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钦国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汶上县坚持把党建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切实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有力夯实乡村振兴“稳固底盘”。
织密“红色根系”,抓牢乡村运行“底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组织覆盖不够精准、服务群众不够深入等治理难题亟待解决。汶上县从优架构、强管理、建平台入手,有效抓牢乡村运行“底盘”。一是优化架构,消除管理盲区。改变传统行政村运行模式,优化为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运行模式,每村选聘若干名“街巷长”,实现治理全覆盖、无死角。注重抓好“末端管理”,以“方便管理、就近结合”为原则,按照服务40~60 名群众的标准,建强党员中心户网格,有效消除管理盲区。二是强化管理,提高网格效能。制定《汶上县农村网格员考核管理办法》,以乡镇为单位定期对9684 名“三级网格员”进行培训,着力强本领、提能力、明职责。在各行政村悬挂网格示意图,公布网格区域、网格长职责、村规民约内容,以网格为单位逐级建立微信群,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日常管理。开展“网格大摸排”活动,组织196 名驻村干部一线走访,重点摸排网格内人员信息、人员流动等情况,分级建立工作底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三是搭建平台,确保群众满意。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中都”“智慧白石”等“智治”平台,将网格内“人地事物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以大数据分析助力乡村治理。开发运行“汶诉即办”APP,群众“随手拍”,部门抢着干,2022年解决民生实事7万件,办结率达100%。
注入“资源活力”,构筑服务保障“矩阵”。只有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力度,才能以资源活力激发乡村振兴动能。汶上县优先将要素资源向乡村倾斜,有力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一是优化留人环境,激发干事动能。建立村干部待遇定期增长机制,落实专项奖励、即时奖励,村党组织书记人均年报酬达5.51 万元,有效激活“头雁效能”。其他村干部分别按照不低于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的70%、60%进行保障,有力提高了村干部工作干劲。二是强化基础保障,提升服务能力。注重软硬结合,聚焦阵地补助、项目扶持、活动经费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实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年提升计划,列支2200 万元进行“以奖代补”,鼓励各村自发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务阵地”。选派187 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列支3740 万元用于扶持壮大村集体产业,为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注重村级工作保障,组织运转经费达到1997 万元,村级运转水平显著提升。三是加强规范管理,提升资金效能。建立由组织、巡察、财政、农业农村、审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定期对各镇街经费保障“提级监督”。完善“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一审计”制度,严格执行 “村财镇管”,实行“每月报账制”,严格经费审批制度。
推行“共治评议”,塑造良序善治“格局”。只有构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才能使群众充分参与到乡村治理全过程。汶上县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以村民为主体,融“说事、办事、评事”于一体的民主自治机制,实现村民自我服务、乡村有序治理。一是畅渠道,让群众说事。以村为单位,每周举办一次“庭院说事会”,由村党组织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网格长、小组长、村民代表等参加,针对村级环境改善、路灯照明设施保障等“身边小事”广泛开展协商议事。今年以来,通过“庭院说事会”共商议解决基础设施维护问题173件、私占公共绿地等矛盾纠纷33 起。二是聚合力,帮村民办事。建立“镇村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定期组织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到乡村开展隐患排查、爱心义诊、独居关爱等活动,涌现出“爱心联盟”“佛都关爱”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推动“两代表一委员”联户包村,及时推动解决棘手问题。三是建机制,邀村民评事。每年开展2 次评议活动,组织村民对下沉单位、“三级网格”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三级网格”履职考评、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确保各类责任主体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