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暮春四月的清晨,我们一行人从县城驱车赶往盐亭永泰乡,去探寻一个高贵灵魂的栖身之地—文同故里。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遷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1078),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是苏轼的从表兄,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文同先生是我们盐亭文化界千百年来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盐亭是丘陵地貌,暮春盐亭的山丘被重重青绿包裹得严严实实,此起彼伏,一望无际。在文同故里,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围绕村庄静静地流淌,河面的小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站在小河边,我仿佛看见儿时的文同光着脚丫和玩伴在小河里嬉戏玩闹。就是这条河流滋润了这一片土地,养育了这一方百姓,孕育了我们盐亭人至今仍引以为傲的文同先生。
到了文同先生故里的村口,还在扩建的公路拦住了我们的车,大家只好下车徒步。沿着静谧的村庄前行,路边到处都是不知名的野花,一只可爱乖巧的小狗汪汪叫着,它在用自己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
转眼间,一个干净整洁竹简广场映入眼帘,广场并不大,却让我闻到了浓浓的书香。广场上的竹简雕塑高大而又庄严,竹简上的文字介绍了文同先生的生平以及为百姓所做的贡献,介绍了文同改革茶盐法救民于水火之中,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的事迹。读来荡气回肠,让人肃然起敬!
我喜欢称文同为“老先生”。因为我觉得,只有这个称谓才能体现我对他的尊崇与膜拜。
竹简旁边有一个铜制的圆规,圆规两脚上分别写着“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八个字,寓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应该是给历代从政者的警示吧。伫立竹简旁,我仿佛穿越到了老先生所在的年代,看到了他亲切的笑容,我感受着他的品格,聆听着他的声音。
绕过广场栅栏上挂有一幅《墨竹图》,这是一幅仿画,整个墨竹图的颜色和周围的竹海浑然一体,画在竹中,竹入画里,难辨真伪!据说,老先生的真迹价值连城,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东坡的画竹也是师从文同老先生,可见老先生的墨竹画在整个中国绘画界有着无人能及的地位。我陶醉于这一方竹海的墨画中,走近细细端详,只见墨画中的竹叶脉络依稀可见,有的叶片随风飘动,有的叶片静静聆听着风的声音,画家把竹叶的风骨与动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每一片竹叶都仿佛充满了生命力。这哪里是一幅画呀?莫不是画家把竹林嵌于画中了吗?
随着导游的指引与讲解,我们来到了后山茂密的竹林深处,这里的植被覆盖着一座圆形墓葬。墓葬依山岩而建,墓碑上题字“故宋文同墓”。墓碑庄严肃穆,墓碑上面摆满了人们用野花、竹叶扎成的花环,墓前则摆放着祭祀用的水果。
望着文同老先生的墓碑,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三鞠躬后继续前行。登上一段高高的台阶来到山顶,一座文同先生的塑像高高耸立,乳白色的塑像栩栩如生,老先生略显纤瘦,但看上去温文尔雅,神态安静、祥和,正拿着画笔细描他的《墨竹图》呢!塑像高10.18米,基座下面是一个圆形的供游人休息的场地,可以眺望远处的村庄和起伏的山峦。本来还计划一行人前往老先生的出生地瞻仰,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远远地向老先生的出生地鞠上三个躬以示尊敬和歉意。
姑且给下一次采风留些念想吧!凡事不要追求圆满,留些希望给未来……
游完文同故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宋代文同虽已远去,但老先生的精神当与山河同在,亦当为后人之镜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