵感积累与红色精神相融合,画面里通过经营红色标志或革命人物的位置来突出主题,遵义会议会址、革命人物、场景内容都可以成为红色题材中国画的表现元素,这个过程中,作者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只取单个对象安排到画面中,对这单个重要对象进行着重刻画,也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对象重新组合安排到画面中,根据所描绘对象的重要性来确定近、中、远的层次关系,添加一些非主要的内容来丰富画面,再通过浑厚的笔墨塑造凝重、严肃的意境或神韵,来表达作者对红色精神的敬仰之情。
我校因地制宜,依托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示范基地和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相应的艺术写生实验基地,学校经常带领学生赴实地考察与艺术写生,已经成了艺术教育的“活教材”与大课堂,经常举行师生“红色长征专题中国画展览”,或集体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红色长征专题”作品。通过艺术实践教学,让青年学子深深地体会并感悟当年红军革命战士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乐观和奋斗进取的革命豪情。观察领略中国工农红军当年长征经过和驻留之地,对景写生,身临其境地重温和感受那段历史,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中国画的采风创作,与长征精神声息相通,感染红色文化。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尝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⑤中国画艺术创作与审美追求的终极目标并非限于笔墨等技法层次的物,而在于画家所憧憬的形而上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所以人品决定画品,学养决定格调,道德精神追求决定境界。并且传统文化艺术还具有春风化雨般的教化功能,滋润心灵,培植人们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而这一切,恰恰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短板。在这一课程里,如何实现传统艺术与德育并存,我认为是需要通过前期革命老区的写生积累与感悟,并与最开始的红色作品临摹相关联,与自己对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理解相融合,创作出能够增强读者及作者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创作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从思考、构图、笔墨到意境的营造,都需要作者耗费大量的脑力与体力,更考验画家的耐力与定力,而前期学生通过写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画面能够做到统一且完整,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与领悟,可以比较从容地创作出一幅相对满意的红色题材中国画作品,这其中的成就感不言而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专业技法实践中,周而复始,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学习循环,既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能借机弘扬革命精神。相信学生通过写生、积累、创作等过程能够学习体会到很多人生感悟,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及步入社会后的工作都会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我们和学生一起深入了解体会长征过程,学习并领会那不畏艰难、团结互助、时时为人民根本利益着想的长征精神,有助于大那学生自身觉悟的提高,努力使自己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文化内涵的人。将这种自身所具有的高尚人格品质潜移默化地融入绘画作品中去,人品既高,画面格调境界也必然随之提高,从而使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与那段波澜壮阔和恢宏的红色历史相对接,使作品的中心思想与艺术境界更加鲜明突出,最终使得学生通过中国画艺术的学习让自己的灵魂真正经历一次庄严的洗礼,“教书”与“育人”双双落地生根。这无疑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精神颓废、自私忘义等消极行为是一次极好的诊疗与救赎,也使得青年人真正步入一条文化自信、艺术自信和人生自信的康庄大道。
总之,体会、领悟长征精神并内化为修身与艺术精神追求,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运用传统与红色相融合的艺术语言诠释时代人文精神,不失为一种极具探索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高校特色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将长征精神等红色文化题材与中国画艺术教学创作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代国内画坛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大无畏革命主义精神,是民族品格、精神、信仰的真实写照。将这些宝贵的民族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中国画教学,将课堂艺术教育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多渠道累积大学生做人与成才教育的正能量。这一教学模式在全国很多高校,尤其是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地区都有着丰富充足的地域资源,开展得较为普遍。从课堂教学进而到社会各界经常举办的同类主题性展览和比赛,从建立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示范基地到学校赴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等建立美术教学写生实验基地等,都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了这一教育教学宗旨,使大学生在中国画等专业方向的学习与艺术实践领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阐释作品深层人文内涵和体现红色长征精神,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让作者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时代精神感染与鼓舞,从而实现由“技”而“道”的境界和高度。长征精神真正地融入高校中国画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传统绘画艺术学习中同时收获思想道德与精神层面的教育,集思想道德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于一体,即“教书”与“育人”并举。真正实现艺术学习的教化功能,进而达到文化艺术教育更高层次的目标。
注释:
①(元)汤垕《画鉴(二)》,(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07.
②③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03.
④林语堂《中国人》(又《吾土吾民》,郝志东,沈益洪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0.
⑤(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转引)李有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