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昂泽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 514000)
插画是一种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的绘画艺术形式。有别于油画、水墨画等绘画,其命名并非在于其使用的绘画媒介,非通过绘画材料对其进行命名和界定,而在于其特有的功能性,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插画一般被俗称为插图,其意在于作为文字的补充,以一种图解的形式,让阅读者更容易进入作者描述的语境。国际上插画被称为“illustration”,亦可译为例证或图解,旨在使文字语言表达变得更清晰明了。由此可见,插画的功能性是其存在的根本原因,也因此一直被人们摆放在一个较为附属的地位,为文字服务,为阅读服务。
视觉艺术的形式随着时代文化的演变,一直在不断自我更新,在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历史时间段,我们总能找到其极具代表性的视觉艺术形态,在春秋战国时代最显著的代表为青铜器,而隋唐之后,视觉艺术的呈现便逐渐以水墨画、书法成为主流方向。西方同样也出现这种主流艺术形式的变化,在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多以雕塑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而早期文艺复兴开始便逐渐转变为架上绘画。历史上这种现象的变化离不开当时的技术与社会的更新变化,插画作为其中的一个门类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活动,却一直未能发光发热。随着多元媒介的时代的到来,摄影、CG、影视、动画等新的视觉艺术成为主流,插画艺术在这个时代也扮演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角色。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数字网络逐渐成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的阅读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媒领域方面,互联网的加持使媒介传播的方式变得愈发多元,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取代了PC端成为全球第一网络终端,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和阅读几乎离不开智能手机,传统的传播媒介逐渐成为小众的阅读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媒介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多元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在大数据的加持下更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推送相关知识内容,智能手机上的各种热门app,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已成为人们生活每天必看的阅读窗口,“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更是成为当代阅读的常态。
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一直跟随着时代的技术与审美发展。早期的插画艺术一般以传统的绘画方式为主,如铅笔画、版画、水彩或广告颜料等绘画材料进行绘制,也因为传播媒介的局限性,只能以纸质材料或编织材料作为载体,以静态的形式来展示,读者在视觉体验方面也相对较为单一。近现代插画艺术尝试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进行融合借鉴,在新型材料与综合绘画技法的运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打破了以往保守单一的表现形式,也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与提高,纸质媒介的大范围传播,开始出现图像拼贴、综合材料等新兴插画表现形式。当代的插画艺术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结合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出现更多新的表现形式。当代插画艺术家以数位笔、手绘板代替原有的笔和纸,利用Photoshop、AI等绘图软件进行数字绘画,其表现力的丰富性超越了以往的任何绘画材料,3D建模、动画制作的门槛也逐渐降低,更由于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如今的屏幕阅读更能够呈现出静态、动态、3D模型渲染、声音与图像结合等多种表现形式,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较以往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插画的产能也得到很好的提高。
插画艺术发展至今,尽管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插画艺术的表现增加了许多新的形式,但并非传统的插画表现形式就不再出现,如今的插画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融合的姿态,丰富了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呈现彼此作用丰富了当代的阅读,满足当代人们的多元审美需求。
借助网络时代下的新媒体,插画艺术有了其新的展示平台与展示效果。插画在当代媒介的展示是多元的,其展示的效果呈现出由传统静态单一的平面效果逐步发展成集动态、交互、声音、全景等展示效果[1]。现如今人们早已逐渐习惯了“短平快”的阅读模式,文字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往往难以令读者驻留,而插画艺术恰好在这种阅读模式下发挥着其重要作用。优秀的插画作品能够有效提高阅读的效率,有助于人们对文字信息的快速理解,更能够吸引快速刷屏浏览的读者停留,引发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兴趣。基于插画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出现,大众审美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传统绘画形式与插画皆为绘画艺术表达的方式,有着视觉语言和艺术表达的共性,但从作画目的而言却又表现出其存在的根本性差异,前者着重在于人类精神层面地探索与追求,偏向于个性化追求的艺术审美;而后者更加注重其对阅读服务的功能性,偏向于共性体验的大众审美。
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生产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及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追求[2]。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可以看出,人们在满足物质基础与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会在精神层面有更高的需求。艺术审美不同于一般审美,是以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高级感知,艺术品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图像化表现,故其一直被人们视为金字塔顶端的范畴。在东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无数辉煌璀璨的艺术作品,且大多被视为人类抑或国家的珍宝,以至于绘画艺术常被大众视为金字塔顶端的艺术表达形式,是小部分具有高艺术审美能力的群体欣赏和品位的精神食粮,特别是现代艺术品呈现出的多样化形式,更使得大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一种高深莫测、难以企及的感觉,如何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以及普及大众的审美能力,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大众审美一般指的是大众化的审美趋向,其形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社会导向等脱不开干系,它是人们在较为固定的社会环境中日积月累的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中慢慢形成的审美能力。大众审美的内容表现为通俗易懂或流行文化产物等符合大众喜爱的视觉产物,具有符合大众审美能力的特征,因此,大众审美也被认为是一种通俗审美,是较艺术审美为低级的一种审美能力。相对于精英文化的艺术作品,插画艺术作为一种绘画形式,与传统绘画艺术同根同源,却显得更加平易近人,新时代的插画运用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广泛,儿童读物、教科书、产品包装、服装、互联网等与大众生活相关的领域均能看到插画的存在,当代人们生活已无法避开对插画的阅读,因此,当代插画逐渐成为引领大众审美趋向的主力军,同时也背负起提升大众审美能力、普及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责任。
对于能看懂艺术的人而言,欣赏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获得愉悦的心理享受与丰富的精神收获,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却未能及也。然而,艺术审美的能力并非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权,人类天生便具有审美的能力,艺术审美会随着人生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不断提高。随着传媒科技的进步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大众在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提高,对自身艺术审美需求也逐渐重视,不可否认,艺术审美终将逐渐走向大众审美。
我国台湾美学家蒋勋先生便是致力于将高高在上的艺术审美带给普罗大众的一位美学大师,其美学著作也一直深受大众阅读者的喜爱。其畅销著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的书名便可看出书本是为大众所著,为大众普及艺术审美的知识。《美的沉思》是其畅销著作之一,书中几乎找不到晦涩难懂的文字,但参考书目中却可见《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等近百部中外美学学术专著[3]。不难看出蒋勋先生将深奥复杂,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进行凝练简化,引导大众追求美、领悟美、引导艺术审美走向大众化。
梵高一生创作了二百余件油画作品,但在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其作品具有艺术价值,也无人喜欢他的画作,而现如今能够欣赏梵高画作的普通民众却比比皆是。2017年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通过125位画家绘制出65000幅梵高风格化油画,通过CG技术制造成史无前例的全油画动画电影,这部电影斩获了“金爵奖”“十佳独立电影”等重要奖项,在国内外获得优秀的票房成绩,深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曾经只有少数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如今获得普罗大众的喜爱与肯定,体现了大众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艺术审美逐渐走向大众审美的又一表现。
如今插画艺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随处可见的插画作品时刻在引导着大众的审美取向。插画师也随着时代的浪潮不断涌现,在一些插画师的插画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们从精英文化的艺术作品样式中汲取艺术审美营养,通过插画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凝练和组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插画艺术作品,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实体运用进行展示,让大众能够看到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样式,挑选自己喜欢和欣赏的艺术风格。国内插画师也从中华文化特色中汲取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与传播,近几年我国古风、国潮风插画盛行,并广泛运用于网络平台设计,实体包装,影视传媒等领域,优秀的插画作品完成度高,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深受我国年轻一代的接纳与喜爱,插画师通过更加平民化的插画艺术表现形式,对东方艺术风格进行重新阐释与演绎,一方面反映出插画艺术能够更广泛的传播东方艺术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艺术审美的认可与自信心。插画将文化艺术的审美价值带给大众,丰富了大众的精神世界,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提升了大众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体现出插画艺术对提高大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插画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在多元媒介的环境下,逐渐凸显出其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插画在网络信息时代下的传播速度空前迅速,其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与推广效应是传统绘画艺术所不能比拟的[4]。插画艺术以一种图像阅读的方式,在视觉感受方面给予了人们极大的快捷性与欣赏性,在新时代的多元媒介环境下,插画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流通,如网页设计、书籍插图、产品包装、宣传海报等,CG技术的成熟也同时让插画有了更多发展的空间,如动画制作、影视和游戏等,通过声音、视频、互动等多种方式结合,插画艺术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随着插画传播的强度与广度,其的受众群体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广,相较于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推广能力,插画在当代环境下更能够将审美多方位融入大众的生活,体现出其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东西方艺术审美的差别一直都存在,各领风骚,不分伯仲。东方艺术有其意象神韵之美,西方艺术有其理性创新之意识,在如今的艺术表达中,也不断有将东西方审美进行融合的案例,如实验水墨艺术便是中国特有的水墨意蕴与西方的创新思维观念进行碰撞产生的艺术结果,寻求艺术表达上的突破。插画有别于传统绘画,插画一开始便不为传统绘画框架所束缚,其包容性与可塑性以至于它一直都在跟随时代的脚步寻求变化,东西方艺术审美也随着现代多元化的插画发展而变得更加的融合,通过其广泛的受众群体,插画师将这种东西方审美的融合带给了大众,给予大众新的视觉艺术体验,同时也拓展了大众审美的边界。
插画艺术利用多元媒介强大的传播力,以及其本身广泛的受众群体,在艺术审美教育方面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在国外插画艺术的强烈冲击下,二次元、欧美动漫风的插画在我国收获了大批的受众群体,也让我国青少年对审美的意识出现片面与偏激,对我国的审美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随着我国插画艺术的逐步发展,现如今古风插画、国潮插画兴起,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框架,在市场上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插画风格,打破了国外插画风格在我国长期占领的审美主导地位,反映出大众对东方审美的肯定,逐步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审美教育本应该是多元而广泛,而非片面或偏激,随着国风插画的突起,以及更多样的风格发展,未来插画艺术在大众审美教育方面必将发挥出其巨大的促进作用。
艺术审美的高度在于传承与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给予观众新的视觉体验与精神感触,如何将精英文化中的艺术审美进行推广与传播,为大众审美提升高度,提供更多元的可能性?在当下插画艺术无疑是一种新的有效方式。与其说插画艺术只是辅助阅读的服务型工具,还不如利用其推广和普及的特性,将其视为新时代艺术审美的传播与表达的新形式,艺术审美必将逐渐融入大众,大众也能够通过插画艺术,从艺术审美中获得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