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生态建设研究

2023-09-01 16:36:50梅焕明
佛山陶瓷 2023年8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生态建设

梅焕明

摘 要:本文以广州市某实验小学项目为例,对其校园生态建设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明确海绵城市理念内容的基础上,对校园生态建设的原则与设计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对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希望为其他学校开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校园规划;生态建设

1 前言

校园生态同样是城市生态规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校园具体需求以及基础情况的角度进行科学设计。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生态环境建设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校园生态环境的观赏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校园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加上对于生态建设理念与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不够充分,可能会存在部分生态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学校生态建设的具体规划与基础生态环境展开科学设计,这样才能够确保校园生态建设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2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指基于多样化建设思想,使得城市的地面如同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在降雨期间充分发挥道路、绿地、水系统等设计实现高效显著的雨水吸纳、缓释以及蓄渗等功能,从而避免城市地区出现内涝、洪水的自然灾害,降低城市地区径流污染负荷压力的同时,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海绵城市能够在干旱时节将储存的水资源再次“释放”并且合理使用,最终实现对城市地区水资源的灵活调控,提高现代化城市对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生态系统功能的掌握能力,逐步改善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针对城市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以下几个问题:雨水径流污染、城市内涝与洪水、水资源不足等,并提出了下述三种建设规划基础原则:第一,维系原有生态系统;第二,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修复建设;第三,低影响开发,即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性降至最低[1]。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生态建设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校园生态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基础原则,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展开科学设计,对学校的地形地势、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制定出完善健全的生态建设方案。同时做到尊重原有生态环境,对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与绿色环保性进行分析,确保校园生态建设的未来应用效果。

3.2雨水管理优先与生态系统性原则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生态建设需要将雨水洪涝等灾害管理纳入校园建设体系中,遵循雨水管理优先的基础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对雨水进行有效地管理控制,利用绿地面积增加、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手段减少雨水径流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整能力[2]。与此同时,在生态建设时需要遵循生态系统性的原则,对设计的生态元素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进行考虑分析,确保整体的和谐性与系统性,以此保证校园生态建设的功能性与观赏性。

4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生态建设案例分析

4.1案例学校简介

本次课题研究以广州市某实验小学项目为例,对其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的校园生态建设情况展开深入分析。该小学坐落于开创大道与广汕路交叉口北侧,具有悠久的教育历史,邻近广州郊野公园和天鹿湖,生态环境相对良好。校园主要包括旧校区与新校区两个部分,其中建设有教学楼、运动场、文体楼、图书馆及展厅、架空活动场地、综合楼与食堂等多种不同功能种类的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5.37万m2。

为践行国家提出的生态绿色发展思想,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校园生态建设,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以此打造绿色科技建筑体系,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教育环境。学校内地面绿化面积达到8622.68㎡、屋面绿化面积为13703.17㎡,加上屋顶绿化折算面积后的校园绿地率为 25.4% 。校园内有多个绿化庭院,由于地形高差关系,出现各种下沉式雨水花园和休息平台,使得整个校园生机盎然,亭台错落。如下图1所示为校园内部绿化庭院分布情况。

4.2校园生态建设理念与标准

4.2.1校园生态建设理念

项目在开展校园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思想理念:

(1)开放创新

打造出亲近自然与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亲密接触校园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的提升。校园生态建设的布局通过风雨连廊、架空层以及休息平台等空间设计,打造出了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的建筑结构。岭南地区具有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通过上述设计能够为学生开展多样化室外活动提供环境保障,有效应对了不同天气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2)活力自由

在校园生态建设过程中注重原有建筑结构的空间效果,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开展的场地,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生活。学校充分利用了各建筑结构的特征,将建筑平台、架空层、庭院以及屋顶等空间综合利用,打造出了具有地区特色化的生态建筑空间,同时能夠为学校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提供文化空间,以此引导学生对文化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与掌握。

(3)体验自然

项目校园内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形高差,在生态建设期间充分利用了这一特征,进行生态景观节点以及庭院空间的科学设计,打造出具有层次性的校园环境。学生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清晰与美好,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感受与理解[3]。此外,利用屋顶空间设计了生物园、种植园、小气象站等空间,不仅符合海绵城市理念,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

4.2.2本项目校园生态建设标准

结合校园占地规模、地理环境、项目定位、校园生态建设发展规划需求等内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科学设计。遵循《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的标准规定,广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当在60%-85%之间,因此本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如下: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72%,对应的降雨量为28.1mm;雨水污染削减率超过52%;透水铺装率控制在45%以上;绿色屋顶率控制在55%以上;室外可渗透地面率达到40%或以上;下沉式绿地率达到20%或以上。

4.3校园生态建设具体内容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生态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室外通道、庭院活动空间场地设计为透水铺装;道路系统与生态景观建设进行综合设计,同时在绿地中设计有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以及雨水调蓄池;在公共区域以及集中绿地中设计有引流绿化坡及暗管,确保区域内的雨水能够有效流入海绵城市设施中。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以“暴雨处理”作为主要目标,以“生态景观设计”作为辅助,以“将建筑空间化作学生在实践和活动的乐园”作为科学城的创新特色。

4.3.1透水铺装

在部分硬质铺装地面采用透水沥青、透水地砖以及鹅卵石等材质进行透水铺装,以此提高雨水的渗透效果。透水铺装的路面结构应具有施工与养护环节的便捷性特征,同时降低对周围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

校园内车行主干道利用透水沥青进行铺设,在道路中合理设计雨水排放口,在人行道的两侧位置设计有绿地,将道路的路缘石设计为LID路缘石或路平石,以此实现绿地对路面雨水的吸收处理效果,降低道路排水系统的处理压力[4]。针对不同的径流量设计有不同形状的路缘石,并结合雨水水质的具体情况选择安装格栅。

4.3.2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主要是指与周围路面高度相比较低的绿地设计形式,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起到良好的雨水收集与吸收的作用,实现对水资源的LID控制以及利用。下沉式绿地一般由覆盖层、土壤层、砂石层、蓄水层与溢流系统等构成,建设成本相对比较低,且应用效果显著[5]。下沉式绿地降低了地面的雨水径流量,对雨水进行有组织的收集,对于地表污染管理具有帮助作用,能够进一步降低污水影响。本项目在校园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采用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形式,在综合楼与二号教学楼之间的区域打造了下沉式草坪绿地,下沉深度为20cm,同时在绿地内部设计有溢流口,确保在暴雨天气情况下能夠确保雨水溢流排放效果,溢流口的顶部标高一般绿地10cm。下沉式绿地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娱乐活动空间,同时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控制,能够对地下水系统进行一定的补充,且在降雨时节能够对雨水进行净化。

4.3.3风雨连廊

学校在校园生态建设过程中结合了广州市的地理特色,将地区独特的风雨连廊以及地区特色藤蔓植物引用到生态建设中,构建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绿色风雨连廊体系,将校园内部各建筑结构有机连接到一起,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结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打造出了良好的建筑生态景观。

4.3.4屋顶绿化

建筑屋顶位置同样是海绵城市理念中的重要设计环节,通过屋顶覆土或者利用容器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储蓄,能够进一步提高校园的绿化率,削减屋顶雨水的冲击效果,同时能够降低建筑内部温度,有利于生态化建设。并且,可将屋顶设计为绿色花园,以此为师生提供健康舒适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屋顶位置展开绿化设计,在体育馆、教育资源中心、礼堂综合楼、教学楼等建筑设计有屋顶绿化。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4.3.5地形与垂直向设计

地形是校园生态建设中的基本骨架要素,同时也是生态建设的关键设计环节之一,在落差较大的雨水排水径流系统中还设置缓冲井,对雨水花园形态及绿植形成保护。校园内部的生态景观包括草地、运动场、活动空间、屋顶花园、庭院空间、智慧接送通道等多种要素,能满足校园内部各种活动开展的需求。而坡地景观设计具有比较显著的方向性,在设计时需要从视觉、点位、功能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打造出多样性的几何空间以及坡面平台。例如,建筑上层属于运动场,建筑下层为室内泳池、食堂、下沉绿地、停车场等功能性用房,同时将架空运动场与教学楼、文体楼进行通道衔接,实现整体的灵活设计。项目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自身的地形地貌,实现了校园内部不同高度差之间的自然平和过渡,并且对不同建筑单体进行有机协调组织,构建出了具有文化与地区特色的建筑生态景观效果。

5结论

本次研究以广州市某实验小学为例,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下沉式绿地、屋顶绿化、透水铺装、地区特色风雨连廊等建设的分析,能够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具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希望通过本次可以为其他学校开展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

参考文献

[1]刘菲.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冀中南地区校园生态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22,45(08):146-148.

[2]井妍.海绵城市理念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砖瓦,2022(01):66-67.

[3]丁琨,范凌峰,周煜溪,等.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海绵校园规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1(04):8-14.

[4]井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12):83-84.

[5]罗慧敏,徐一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校园景观设计策略[J].智能城市,2021,7(23):30-31.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理念生态建设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
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法分析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改善环境安居乐业
“慕课”建设本土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绿色科技(2016年21期)2016-12-27 10:30:13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1: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