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妍 马晓雁
(1.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宁夏固原 756000;2.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宁夏固原 756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就是要走乡村的文化兴盛之路,将具有其地域文化特点的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地方文化素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媒体技术的普及,乡村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实时虚拟在场的全球意味,遍布于城乡的短视频直播带货、触达乡村各家各户的电商平台、发达的全球物流体系,都使得偏远的乡村生活可以瞬间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相互联系。全球政治经济的波动,也直接跟乡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了一起”[2],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全体人民翘首以待的。中国文化的复兴梦更是包含着乡村文化的复兴。
乡村振兴的魂是文化,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应当抓住机遇,积极探索“高台马社火”艺术的社会价值及功能,激活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六盘山地区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所辖的隆德县、西吉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原州区以及甘肃省平凉市所辖的静宁县、庄浪县、泾川县、崇信县、华亭县、崆峒区,庆阳地区的镇原县,天水市的秦安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3]这里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的地方,戎、羌、猃狁、匈奴、敕勒、鲜卑、柔然、突厥、吐蕃、回鹘、党项、蒙古、回、满、汉等民族共同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因此,六盘山地区的文化具有多民族交流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风貌。六盘山地区是古陆上丝绸之路东段的必经之地,在古代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交通要道的作用,也在对外交流中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鸡头道、金佛峡、弹筝峡、三关口、萧关等关隘古道,往来客商歇息转运,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锁钥要道。六盘山地区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六盘山地区是边陲要地,从宁夏彭阳、固原境内的遗留的战国秦长城到众多地方遗存的督师边防的城池,再到兵民共处的邑堡遗址和出土的大量铜铁兵器,都无不佐证着六盘山地区在秦汉时的强大军事实力与战事的频仍。唐宋时,先后在这里建“六盘关寨”,设“七关之险”。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大量的红色故事正在积淀红色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在历史上是移民迁徙极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因此,该地区也具有移民文化的背景。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多民族民众创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财富,创造了文学、音乐、歌舞、戏曲、说唱、谣谚、游戏、绘画、剪纸、皮影、刺绣、编织、服饰、雕刻、陶瓷、习俗、礼仪、节庆等众多文化艺术形式。六盘山地区的社火正是在这种富有开端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生成,并在民族融合与社会历史发展演进中传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异的特征。
作为中华文明摇篮之一的六盘山地区也曾孕育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伏羲降生、伏羲女娲兄妹成婚、伏羲画八卦、女娲抟土造人、女娲做笙簧、女娲补天,还有图腾崇拜及神话人物等神秘传说。[4]其中伏羲、女娲、轩辕、炎帝、西王母、后稷等神话人物形象也都是高台马社火艺术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行政区划发生着频繁的变化,但民间文化在交汇融合的过程中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从核心地区向周围波及和辐射。
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具体表现。对于六盘山地区的民众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是春节,春节里最重要的事就是“耍社火”“闹社火”,有些地方也称“射虎”“耍地摊”等。色彩浓烈、异彩纷呈的社火艺术更是六盘山地区民众最喜欢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人们在春节里祈福禳灾必不可少的狂欢盛宴,是六盘山区广大民众构筑美好生活的愿景。有着悠久历史的社火艺术,更寄托着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浓浓乡愁,广大民众以社火艺术为契机构想乡村振兴文化,使得社火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六盘山区的社火艺术表演内容丰富,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戏曲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形式活泼多样,有舞龙舞狮社火;刀光剑影的马社火;有只用双脚踩踏,身体其他部位腾空,临空飞升、神采奕奕的高台社火;有滑稽逗乐的旱船社火;有高跷社火、赶毛驴、妖婆子……类型丰富,不一而足。这些游演社火人物不同配置的道具也不同,画着不同的脸谱,有不同的服装,其最为重要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主要依靠社火表演者独具特色的脸谱呈现。例如,以色彩来做区别,红色就是忠勇正义的象征,如桃园结义中的关羽,他在民众心目中就是义薄云天,非常忠义;以黑色为主色的如包拯的脸谱,表现的是整个人物形象的刚正不阿;而脸谱主色调是绿色的人物形象,大多属于草莽;以白色为主色调的人物形象是如曹操、纣王这种诡诈奸佞性格的人物底色,等等。社火人物形象就是通过色彩对比、造型夸张,以具有象征性、寓意性的纹饰脸谱及独特的道具、服装来达到知其面、知其人、知其心的目的。比如,手执青龙偃月刀的关羽,他的左颊上就画有“七星痣”;典韦的额前画有寓意他力敌万人,惯用的兵器双戟;而嫉贤妒能,谋害孙膑的庞涓,他的脸谱则有蛇蝎画在面额上,使得民众一看就能辨识这个人物的性格就是阴险恶毒。
六盘山区的社火艺术,虽然古老,却又不乏新意,每年都有不同,而且各乡各村也都有攀比心理,总想赛过邻村邻乡或邻县。这种民众自发组织的游演活动,是民众集体智慧的体现,也是乡民团结,共同奔赴美好生活的体现。
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是社火队伍里的亮色,但凡有些经济实力的村镇都少不了高台马社火。在人流如潮的正月里游演时,高台马社火都会使观者惊艳,这种形式也是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农耕文明、年俗文化。
第一,高台社火。高台社火又称“芯子”“高芯社火”或“高杆”,随着时光的变迁,广大民众对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火表演形式。
高台社火最早是由五六岁的孩童装扮成各类社火人物置于木桌平台上,由村民4人抬桌,两人替换,[5]游街走巷,供民众观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台社火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最大的改变就是将依靠民众抬的社火转变为以车作为扮演社火的运载工具;随着装潢装饰材料的丰富,高台社火可以做到更安全更高,如七层高度就可达8米;社火故事的情节由于装饰材料、模型等的精致逼真,使得形形色色的道具更加美轮美奂、活灵活现。被置于高台之上的社火人物高低错落,在空中翩然如飞,惟妙惟肖。高台社火的内容大多都是以传统戏曲故事为主,装扮其中最精彩的片段,例如《霸王别姬》《断桥》《盗仙草》《鹊桥相会》等。在社火游演时,由四大灵官走在前面,或者由狮子开路,高台随后。
第二,马社火。“马社火”,顾名思义,就是表演的民众骑在马、骡子、毛驴身上游演的社火。六盘山区是中原汉人与少数民族如戎、狄等共同生活的地方。为了生存,各民族在沿袭自己民族生活习惯的同时,又在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6]六盘山区山高林密,水草丰茂,由于受到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影响,农耕与畜牧相融合,肥美的草场和少数民族养马的传统都为马社火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社火表演时表演民众穿戴秦腔戏服,拿着与表演对象相符的道具,画者相应的脸谱,摆出一个表演对象最精彩、最具经典的动作,骑在马上,有如雕塑,走街串巷,列队表演。表演的内容大多都是惩恶扬善,颂扬正义的人物,比如三国故事中的“桃园三结义”、水浒人物、杨家将、西游记中的人物等。
“高台马社火”艺术已然成为六盘山区的一道亮丽名片,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广大民众自发组织的游演活动,在不断翻新,每年都有新意,增添着不同的内容。有利于民众间的交流团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民众的自我教化。
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将实施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六盘山区也是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在民众的文化活动方面,更是在不断探索更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引导文化风气习俗,传播正能量文化。就以“高台马社火”来说,摒弃以前糟粕、取其精华,移风易俗,传承民俗精髓,使得社火艺术在新的时期,更利于乡风文明风尚的树立,也利于现代人的认可支持。
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具有多种文化价值和功能,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始终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发挥着多种作用。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是六盘山地区民众期盼美好理想生活的心理折射;是六盘山民众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伦理观的表达;是对六盘山地区民众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的记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高台马社火”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功能,是希望这种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形式,在新的时期,在做好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立足于现实生活,使民众在尊重人、肯定人的生命前提下,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坚守着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原则,真实地反映当地民众的心意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体现出喜庆祥和、普天同庆的气氛;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民心所向、国家在场的意义。[7]
第一,“高台马社火”艺术具有娱乐功能。
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的价值与功能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早期人类社会,中国的民众受鬼神文化的束缚,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是用来祭祀,祈福避灾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那些在古代具有神秘祭祀性质的社火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成为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其神秘祭祀的性质逐渐淡化,人们不再抱着信实和虔敬的态度去为神鬼展演。而是单纯在春节时期成了民众的狂欢。尤其在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六盘山区,“高台马社火”艺术更是承载者民众对生活的热望与期盼,是他们十分重要的精神愉悦方式。
第二,“高台马社火”艺术具有教化功能。
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在产生娱乐作用的同时,对于民众也起着寓教于乐的教化作用。在社火艺人的举手投足和服饰道具的呈现之中常常包含着富于积极教育意义的内容。在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时代,在相对落后的六盘山区,代代相袭的“高台马社火”艺术也承担了启蒙与教育的重大社会功能。“高台马社火”艺术的展演并不需要依凭奢华的物质条件,即使再贫瘠困窘的条件下也可以开展社火展演活动。在乡野村庄,社火展演活动的受众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也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们依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围拢观看并探讨每一出“高台马社火”到底包含了哪些故事。在形象生动有趣的历史、神话、上古圣贤、名著人物等故事中沉溺;在除恶扬善、善恶忠奸的社火故事中明辨人情世道;在诙谐幽默又不乏智慧的社火活动中欢愉……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深刻的思想性与深厚的艺术性也滋养着民众的成长。从精神世界的开掘看,六盘山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更重要的意义是给他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六盘山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的化育作用时时处处都有彰显。
在彼此相熟的乡土社会,大家几乎共享完全同一的话语语境。高台马社火艺术所流露出来的艺术触须及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等等是表演者与观众相互十分熟知的。这样的语境使得一个“高台马社火”故事的讲述能够得到最大的酝酿效果而散发出艺术的幽香并达到最好的教育功能。
第三,“高台马社火”艺术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
六盘山地区“高台马社火”艺术属于民间文化,在民间社会广泛传播、深入渗透,在封建社会具有更重大的社会意义。无论是高台马社火艺术中的神话故事还是生活故事,无论是戏曲故事还是名著中的故事,其中更包含着对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与渗透。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以代代相续的方式将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植根人心。
第四,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的使命有让勤劳的民众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们忘却自己的贫瘠和劳累,同时也会从某种角度去唤醒民众的道德感,使民众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们的勇气,唤起他们对家乡以及对国家的爱。六盘山区“高台马社火”艺术中蕴藉着希望之光,它是民间生存中希望、美好与善良等理想价值的栖居地。鼓舞着富于美好愿景的人们追求理想的生活。今天,人们更注重它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更加珍视其中所包含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此外,六盘山地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还承担了传承文化、表达民众意愿、抚慰民间疾苦等文化社会功能。其中蕴含的思想和审美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孕育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世代发展变化、人类科技与认识发生变化的今天,六盘山区的“高台马社火”艺术中的生活经验、认识经验等实用价值已相对稀薄,其审美意义却在逻辑思维的时代呈现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社火这种艺术,将被重新发掘、保护,并发展,它还会重现光辉,大放异彩,更好地服务于六盘山区民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