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写作与方言

2023-09-01 03:25张莘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方言

张莘苑

内容摘要:中国方言,尤其是汉民族的方言,不同于其他因着种族、阶级、受教育水平而产生的方言,几乎可以说纯粹是因为地区原因而产生的,因而更具有地域特色,更能体现风土人情。当方言突破口语限制成为文学创作的载体之后,更具有特殊含义。本文将从其产生原因,利弊分析,发展历程,内含的身份认同意识四方面出发,展开论述。

关键词:汉语写作 方言 身份认同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是民族语言文化与地方语言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作主体一方面从“诗言志”的传统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以其自身的语言特色和方言特色,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形式。从这一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吸收和消化地方语言文化资源、并在地方语言文化中不断提炼和改造自身语言文化的过程,创作主体也经历着从“诗言志”到“志”“言”合一再到“言”与“文”合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不断吸收各类非主流的形式和内容,通过改造、吸收等方式来丰富自身语言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既能展现汉民族普遍形象又蕴含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汉语言文学。

对于方言写作而言,在学习、继承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加入地域方言词汇进行创作是方言写作较为常见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书写模式中,方言词汇不再作为独立词语被记录下来,而是融入到了整篇作品之中。这种方言写作不是单纯地使用方言词汇进行创作,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汉语方言的元素。

方言写作,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吸取汉语方言的语料,创作出具有鲜明方言特色的文学作品,包括词汇、语法、语气、语感等诸多方面。方言写作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类,一是狭义的方言写作,是指在整个叙事结构中贯穿始终地地用方言来创作,用方言来思考。二是广义的方言写作,即在运用方言进行创作时,恰当地运用方言,通过文字处理,保留方言的特色。湖南学者董正宇先生将后者称为“泛方言写作”,本文也是基于对广义方言写作即“泛方言写作”的分析进行展开的。

一.方言创作原因

汉语写作的方言运用,或者说方言写作的出现,有两个必要因素:第一,是普通话这一概念的界定与划分,如果没有普通话也就不存在与之对应的方言概念;第二个,是文学突破了书面和口语的壁垒,文学创作不再因文言分离而受限,使得方言或者说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口语形式可以运用于汉语写作。基于以上两个必要因素展开讨论,方言写作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从方言本体来看,普通话的推广,使方言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趋向于边缘化,方言写作可以看做是对方言边缘化的反抗。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浪潮,普通话大行其道,方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学话语的地位都在被侵占和弱化,而方言写作作为汉语写作的一个分支,也被日益孤立。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是一种思想立场的表现,是一种对方言的保护,对语言多样性、丰富性的保护。

从文学本体来看,方言写作是一种写作反思的体现。语言在转译为普通话、书面语的过程中,方言表征的地方思想和智慧逐渐消失,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的标准和规范,让很多个性化的表达被筛选和省略,不仅修改了我们的说话方式,同时也修改了我们的感知方式和体验方式,使我们日益远离与故乡息息相关的语音和词汇。因此,在汉语创作中运用方言,能破除“普通话强权专制”,更能丰富汉语表达,成为许多作家选择方言写作的原因。

从创作主体来看,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会使用自己最熟悉和运用熟练的语言,也就是方言。方言是适宜创作艺术的文字,是能生动反应社会生活的文字。当一个作家在创作时使用自己的方言,他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更是在展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由于方言是每个人学习的“第一语言”,从学说话起就学习,又经过长期使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运用这一熟悉的语言,作家可以更加顺畅地写作,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探索汉语的表现方式的更多可能。

从创作对象来看,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层内涵,运用方言记录地域及其群体成员生活状态,能够更好表现地域独有的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是由于方言除却语言本身的独特性决定的。它还是一种区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是当地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的積累。一般而言,写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然要拥有一片与其人生体验有着某种血肉相连的生命与土地,地域文化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使用方言的写作,则能保留其原有的现实生活气息,并在从方言到共同语的过渡过程中,降低了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保持了语言和创作内容的活力。

二.方言创作的利弊

先对上文提到的方言创作的优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首先,在某种意义上,方言写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语言的生命力,从而避免方言被边缘化,乃至消亡。其次,方言写作有力反抗了文学的话语传统,使文学从形式和内涵共同向多样化发展。从语言和修辞的角度看,文学语言始终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方言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资源。方言是一种口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形式、样态的方言,经过挑选搭配,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呈现,使得我们可以直接触及到主人公的内心,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美学效应。第三,方言写作反应和保留着特定地区的民俗。其语言的生动性和地域文化的传承能使写作者和阅读者融入地域历史和文化中,加深对社会万物的思索。方言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例如,河南方言中的“哎呀妈呀”、“谁料呢”等词汇,就表现出河南地区特有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这些独特的语言元素,使得文学作品更加鲜活生动,更有感染力。

由此,用方言所写的作品,可以充分地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民间社会,从而使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民俗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方言写作还可以丰富普通话、共同语、文学语言的语汇,同时对其语法和架构有优化功能。

即便方言写作有以上优点,但其客观存在的缺陷也引起了不少质疑。

首先,由于方言写作所呈现的语言情境,对于该语言所在区域以外的人而言是相对陌生的,因此,创作者在文章中使用某些非共同语所有的方言词语,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一定的阻碍和不便。方言的语言风格不同于普通话,这种语言风格的特殊性也使方言作品难以被更广泛地接受。其次,方言作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方言作品的表现范围相对较窄。并且由于方言是语言交流手段和地域民俗产物,真实映照了当地社会生活,方言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负面成分,如重男轻女、愚昧迷信、粗俗言语等。第三,为了凸显方言特质,突出方言对地域特色的展现,方言写作一等程度上过分注重具体特定的话语含义,忽视了其内在的隐喻美,造成了读者在美学上的想象空间的匮乏。

除却最后一点可以与方言写作“丰富文学内涵”这一优点相互磨合寻求平衡以外,其他两点缺点,前人已发现并寻求解决方案。

胡适先生早在评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时就曾指出,方言文学存在两大难题。第一个难题是,很多字都只有读音,没有字,难以书写记忆。第二,读得懂方言的人数量并不多。“现在看来,方言写作确实面临这两大困境:一是阅读障碍,二是粗鄙问题。”作家周立波认为,方言广泛流传于群众口头,这种语言如若完全摒弃不用,会让文学在表达生活方面大大失色。为了使读者读懂,他尝试了三种办法:一是尽量减少使用太过生僻的词语;二是当读者不能理解的词语时,要加上注释;三是反复使用,让读者一次又一次的熟悉,多看几遍,就会明白。周立波所说的这三种方法,实际上是为了扩大方言文学作品而选择的一种变通,一种写作途径的优化,是为了解决通用语与方言的矛盾,采用的向通用语妥协的策略,很多写作者都使用这种策略,这些做法使大部分方言写作的文本呈现多语混合的状态。

方言作品最初出现时,受到了不少质疑和批评。有人认为方言作品是低俗的、缺乏文化内涵的,也有人认为方言作品难以普及,不能成为正式文学作品。但是随着文化认识的提高和文学创作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方言作品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抵触,到逐渐接纳,人们开始认识到方言作品的特殊价值。

三.方言创作的发展

从方言写作的意义来看,方言作为一种地方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写作不仅能够维护方言的生存空间,更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方言不同于普通话,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方言写作可以通过表现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表达方式,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同时,方言写作也能够为汉语文学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丰富汉语表达的形式和内容。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与普通话并不矛盾,它们可以互相融合,互相补充,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从方言写作的历史来看,方言作为文学创作的对象和工具,早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经用方言写过许多著名的诗歌,如《琵琶行》、《长恨歌》等等。在宋代和元代,方言小说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文学的代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写作逐渐被边缘化,但是仍然有许多作家坚持用方言写作。以莫言为例,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作品中就大量运用了方言,成功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从方言写作的现状来看,方言写作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方言的传承和使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方言,而是使用普通话或英语等官方语言。另一方面,方言写作的市场和读者群体也相对较小,很多出版机构和读者更喜欢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或文言文。这些问题都给方言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正如莫言所说,“方言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必须要用它来写作,否则就会失去我们的灵魂。”坚持方言写作,是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良好路径。

从方言写作的前景来看,其发展潜力无限。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的重视,方言写作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写作也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许多网站和社交媒体上都有专门的方言写作板块,许多年轻的方言写作者也在网络上崭露头角。这些都为方言写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方言写作作品出现,让方言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魅力。

四.方言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背景下,作家个人及群体都在处理各类关系时面临身份危机,斯图亚特·霍尔在他的《文化身份问题研究》中指出:身份认同是一种建构,是一种尚未完成的过程。霍尔认为,身份的形成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动态而非静止,是身份认同的特性。认同既不相同的,也不会一成不变的;认同永远不会是固定的,而在不断地改变的历史过程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或文化的固有“固定”特性会随之改变,而由这种特性所确定的身份也会随之改变。换言之,身份总是处于生成的进程中。

身份认同即主体确认,主体确认是依附于参照物的,如果失去了“他者”作为参照也就无法看到“我”的存在。通用语对于方言来说就是“他者”,方言和通用语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種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以往所追问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全球化进程的新背景下更迭发展,有了更多不同路径的、更细化的问题。换言之,在新的全球化时代,认同已不仅仅是一种“寻根”,更多的是一种折衷,一种妥协,一种在历史进程中寻找平衡的过程。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这种过程就是身份叙事。

叙事中的身份塑造是凭借一些不断重复的、可识别的记号和踪迹构成的,这些记号和踪迹表明身份的属性,如阶级、社会地位、外貌、肤色、年龄、性别等。作者通过使用方言作为身份叙述的基础元素,来确定和构建自己的身份。方言使时代快速变迁下一群人仍能够通过它相互寻觅,找到归属感,也是该地域居民与该地域之间的深刻联系,方言使他们与别的群体区分开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方言类似于一种精神血缘上的身份标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发现,这些作家无法放弃方言的使用,常常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断回望过去,再现历史,继续创作。他们以方言为标记划定一个地域范围,以区域和语言来探索个体和团体的身份,并通过他者视角来确定自己的身份,从而完成主体的构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方言写作这样的创作形式也始终具备着它无可替代的意义。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血液,其语言方面的优势既助长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产出又丰富了文学形式。这些作品展现地域文化地域风采、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情感,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的鲜明个性,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如今的方言写作客观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抹杀方言作品的价值和特点。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开始尝试运用方言进行创作,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方言作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形式,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文学创作中,方言的使用能够让作品更加地生动有趣,更好地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但在方言的使用中也需要注意权衡利弊,合理掌握使用的范围和方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方言这一瑰宝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相信在这种认识螺旋上升、实践不断深化的现实条件下,方言创作将迸发更多的活力、催生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郭恋东.论中国当代作家的方言写作和身份认同[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09):117-124.

[2]庄桂成.方言写作的意义及其限度[J].长江文艺,2020(09):132-135.

[3]雷晓艳.多维视野下海外华文传媒的文化身份危机[J].编辑之友,2013(08):109-112.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13.08.022.

[4]焦葵葵. 方言观念与方言创作[D].河南大学,2013.

[5]倪思然.简论方言写作的利弊[J].文学教育(下),2012(01):80-81.

[6]雷德高.周立波乡土小说中益阳方言的运用[J].湖南城市學院学报,2008(03):79-81.

[7]张琦.方言:他者的虚妄与真实[J].东北师大学报,2006(02):113-117.

[8]宋莉华.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J].明清小说研究,1999(04):36-49.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