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研究

2023-09-01 23:46:04
大众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协同育人

代 睿 蔡 妮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入改革,以及大学生思维观念的多元发展,决定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方法、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彰显思政工作实效。在实施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时,大数据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分类、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为思政工作者制定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思政育人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既有重要性也有必然性。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本质是多种资源、各方力量的相互融合,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

(一)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观念亟须创新

思想为行动之先导。大数据时代落实好立德树人、协同育人任务,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须要强化责任意识、转变观念认识,身体力行地推动思政工作向数据育人、协同育人的方向发展。[1]但是目前来看,高校的许多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观念亟须创新,这也成为当下迫切要解决的一项问题。对比来看,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在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发挥了调动学生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等价值。但是在思政教育中,思政工作者主动运用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的情况并不多见[2]。思政工作者的数据管理和运用意识薄弱,加上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也进一步增加了数据整合与利用的难度。在这种条件下,可利用的思政教育资源有限,也就不能为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开展提供基本的支持。

(二)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方法相对单一

对于“00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专业课教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创新教学模式和育人方法,让大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教育成效。目前来看,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缺乏足够的创新力,侧重于说教的传统工作模式,容易使高校学生产生消极甚至是抵触的心理。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虽然也尝试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但是未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无法从源头上改变思政工作中教师单方面说教的本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3]从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他们在接受思政教育方面上的实际需求也大不相同。如果思政工作者千篇一律的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不利于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中、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也就难以体现出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价值所在。

(三)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资源较为分散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越来越多的思政工作者开始尝试从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寻找可用于思政教育的素材,客观上提升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4]与此同时,受到技术、资金、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也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对思政工作协同育人造成了负面影响。所谓的资源“碎片化”,是指思政课程未能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导致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壁垒、数字鸿沟,这种情况下可用于思政教育的数据资源难以整合利用,无法将资源数量上的优势,及时转化成资源质量上的优势,使得大数据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作用不明显[5]。而资源的“分散化”,还会直接增加数据共享的成本。[6]在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的各个院系之间,思政工作资源未能做到有序衔接、充分共享,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无法做到协同育人,也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思维观念,树立多维融合的协同育人理念

1.树立“三全育人”理念

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新时期的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中,将改变传统思政工作模式中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思政理论的局面,[7]构建起多主体参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渗透的思政工作格局,在协同运转、密切配合下进一步提升高校“三全育人”的成效。依托大数据平台,将政府、高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原本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加以整合,实现数据流、信息流的充分共享,围绕新时期“0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展开对话、进行互动。在整合多方力量的基础上,致力于为高校学生创设一个理想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优秀的道德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彰显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实效。除此之外,还要借助于大数据、互联网,将思政教育向平时渗透,实现思政工作的常态化。利用大数据全天候跟踪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研判,并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提供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打造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体系,使高校学生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2.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将大学生培养成既有优秀道德品质、又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办学的目标之一。这也意味着在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原则,结合具体工作来说要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真分析“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态度、生长环境,基于此总结他们的成长特征,以及在这一年龄段的特殊表现,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够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政工作。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能够从消极、被动的心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心态,更好地配合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双方交流与协同中,共同完成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思政工作目标。其次是树立差异化、个性化的思政工作思维,让思政工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的体验。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已经被互联网全方位的渗透,并且网络环境也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认知[9]。追求个性、求新求异成为许多大学生的行为“标签”。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也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高校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基于每一名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心理状态、思想动态,制定个性化的思政工作方案。这样就能迎合学生的个性、满足特殊的需求,在分类别、分个体的思政教育服务中,彰显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实效性。[8]

(二)拓展教育方法,搭建多式聚合的协同育人平台

1.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互联网+思政”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据驱动管理将逐渐成为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主要形态,并且通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重心从“管理”向“服务”转移。为此,高校需要加快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并且以该平台为纽带,将党委、团委、教学、就业等部门串联起来,打造网络化协同管理体系,致力于为当代“00后”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思政教育环境和学习成长环境。同时,还要把大数据渗透到课堂中,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利用教室内的摄像头、监控器,以及物联网、云存储等技术,实现对高校学生出勤情况、课上答疑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的动态监管。在此基础上配合云课堂教学或电子助教,及时、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生的各种问题,协助思政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高校的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还可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获取的学生数据,第一时间发现大学生在思想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并设置预警名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前移,侧重于事前预防,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智慧化服务平台

基于信息共享、人机交互,并且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服务平台,不仅创新了高校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而且还起到了拓展、优化思政工作服务功能的效果。[9]在大数据时代,依托智慧服务平台能够增进思政工作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联系,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破除师生之间的身份界限,让思政工作者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倾听高校学生遇到的烦恼与问题,然后从专业角度、以朋友身份提出解决建议和应对策略。这样就能悄然化解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情感烦恼,让思政工作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当然,为了更加专业、更加及时地解决大学生的各种问题,智慧服务平台还可以整合多种资源,集合优势力量,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帮助[10]。例如,智慧服务平台可以与数字图书馆建立协同育人同盟,为高校学生提供知识学习服务;智慧服务平台与网络心理咨询室加强联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心理引导服务;智慧服务平台与智慧校园服务中心有机结合,为高校学生提供考研、就业等服务。总之,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协同育人,必须要更好地发挥智慧服务平台的多功能、强交互优势,加强与各方资源、力量的融合,在相互协同中服务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丰富教育资源,创设多层贯通的协同育人体系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在高校思政课程开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思政课程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的有机融合,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思政工作体现在日常、融入平时,真正让高校学生随时随地的接受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课堂的价值,让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做到有机互补,在教学中能够充分互动,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在讲解专业理论、指导专业实训时,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作为切入点,让高校学生认识到思想素质、品德修养、职业精神对于个人专业学习、职业成长的重要影响,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还应借助于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搜集更多的思政素材,并且以视频形式进行直观地体现,让高校学生得到视觉与心灵上的震撼,进而主动向榜样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职业素养,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另一角度来说,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高校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训上,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基于这一现象,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打造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也能让高校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政素养、品德修养对于个人的求职就业、职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同时又能将思政教育资源和专业课资源加以整合,实现提升思政素养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同频共振,巩固协作育人体系。

2.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实践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更要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实践。因此,高校要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有利环境,着重发挥数据“催化”作用,为高校学生提供将思政理论与行为实践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机会,打造体验式、综合性的育人体系。在社会实践中,注意将思政实践教育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协同,突出实践育人的成效。例如,结合高校学生的电子档案,基于每一名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证书获得情况、校内实训表现等基本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高校学生推荐最佳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有的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知识,并考取了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可以推荐这部分学生到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11]。在实习期间不仅能通过上岗实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专业技能,而且也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被企业职工表现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优良品质所感染,这对于实习学生思政觉悟和品德素质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而对于那些富有创新和创意,并且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在创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自主创业。同时,基于大数据模型分析和情况研判,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寻找最合适的创业方向,减轻创业道路上的阻力。在创业指导与实践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品质、顽强拼搏精神,实现思政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

结语

创新性是高校思政工作保持生命力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只有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融合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模式,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才能让新时期的思政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并达到预期的成效。从思政工作实践来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重构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一次重要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协同育人观念滞后、协同育人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对于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来说,只有树立以人为本、三全育人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熟练运用高校提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智慧化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融合,才能建立起协同育人体系,让高校思政工作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健康发展方面的实效性得以体现,进而推动思政工作实现创新开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