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厚土上的文化传承

2023-09-01 02:46辛茜
党的生活·青海 2023年8期
关键词:实验区青海省青海

辛茜

作为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拥有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和藏族文化(玉树)三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青海省,是目前被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最多的省份。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青海在生态多样性和人文多元化上形成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造就了多民族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塑造并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青海省统筹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着力提升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水平,呈现出保护区核心区域整体性保护不断加强,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对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专著鲜见。2022年6月,杨自沿先生主编的《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与实践》一书面世,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5年,是全国第一本系统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专著,对保护传承弘扬青海优秀传统文化,梳理研究青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的成功实践,推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的高质量发展,重视顶层设计和有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理论研究,强化核心区保护,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等具体工作,做出了细致明确的分析,同时,对如何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也做了深入思考。

我与自沿先生相识甚久,1985年7月,他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自愿从江淮大地来到青藏高原,先后供职于商务、文化、政策、宣传、大学、党校等部门和单位,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多年来,自沿先生深耕青海,热爱青海,一直专注于青海这片高天厚土之上的文化根脉,文化底蕴深厚,曾主编《青海文化知识读本》《青海区域经济》,出版个人专著《大美青海研思录》《闲思录》,撰写的多篇研究报告和理论文章在各类评奖中屡获殊荣,对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打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等积极建言献策。

在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社会环境下,一些传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不再存在,作为传统社会表达方式的传统文化由于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逐渐走向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日趋严重的危机。传统的、多样的民间文化受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的结果绝不仅仅意味着个别文化片段的毁灭,而是意味着多样性文化的生存空间的改變。在我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文化生态保护区已成为“非遗”保护最重要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和固态的,它需要在发展中生存,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此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及分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针对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文化生态保护的内涵、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作了详细介绍。更重要的是,结合青海文化的历史形态,此书对多民族文化交融与文化多样性,多民族对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青海文化的共生、多元互动、独特的地域性等特点做了认真分析,使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的根脉。有助于推进文化润青,更好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好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青海省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以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以3个国家级、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龙头的传统民间艺术保护机制已在全省初步建立,广阔的文化生态保护空间已在青海这片高天厚土悄然形成。此书详尽地介绍了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形态、特点及保护现状,再一次重申了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成效和意义,让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具青海民族特色。

此书还以详实、准确、生动的表述,介绍了活跃在青海大地上寓意深厚、情调浪漫、特色浓郁、形态各异的文化遗产在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以独特的审美形式活跃人们生活、直抵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寄托,字里行间惊诧于古老民族的聪明智慧、率真自然。

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青海各世居民族历来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多民族性、多元化、交融性、跨民族性和跨地域性的特点。此书详尽介绍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形态多样、内涵丰富和鲜活灵动的传承风格。使读者能够领略到玉树传统赛马节、土族纳顿节、那达慕民俗节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传播活动;深切感受到果洛州的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阿尼玛卿雪山文化旅游节、德尔文格萨尔史诗文化旅游节、年保玉则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节庆活动,还有阿尼玛卿青少年艺术团、年保玉则艺术团和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格萨尔民间艺术团,所展现出的秘境果洛的独特魅力;观赏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唐卡绘画艺术,热贡艺术在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人才培养、宣传推介、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感叹于互助县引入安昭、花儿、盘绣等非遗项目融入景区旅游活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文旅融合,丰富文旅品牌,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争奇斗艳,让非遗绽放光彩。

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十多年来,青海省各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摸清家底,组织申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级名录体系,制定和颁布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加大保护经费投入,提高传承人待遇,建立各级各类传习所、传习中心和培训基地,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工作,加强非遗宣传工作,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此书中对保护青海非遗的创新举措的详尽介绍,比如为表现“青绣”的独特价值与无穷魅力,提升青海刺绣产品知名度的青海刺绣大赛暨精品大展系列活动;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非遗”项目香达藏纸、玉树卓舞、仲达伊舞、玉树武士舞(锅哇)等非遗项目的各种举措,使人们看到了通过政府大力支持协调,文化大师引领,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在保护和探索实验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玉树州积极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全州13所中小学均成立了玉树卓舞、伊舞、武士舞等舞蹈队,中小学课间操全部由民族舞蹈改编,实现校内传承和校外宣传的有机结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生生不息,彰显的是各地区各民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人类学等价值的文化艺术,各族人民非凡无尽的创造力。相信此书的出版,一定能在探索与实践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任重而道远的征途上,使我们更加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弘扬青海特色文化,在突出保护河湟文化、昆仑文化、三江源河源文化等传统文化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猜你喜欢
实验区青海省青海
大美青海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青海行七首(录二)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青海“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