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兰
(天水市应急救援服务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干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季节性因素、水土流失因素。为减少干旱给农业种植带来的影响,需要大面积推广水利抗旱技术,在农田灌溉中推广水利抗旱技术,确保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粮食资源。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民的人口基数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改革,水利工程的实施旨在帮助农民提高灌溉效果。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化建设进程,可以通过组建抗旱服务组织的方式,开展检测旱情、推广节水抗旱技术的工作,确保农村防旱、抗旱工作的有效性,使农业生产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干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区域经常出现全年、连年干旱的情况。据《2022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当年我国气候总体状况较差,暖干气候特征明显,导致出现人畜饮用水困难、工业产值减少、粮食减产的情况,这对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1]。在这种情况下,为增强抗旱能力,国家建设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大力发展排灌事业,确保干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以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的增产增收。
水利抗旱技术在农田灌溉中的推广应用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成果,实现农业的丰产丰收。所以,要转变农民思维,帮助农民树立节约用水意识,以此抵抗旱灾,激发农民主动学习抗旱灌溉的干劲,将水利抗旱技术在农田灌溉中大力推广,使农民充分感受到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变革[2]。
喷灌式灌溉技术是利用水源落差,或借助水泵和管道系统通过水的压力将水喷到空中。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先将水加压,再利用管道输送有压力的水至田间,并通过喷头以细小水滴的方式将水喷洒在农作物上,以使农作物得到灌溉。大田农作物的灌溉更适合喷灌式灌溉技术,可以使用喷灌机进行灌溉,以机械灌溉的方式节水。当前,较为常见的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固定喷灌、平移式喷灌机,近年来,兴起的绞盘式喷灌机被广泛应用到农田灌溉中,这种喷灌机的喷头是一个软管,借助喷灌机的压力带动卷盘工作。喷灌式灌溉应注意设计灌溉路线,在使用过程中需来回移动喷灌机,以达到最佳灌溉效果。喷灌式灌溉比起大水漫灌技术,更适合对农田进行灌溉,其操作简单、节水性能好,通过自动化、现代化技术及土壤种类的情况,在中央处理器的作用下,即可实现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目的。
喷灌式灌溉既可以对梯田进行喷灌,也可以通过软管喷灌。梯田喷灌的方法是将帆布管接好,顺着田埂方向灌溉。可在离田埂80 cm 处架好支架、喷头,将可控距离控制在100 m,采取先远后近的方式进行倒退喷灌,将喷头滚动角度设置为270°,喷灌面积设在0.8 hm2左右,喷头的射程能控制上下两块梯田田面[3]。软管喷灌更加适合于山区,在自压喷灌环节,可借助水的天然压力通过软管导流,形成高水低用。自压喷灌头对水头要求不高,2 kg/cm2压力即可工作,两个人可以操作一根工作管路,一个人整理线路,另一个人手持软管沿着墒沟喷水,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减少折叠、扭曲、拖沓,每天每人可喷灌0.07~0.13 hm2。在机动喷雾环节,需要结合机组的扬程大小及地形机动使用,可以一次提水带动软管喷灌。若扬程不够或地形比较高,应强化田间渠系配置后喷灌。软管灌溉方法分为3 种,即全面喷灌、分行喷灌及定点喷灌,软管是人工移动的,压力水流会从管口喷出,经过手持式喷头或人工调整,以雨点状的方式分散水流,对作物进行全面灌溉。软管喷灌还能对条播套种开展喷灌,集中起水后定点喷灌作物,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结合作物品种、播种方法和山区梯田地块情况及不同生长期,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方式进行喷灌。如定点喷灌玉米应确保泥土湿润度能维持1 周,确保每穴浸润深度达40 cm,相比全面喷灌能节水55%~70%。
井灌式灌溉的水源来自地下水,具有输水时间短、渠系短的特点,能有效节约水资源,灌溉时应结合农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灌溉位置,通常可以在农田的中心位置开展井灌式灌溉[4]。井灌式灌溉适用于半干旱、干旱地区,或地面水较多的渠灌也能开发为井灌,亦或发展成为渠灌与井灌相结合的灌溉模式。井灌的方式宜运用于易碱易涝区域,能降低地下水位,有效防止土壤出现盐渍化、沼泽化。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径流与降雨发展井灌,以降低水量损失,增扩水源,提高灌溉效益,确保适量、适时对农作物进行补水。同时,地下水的水质洁净,不会堵塞管道孔眼。但还应注意过量开采会导致水质变坏,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所以,还应对地下水与地面水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行分析,了解农田的水文地质条件,并对水井的滤水结构、提水机具、打井工艺等进行研究,确保以最低的造价建设出水量大、寿命长、耗能少的水井新系统。
井灌式灌溉包括筒井灌溉、管井灌溉、辐射井灌溉及插管井灌溉。筒井又称为大口井,其直径通常在1.5 m 左右,可以在井壁中置入混凝土管或用砖石进行砌护,以滤水井壁进行取水。应在井底设置滤水层,谨防泥沙进入。筒井建设简单,可以就地取材,检修便利,适用于水头不高且埋深不大的浅层承压水,井深通常<30 m。管井又称为机井,其井壁可以用塑料管、钢管、铸铁管、混凝土管制作,用滤水管制作取水部分,井孔与滤水管的中间应用滤料进行填充,以拦沙滤水。用实管制作非取水部分。可使用黏土球填充井孔的环状间隙及实管,对管道进行封闭,谨防上下含水层的水混入井中[5]。在下部3~8 m 处设置沉淀管,以沉淀井中泥沙。埋深较大的非承压水管井,井深100~500 m,井径通常应小于500 mm。辐射井的运用通常在大口井动水位以下,将辐射管道安装在水平集水管道。大口井的实际用途在于能给辐射管的安装提供场地,并能集存辐射管中的自来水。辐射管在井筒的周围均匀分布,通常为5~8 条,根据土质和水量选择辐射管长度。在黄土地区,由于辐射孔不会坍塌,因此,只需安装辐射孔即可,无需安装滤水管。大骨料井应将骨料粒径加大,加大至5~10 mm,孔隙增大的情况下,会使渗透性得到提升,将大量的粉细砂抽除,增加了井的出水量。含水层颗粒较细的农田适用于大骨料井灌溉,其上部的地层较为坚固,能增强节水性。插管井又称为对口抽井,将进水管与井管密封连接,在淡水质地区及浅层水丰富的地区适用。联井又被称为群井,它由2 个或2 个以上的筒井,用虹吸管进行连接,浅层水不丰富的地区适合使用联井进行灌溉。
滴灌式技术的运用,能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它运用于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域,能提升农田农作物的抗旱能力,确保农作物始终能获得充足的水源,以降低作业风险。在开展滴灌式灌溉的过程中,要做好准备工作,可以先分析图纸,在满足施工质量控制条件的基础上,设计滴灌式灌溉方式,再勘察当地的水文条件,以此计算施工现场滴灌技术工程的主要参数。通常需要设计放线、开挖、管道安装等环节,以确保不会出现技术层面的偏差。
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放线工作,确保放线的精准性。可以先开展加压泵施工作业,在施工现场加压泵站应用相应的测试仪器,并开挖建筑物的基坑中轴线及外部,需明确开挖过程,了解到建筑物自身的覆盖范围,结合具体放线位置,做好现场标记工作。为避免开挖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应间隔30 m 做一次打桩,确保管道安装与图纸设计要求相吻合。开挖的过程应确保桩号的完整性,以免影响后期管道铺设。滴灌深度应确保在0.8 m 以上,滴灌的宽度应为0.6 m 以上。在安装管道环节,应结合设计图纸安装,再铺设连接管道。在对地下管道及地面管道进行铺设的阶段,应注意结合埋深的差异,以及两条管道的分支确定连接模式,通常都会采取冷接模式。
在对地下管道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通过承插式的方式进行连接,确保将闸阀、弯头、三通及地面支管进行连接。在铺设地面管道环节,需要合理连接支管及地管,确定毛管的安装范围及间距,可以将三通安装在支管的管壁上,确保毛管的稳定性。再者,应解决三通球阀脱离漏水的问题,可以在安装管道的过程中做好以下3 个层面的处理:其一,应先清理支管孔眼中的残渣,确保安装的橡胶止水阀与孔眼吻合,避免由于接触不良而导致管材胶圈出现漏水的情况。其二,需将滴灌管套安装在旁通位置,若滴灌管壁较厚,应先对滴灌管套的管口位置进行预热,在热胀后再开始安装。其三,在施工环节若发现地管存在漏水的情况,应在周围布置一个深坑,并露出管道连接口,再将地管拆卸。还应及时修理损坏部位,如在管道的损坏位置涂抹生胶,再将管道拧紧。在施工验收阶段,应注意避免二次返工现象,验收其是否与规定标准相符合,包括验收滴灌系统的合理性、滴灌设备的质量、管道的试压与复查,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概率,延长滴灌式灌溉技术的使用寿命。
防渗式灌溉对水库灌溉较为合适,水库蓄水含量通常较少,无法实现再生或循环,它的工作原理是将防渗薄膜加入农田中,避免出现无故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农田实施防渗技术大都会利用石块、混凝土等建立专有的通水渠道,以提升防渗效果。防渗式灌溉设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长期使用,可以外部贮存水资源。防渗式灌溉技术在农田灌溉中的应用,需先勘察并明确水文地质条件,通过钻探或物理勘探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勘探,然后,再评价地下水资源,进而提出合宜的开采方案。防渗渠道适合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施工,在开展施工之前,应注意先清理原渠道中的树须、树根、淤泥等,然后,再进行回填、压实,继而开展施工放样,确保按照图纸要求开展放样,再进行开挖。
应提前开挖土方,确保最大限度地降低地基土水分,增加土基强度,降低冬季冻胀的破坏性。在开挖渠道基槽及修整的过程中,需要先清理腐土及淤泥,控制渠道的平整度、尺寸及渠道基槽断面的高度。对于一次成型的现浇防渗渠,需要按照其结构尺寸进行放线,通过人工或机械培膜的方式夯实。对于回填土需要分层夯实,干容量应>1.55 t/m3,层厚应<20 cm。
防渗渠道的施工对气温有一定的要求,适合在温暖季节施工,日平均气温在-3~5℃的情况下,需要结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开展施工,若日平均气温<-5℃,则应停止施工。施工缝的混凝土表面凿毛,应注意先用水冲洗干净后再进行浇注,在湿润后将10~15 mm 的水泥砂浆在其表面铺好。在切缝阶段,横缝应在3~5 m 为宜,宽度则应为1.5~2.5 cm,混凝土浇筑后的6~18 h 可以进行养护。防渗式灌溉能使渠系水利用率提高0.70%~0.86%,比土渠提高65%左右,具有防渗性强,输水快等优势。
为确保水利抗旱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喷灌作业。利用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机井地下水位检测系统,根据气象相关数据、土壤墒情数据信息、机井分布、地下水位预警模式等资源提早为抗旱工作提供信息数据支持。此外,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灌溉管理,对水的采集、水流运算等信息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作物、气象、土壤等情况进行随时观察,再结合输水、配水、含蓄水等方式制定配水计划,通过动态配水的形式,达到精准灌溉。
在开展信息化灌溉阶段,兼顾全局的同时要就近灌溉,联通所有供水管路,并将阀门设立在每片主管网交界处以控制主管,保证中间喷头360°旋转、角上喷头90°旋转,边缘喷头180°旋转,在确保喷头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每个喷头的喷洒列、行间距为20 m,喷洒半径为15 m,实现无盲区喷洒,保证喷洒范围覆盖交叉。应结合压力损失情况进行分析,管道正常工作压力应设置在0.25~0.35 MPa 较为合适,最大压力值不得超过0.60 MPa,若两行喷头同时喷洒,末端喷头工作压力为0.21 MPa。
总之,干旱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也是导致农作物欠收、减产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需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应用信息化抗旱技术以及时发现旱灾,对旱灾详情能够充分了解,制定合宜的抗旱方案,结合抗旱技术灌溉农田,并通过喷灌式、井灌式、滴灌式、防渗式、信息式等多元化的灌溉手段完成农田灌溉工作,实现抗旱灌溉的现代化、及时化,确保灌溉效率与质量得到双重提升,使因旱灾导致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保证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