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定推动5G/6G频谱资源全球或区域划分一致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修订的划分规定率先在全球将6GH z频段划分用于5G/6G系统。
6GH z频段是中频段仅有的大带宽优质资源,兼顾覆盖和容量优势,特别适合5G或未来6G系统部署,同时可以发挥现有中频段5G全球产业的优势。此次以规章形式确定其规则地位,有利于稳定5G/6G产业预期,推动5G/6G频谱资源全球或区域划分一致,为5G/6G发展提供所必需的中频段频率资源,促进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除将6GH z频段划分用于5G/6G系统外,此次划分规定的修订还将在保障重大航天工程等频率使用安全、规范引导汽车雷达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新版划分规定在相关频段和部分区域,明确了对卫星地球探测、空间研究、射电天文等无线电业务的干扰保护,为重大航天工程、科学研究等频率使用提供了规则保障。同时,这次修订明确79~81GHz频段无线电定位业务将优先用于汽车雷达等应用,为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预留频谱资源,支持汽车行业长远发展。
随着新版划分规定正式施行,2018年2月7日公布的旧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将同时废止。
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6月27日至29日在天津举行。论坛公布的《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揭示了在未来3~5年内将对世界产生最大影响的新兴技术。
这十大新兴技术包括柔性电池、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工程噬菌体、改善心理健康的元宇宙、可穿戴植物传感器、空间组学、柔性神经电子学、可持续计算、人工智能辅助医疗。
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学习大规模数据集生成新的原创内容的新型人工智能,在2022年年底因ChatGPT发布而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教育和研究等多个行业引发颠覆性变革。
从诊断到药物设计,人工智能被广泛誉为改善医疗的推动者。这次报告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在支持医疗系统方面的作用,包括监测疫情、辅助决策、个性化治疗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等。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具有巨大的潜力,将在未来几年对医疗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报告还指出,由可以弯曲、折叠和拉伸的轻质材料制成的薄型柔性电池即将进入市场。这种新一代电池技术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4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在医疗可穿戴设备、生物医学传感器、柔性显示屏和智能手表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据介绍,报告由专家团队根据多项不同标准共同评选得出,定性评估了每项技术对人类、地球、繁荣、产业和社会公平的影响。除了能对社会和经济带来重大利益外,这些技术还必须具有颠覆性、对投资者和研究人员有吸引力,并且预计能在5年内得到大规模应用。
中国科研团队合作研究,通过超高压技术手段,发现元素钪在高压下具有高达36K的超导转变温度,刷新了元素超导最高转变温度纪录。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22日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
元素超导体为研究超导电性提供了一个极为简单、干净的材料平台。自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在元素汞中发现超导电性以来,越来越多的元素被发现具有超导电性。目前,共有50多种元素在常压或高压环境下被发现具有超导电性。然而,大多数元素的超导转变温度都较低,之前最高的元素超导转变温度为26K,是由元素钛在高压下实现。早期研究发现,元素钪在压力下会经历4个结构相变。但受实验技术所限,元素钪在更高压力下的超导电性研究仍然十分缺乏。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科研团队对元素钪进行了超高压下的输运研究,确定了其在高压下的超导相图。随后,研究团队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索了高压下超导转变温度大幅提升的物理来源。结果表明,元素钪在压力下的超导转变温度与结构密切相关,研究中发现的36K超导转变温度不但刷新了元素超导转变温度纪录,而且为在简单体系中寻找高温超导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暴露实验对支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在天地协同配合下,天宫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大气瓶完成在轨安装任务,首次采用“换气”而非“补气”的方式完成电推进系统推进剂——氙气的补充。
电推进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先将氙气等惰性气体转化为带电离子,然后把这些离子加速、喷出以产生推进力,进而完成航天器的姿态控制、轨道修正和轨道维持等任务。在天宫空间站上的使用,是电推进系统在载人航天领域的首秀。有了大气瓶作“外挂”的空间站电推进系统,使用寿命将大大延长,对空间站长期安全平稳飞行起到重要作用。
据介绍,为了给电推进系统在轨“换气”,相关研发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简化版浮动对接形式:通过粗定位导向装置实现机械臂初始定位,再通过自主精确定位做进一步修正。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对接可靠性,即便在轨多次拆装也能保证精度满足要求。
同时,由于气瓶安装于统一接口,原则上只要符合接口要求,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可以安装容积不同、工作压力不同、填充气体不同的气瓶。贮气模块的“百搭”特性,不仅极大增加了电推进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也丰富了系统的功能。
考虑到太空环境不可控因素较多,除了支持机械臂自动在轨更换气瓶,研发团队还设计了航天员手动更换气瓶方案。
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首个出舱载荷——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以下简称“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出舱成功,已经开展实验。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对辐射生物学和空间科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据悉,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主要用来研究宇宙辐射和微重力等胁迫环境对模式生物的影响,研究空间辐射损伤与防护、生命起源与进化及空间辐射诱变资源开发等。它能满足动植物、微生物及小型模式动物在轨生长发育和组织器官损伤变化监测等方面的需求。装置模块化集成还能方便科学家根据研究目标更换升级使用。
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里有13个装载生物材料的样品盒单元,可用于植物种子、微生物、小型动物等生物样品的在轨实验;装置内的辐射测量子系统包括有源的主动测量和无源的被动测量。同时,每个样品盒单元都能够独立进行温度控制,从而满足不同模式生物的生存需求;宇宙辐射测量既有宏观的辐射量测量,也有定位到样品的微观测量。
利用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进行的医学问题研究,对于支持我国航天员长期在轨、载人登月等载人航天工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上天后各项工程参数正常,温度等条件均满足科学要求,作为目前唯一的空间站舱外辐射生物学实验装置,装置将开展为期5年的实验工作,陆续为多个科学实验项目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