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豆高产栽培重点分析及病虫害管理

2023-09-02 22:36:56程海林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季豆豆荚喷药

程海林

(岩寺镇为民服务中心换成岩寺镇人民政府,安徽 黄山 245999)

四季豆被誉为“绿黄金”,深受市场消费者欢迎。黄山市徽州区有着悠久的四季豆种植历史,传统种植技术模式下,四季豆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不理想,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利于徽州区临河蔬菜基地四季豆产业稳定发展。为满足市场对四季豆的高产量、高品质需求,提高种植效益,推广应用四季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意义重大。

1 四季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1.1 选地整地施肥

1.1.1 地块选择

四季豆种植前,做好选地工作非常重要。农户要结合四季豆的生长特性合理选地,尽可能远离各污染源,如化工厂、屠宰场等,避免造成污染。优选土层深厚、疏松透气、灌水排水便利、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砂壤土、壤土地种植四季豆,海拔控制在1 000 m 以下,保证地块光照充足,周边无高大树木遮挡,土壤pH 值控制在6~7,过酸过碱的地块不适宜种植四季豆。要保证所选地块交通便利,便于后期进行机械化播种及收获作业。

1.1.2 整地施肥

南方地区四季豆一般和白菜、西兰花、黄瓜、马铃薯、萝卜等轮作,禁止重茬。在收获上茬作物后,需及时清理干净田间的杂草、枯枝败叶、石块,然后在晴天深翻土壤晾晒,深度控制在25 cm左右,紫外线照射土壤,可杀灭部分病菌和虫卵,降低后期病虫害发生率。整地前,可在地表撒施底肥,一般每667 m2撒施腐熟农家肥2 000 kg、三元复合肥40 kg、尿素15 kg,若土壤偏酸性,则可施加适量石灰,将肥料深翻入土,提高土壤疏松透气性,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为后期四季豆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1.1.3 播前作畦

农户应结合品种差异合理选择栽培方法,蔓生和半蔓生品种建议采用双行种植法。蔓生品种畦面宽度控制在100 cm左右,沟宽度控制在40 cm左右;半蔓生品种畦面宽度控制在90 cm 左右,沟宽度同样为40 cm。矮生品种建议采用多行栽培法,畦面宽度控制在100 cm 左右,畦高控制在35 cm 左右,沟宽度控制在40 cm,畦面呈龟背状。

1.2 种子选择处理

1.2.1 优选良种

四季豆播种前,选种是否合理,是影响后期产量的关键因素。农户在选种时,要综合考虑土壤墒情、当地病虫害流行规律、气候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选用经过当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良种,以徽州区临河蔬菜基地为例,可选择的品种主要包括:丰收1 号、芸丰、绿丰、白花架豆、双青12 号、新西兰5号、红花白荚等,上述品种具有耐热、抗病、适应性强、结荚集中、结荚率高、早熟丰产、品质好等特点和优势,非常适宜在徽州区临河蔬菜基地种植。冬季和春季最好栽培蔓生品种,夏季和秋季最好栽培矮生品种。无论选用哪一品种,均要保证其质量达标,即种子纯度≥90%、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12%,为四季豆高产稳产奠定基础[1]。

1.2.2 种子处理

首先,晾晒并筛选种子。选择晴天上午和下午(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段)在地面均匀摊铺晾晒种子,晒种时间控制在8~10 h,同时挑选出其中的杂种、瘪种、虫蛀种、病种、霉种、破伤种,将剩余粒大、饱满、无病虫的种子留做种用;其次,温水浸种。准备适量50℃左右的温水,然后浸泡种子4 h,让种子吸足水分,提高萌芽率;再次,药剂拌种消毒,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可预防炭疽病,用0.02%钼酸铵浸种,可加快四季豆成熟增产;最后,发芽试验。正式播种前进行小面积的发芽试验,了解种子发芽率,若发芽率较低,则要及时更换种子,或者做好补苗工作,保证齐苗。

1.3 科学适时播种

1.3.1 播种时间

四季豆种植时,应结合区域气候、降水、温度、湿度等因素灵活控制好播种时间。目前四季豆主要以春播为主,徽州区临河蔬菜基地春播时间为1 月—3 月。在春季进行播种时,要保证土壤温度稳定在10℃~15℃,进而保证出芽率。

1.3.2 播种方法

当前,四季豆播种方法较多,常见的包括人工穴播、人工点播、机械开沟条播、播种机播种等。农户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播种方法。露地直播时,以穴播为主,每穴播3粒种子,播种后覆土,若此时降雨应及时松土,避免影响出苗。播种后需覆膜,起到保温提墒的效果。若采用育苗移栽法,可用塑料袋或营养块育苗,育苗时以点播为主,每穴播3 粒种子,然后覆土3 cm,播种后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移栽前1 周及时放风低温炼苗,苗龄达到20 d 后即可在晴天进行移栽作业。

1.3.3 播种密度

四季豆播种时,控制好栽培密度非常关键,农户应结合土壤墒情、品种特性等因素灵活控制密度、播种量。一般情况下,矮生品种单作行间距控制在30 cm×33 cm,每667 m2栽培6 000 株;穴播时,间距控制在30 cm,每穴播3~4 粒种子即可。蔓生品种行间距控制在65 cm×30 cm,每667 m2播种4 000~4 500株。播种时建议采用大小行播种法,大行距控制在70 cm,小行距控制在45 cm,一般每667 m2用种量控制在3~6 kg。

1.3.4 播种深度

四季豆播种时,若深度过深会对发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农户应结合土壤情况控制好播种深度。一般土地播种深度为3~5 cm,若土壤偏黏,则应适当降低深度,以2.5 cm 深为宜,避免影响四季豆顶土。

1.4 加强田间管理

1.4.1 查苗补苗

四季豆播种后,需密切留意其生长情况,若发现存在缺苗、死苗等现象,应及时进行补苗,同时要查明死苗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处理。补苗时应选用同品种的种子,最好补栽相同生长进度的后备健康苗,达到齐苗的目的。幼苗长出1~2片复叶时进行定苗,每穴留2~3株苗即可。

1.4.2 中耕除草

四季豆栽培后,若土壤板结、杂草丛生,会对四季豆生长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做好中耕除草工作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四季豆全生育期需中耕除草2~3次,可配合追肥灌水落实中耕除草工作,提升土壤的通透性,保证根系正常呼吸,避免杂草和四季豆争夺水分养分,确保四季豆良好生长,达到理想的产量质量。

1.4.3 水肥管理

加强水肥管理是提高四季豆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举措。农户应意识到水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遵循“幼苗期小,抽薹期稳,结荚期重”的原则落实浇水、追肥工作,保证四季豆高产稳产。四季豆播种后3 d,需浇施1 次缓苗水,抽蔓时轻浇1次抽蔓水,建议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合追施尿素10 kg,加快茎蔓生长。第一花序开花期适量浇水,大部分植株果荚坐稳浇1 次大水。坐荚后是四季豆需水高峰期,此时应每间隔4~5 d浇水1次,保持地面湿润不干裂即可。若长期降雨导致出现积水,则要及时排水,避免引发涝灾。每次浇水均应配合追肥,整个结荚期追肥2~3次,每次追施三元复合肥20 kg,有条件的可配合浇施人粪尿1 500 kg。结荚中后期,可在叶面喷施1%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一般每间隔1 周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避免四季豆出现脱肥和早衰的现象[2]。

1.4.4 搭架引蔓

当四季豆抽蔓后农户应及时搭架引蔓,让四季豆植株攀爬到支架上生长,呈“人”字形,进而营造良好的通风条件和透光条件,加快植株开花结荚。引蔓时要尽可能的避免造成损伤,避免影响其生长。要尽量在15 时—17 时引蔓上架,避免蔓茎被折断。

1.5 适时采收

四季豆成熟后,应及时进行采收作业。如需采收嫩荚,在四季豆开花后3 周后即可采收,过早过晚采收会对产量及商品价值造成一定的影响。农户在发现嫩荚由细变粗,色由绿变白绿、豆粒略显、荚大而嫩时进行采收最为适宜。平均每间隔3 d 采收1 次,结果盛期可每间隔2 d 采收1 次。应在晴天早晨和下午进行采收作业,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段,避免损伤花芽花序。

2 四季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2.1 虫害

2.1.1 豆野螟

豆野螟是为害四季豆的重要害虫,同时也会对蚕豆、豌豆等造成较大的为害。幼虫为害叶片、豆荚、花等位置,被危害的豆荚发苦,影响正常食用。成虫为害花蕾、嫩荚、叶柄等位置,叶肉被全部啃食,仅留下叶脉,后期叶柄、嫩茎逐渐萎蔫。防治四季豆豆野螟时,要重视对杀虫灯的应用,将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悬挂在田间,可有效诱杀豆野螟成虫;害虫数量较多时,可交替喷施5.7%氟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2.5%功夫乳油2 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 5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3]。

2.1.2 豆荚螟

豆荚螟成虫可在花萼、花蕾、嫩荚上产卵,孵化的幼虫直接为害花、嫩荚,被危害的豆荚会逐渐瘪荚、烂荚,花蕾受害后则落花,严重时豆粒被吃空,豆荚变褐,后期腐烂,进而导致四季豆减产减收。防治四季豆豆荚螟时,要重视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摘掉受害的豆荚;喷施植物源农药,如阿维菌素、苦参碱等,不易造成药物残留和污染;害虫数量较多时,可喷施40%氰戊菊酯6 000 倍液、80%敌敌畏800 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即可。

2.1.3 蚜虫

四季豆栽培时,蚜虫的发生率较高,蚜虫积聚在嫩叶、嫩茎上吸食汁液,导致叶片逐渐萎缩、嫩茎畸形,后期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同时蚜虫也是传播病毒的重要媒介。防治四季豆蚜虫时,可结合害虫的趋色性特征,将涂有机油的黄板悬挂在田间,每667 m2悬挂30张左右即可,可有效诱杀蚜虫;害虫数量较多时,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3%啶虫脒乳油1 500 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4]。

2.2 病害

2.2.1 炭疽病

四季豆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叶片发病后出现条形斑点,颜色为红褐色,后期为黑褐色。叶柄和茎蔓发病后会出现锈褐色的斑点,后期斑点变为凹陷状条形。豆荚发病后,会出现黑褐色的圆形病斑,中间凹陷,潮湿环境下病部出现大量黏稠物,颜色为粉红色。该病多发于多雨、多雾的季节,如田间土壤黏,湿度大,密度大,会进一步增加发病率。防治四季豆炭疽病时,要做好选种工作,选用抗病性品种,并用多菌灵拌种,降低发病率;坚持和非豆科作物实行3 年以上轮作,减少田间病原数量;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浇水排水,控制田间湿度;发生病害后,可轮换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3次。

2.2.2 锈病

四季豆锈病属真菌性病害,多发于生长中后期,会对叶片、茎蔓、豆荚造成较大的危害。叶片、茎蔓发病后,会出现褪绿小黄斑点,后期叶片掉落,豆荚发病后,会出现凸起的疱斑,颜色为暗褐色,后期表皮破裂,然后散发出大量粉状物,呈锈褐色。高湿且昼夜温差大时锈病发生率升高,连作地块发病后症状较重。防治四季豆锈病时,要科学选种,保证所选品种具备较高的抗病性;坚持和瓜类、叶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重视田间管理,包括施肥、浇水、除草等,提升植株抗性;如发现有病株,需及时清理掉;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病菌残留;发病后,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5]。

2.2.3 根腐病

根腐病是四季豆常见真菌性病害,会对四季豆植株的根部、茎基部造成较大的危害。受害部位会出现凹陷状斑点,颜色为黑褐色,剖开病根后可发现维管束呈褐色,后期地上部分茎叶逐渐萎缩,潮湿环境下病株基部会出现霉状物,颜色为粉红色。在30℃环境下,四季豆根腐病发病率最高,尤其是湿度较大的地方和黏土地,发病后症状严重。防治四季豆根腐病时,要重点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少施氮肥;及时浇水排水,避免干旱或涝灾;及时中耕除草,提高土壤松散性和透气性,避免土壤板结;发病后,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35%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3 结语

综上所述,徽州区是农业大区,有着悠久的四季豆种植历史。随着徽州区临河蔬菜基地四季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提升四季豆产量和质量,要积极推广应用四季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掌握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并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制定完善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保证四季豆安全生产,提高四季豆产量、质量及效益,促进徽州区临河蔬菜基地四季豆种植业良好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四季豆豆荚喷药
豆荚儿,嘭!
基于PLC 果树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
果树喷药巧时期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某农用型无人直升机喷药系统设计与实现
电子测试(2018年23期)2018-12-29 11:11:28
小房子上的绿豆荚
飘香四季豆
夏季喷施农药有四忌
新农村(2016年18期)2016-12-14 02:40:28
豆荚旅馆
娃娃画报(2015年11期)2015-12-08 04:39:23
剥豆荚
四季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