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践

2023-08-31 16:02:29房晓康王海霞梅爱中
种子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房晓康 王海霞 梅爱中

摘    要: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对于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剖析了东台市近3年水稻病虫害发生现状及原因,客观评价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效果,为确保推进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工作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发生现状;绿色防控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4-012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近年来,受品种布局、耕作制度、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有所改变。2020—2022年大力推进水稻药剂拌(浸)种、无纺布覆盖育秧、健身栽培、生态调控、性信息素诱杀、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降低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1-2]。

1 水稻病虫害发生现状

随着水稻种植方式、种植品种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程度也有了显著变化,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螟蛉等,水稻灰飞虱、病毒病已不再是防治重点。

1.1 纹枯病见病早、为害重,自然发生程度中等至偏重

水稻纹枯病喜高温、高湿的环境,为东台市水稻常发病害,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抽穗期前后为盛发期,主要为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一般7月上旬开始为害,7月下旬进入盛发期,水稻拔节期蔓延较快,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为高发峰。发病率的排序依次为手栽稻>抛秧稻>机插稻>直播稻。近3年东台市观测圃平均病株率57.3%,病情指数29.3,其中手栽稻自然发病率达70%以上,病情指数在45以上。

1.2 稻瘟病叶瘟见病早、发生重,穗稻瘟流行程度总体轻

苗叶瘟以2020年发生为重,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与2019年相近,明显重于2021—2022年,早期主要集中在南粳9108和部分糯稻,金粳系列也有发病,移栽稻和直播稻都有所发生,为害严重时叶片处似火烧过;7月中旬病田率5.6%,病株率3.12%,病叶率2.43%;孕穗末期蔓延,病田率42.31%,病株率2.67%,病叶率0.46%。穗稻瘟,2020年病穗率控制在1%以下,自然发生程度重。发生该病较重的田块主要集中在部分糯稻、南粳9108、金粳818等品种,防治技术不规范的田块病穗率15%,一般减产10%~20%,个别未用药的品种病穗率55%,产量损失近5成,2021—2022年发生较轻。

1.3 稻纵卷叶螟啃食叶片,严重影响水稻光合作用

稻纵卷叶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代为5(3)代和6(4)代,偶有4(2)代重发情况。其是水稻重要迁飞性害虫,初孵幼虫啃食水稻心叶或嫩叶叶肉,2龄后幼虫吐丝卷叶尖形成苞叶,啃食上表皮和绿色叶肉组织,形成白色条斑,受害严重的田块一片枯白,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纵卷叶螟在当地不能越冬,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当年迁入时间和数量。近3年以2020年发生最早,为害最重。2020年4(2)代发生早,性诱6月18日见蛾,全代单芯累计47.3头,田间赶蛾2代累计赶蛾量4 245头/hm2,历年最高。地区、田块间明显不平衡,沿海地区的部分早栽田块2020年7月初有明显迁入峰,峰期蛾量30 000头/hm2,迁入量远超历史;中西部稻区7月19—20日出现蛾峰,峰期蛾量1 500~3 000头/hm2,最高为15 000头/hm2;7月中旬防治田束叶率0.1%,百穴虫1头,沿海束叶率3.35%,百穴虫38头,最终自然卷叶率80%,百穴虫量150头。5(3)代燈下诱虫57头,性诱单芯累计诱得成虫555.3头,全代累蛾量22 800头/hm2,百穴累卵145.6粒,海边267粒,为近5年最高。防治区平均卷叶率0.41%,百穴残虫3头;未防治区平均卷叶率45.3%,百穴残虫150头。6(4)代灯下诱虫92头,百穴累计卵量168.9粒。8月27日和9月4日进入发蛾高峰期,峰期蛾量8 250、2 505头/hm2,最高的为45 000、21 000头/hm2,百穴卵量160、93粒,最高在300粒以上。最终一般田块的平均卷叶率0.42%,百穴残虫2.2头,自然卷叶率35.6%,百穴残虫92头。

1.4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主要发生在水稻生育中后期,对水稻产量影响大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若虫集中在植株基部刺吸水稻汁液。稻飞虱在适宜的环境中能够迅速繁殖,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白背飞虱发育最适温度在22~28 ℃,超过30 ℃或低于20 ℃不利于其产卵和若虫存活,一般迁入早的年份在7月上旬,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后多数向外迁出;褐飞虱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 ℃,超过30 ℃具有抑制作用,低于17 ℃严重影响其存活,凉夏暖秋、多雨湿润天气有利于其繁殖为害。稻飞虱在当地不能越冬,发生情况主要取决于迁入时间、数量和天气情况,迁入时间早、数量大、气候适宜,发生重,反之发生轻。近3年以2020年发生最早、最重,是10年来最重年份,6月中下旬田间偶见成虫,迁入峰尚不明显,由于害虫本身特性,经加代繁殖,8月下旬至9月初出现2个成虫峰,9月中旬田间陆续出现零星“冒穿塘”,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有所蔓延,防治后虫情得到有效控制。

1.5 螟虫总体轻发生

大螟在东台市发生3代,2020年4月中旬进入越冬代成虫羽化峰,1代主要在春玉米等田外寄主上发生,空茬及少数大麦茬早播水稻零星可见枯心株;2代主要发生在2020年7月中下旬,7月底水稻田平均螟害株率0.03%,残留虫量216头/hm2,2021—2022年2代为害相当,总体低于前3年的水平;3代卵孵主高峰多在8月下旬,近3年加平病株率0.05%,残留虫量274.5头/hm2。2020年自然螟害株率1.4%,残留虫量2 400头/hm2,为近3年最高。二化螟在东台市发生2代,3年中2021年稍重,冬后残留虫量97.5头/hm2。1代单芯性诱成虫315头,加平枯心率0.12%,残留虫量132头/hm2,早播早栽田86头,最高220头。2代平均单芯性诱成虫312头,2020年最高399头,8月10日前后进入成虫峰,持续7 d以上,2代卵孵主高峰在8月中旬后期,最终病株率0.03%,残留虫量265.5头/hm2,自然螟害株率0.5%,残留虫量2 100头/hm2。

1.6 恶苗病、稻曲病、稻蓟马、稻叶蝉及水稻干尖线虫病轻发生

稻蓟马、稻叶蝉刺吸水稻汁液。稻蓟马主要发生在苗期,天气干旱容易重发,稻叶蝉主要发生在中后期,可刺吸稻穗汁液,使得灌浆浆液外溢,并腐生杂菌,形成霉污,严重影响水稻产量。2022年富安丁庄村防治病虫害失败,严重为害10 hm2的稻田。恶苗病为种传病害,因此要做好拌(浸)种工作,扬农粳1号等敏感品种以发生该病害,近年来南粳9108、淮稻5号等品种也有所表现,2021年沿海地区个别武香糯7368、武香粳113等品种生长后期发病较重。稻曲病发生较轻,农户防控意识强,病穗率低于1%。

2 影响水稻病虫害发生轻重的主要因素

2.1 气候因素

气候对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其中降水是影响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因子。如2020年梅雨期持续43 d,超出常年的1倍,超长降水季增加了迁飞害虫的前期累积,经加代繁殖致使7(4)代褐飞虱发生严重;水稻穗期降水对气候型病害影响较大,如2021年8月中旬后近30 d降水日有15 d,总降水量127.6 mm,尤其8月20日后17 d,平均气温8 ℃,降水日10 d,阴雨日占60%,总降水量76.4 mm,正值大面积水稻破口抽穗,极有利于稻瘟、稻曲病等气候型病害的发生。

2.2 品种特性

淘汰武育粳3号、通育粳1号等对水稻病毒病极为敏感的品种。多推广种植南粳9108、淮稻5号、南粳5718、南粳9036、盐粳15、华粳5号等,这些水稻品种米质好,种植面积较大,市场欢迎程度高。虽然不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但主体品种易感稻瘟病,个别田块会发生稻叶瘟和穗颈瘟。金粳818等品种长势较好、叶片嫩绿,易发生稻飞虱。个别水稻品种如扬农粳1号恶苗病发生程度较重。

2.3 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变化

直播稻面积占比高,受生育季节的限制,农户大肥、大水、大种量;移栽稻栽插密度高、氮肥用量大,田间郁闭程度高;麦秸秆全部还田,腐熟化程度不高,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水稻易发生水稻赤枯病等病虫害。

3 水稻病虫害重点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

精准测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通过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控技术,把绿色防控理念贯穿防治水稻病虫害全过程。为提高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施用量,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可推广以下几项技术。

3.1 农业防治

1)健康栽培。选用高产、优质、抗耐病品种,规范种子药剂拌(浸)种,促进壮苗早发;通过麦草全量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实行深耕灌水,减少害虫基数;合理密植,增强植株间通气透光能力,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开展水肥管理工作,适度搁田,控制无效分蘖,保证水稻健康生长;科学施用芸苔素内酯,提高水稻抗逆能力。

2)生态控制。在稻田田埂上种植波斯菊、野化向日葵、芝麻、秋葵等显花植物,为寄生蜂、蜘蛛等天敌种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抑制田间害虫虫卵量,降低虫害的发生概率。

3.2 物理防治

1)苗床覆盖防虫网。水稻落谷后苗床覆盖防虫网(无纺布),阻隔害虫进入秧田产卵。

2)栽植香根草。香根草诱集防治螟虫,已经成为水稻绿色防控的重要技术之一,已在稻区普遍推广。香根草可栽植于田边、田埂,每隔1 m定植3~4株,能引诱螟虫雌成虫产卵,以减少大田螟虫种群量,降低发生概率,减少农药用量。

3)性信息素诱杀。该技术是利用昆虫成虫性成熟时释放性信息素引诱异性成虫的原理,将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性诱剂)用专用诱捕器材置于田间,诱杀雄蛾,或通过干扰雌雄交配,减少授精卵数量,从而控制靶标害虫。在螟虫羽化始盛期和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期、羽化始盛期放置诱捕器,设置15~30套/hm2,诱芯每隔30 d更换1次,均匀悬挂在田间、稻田外圍或田埂上,漏斗下缘高于水稻10 cm,灵活操作。诱捕器投入一次可以使用多年,只需定期更换诱芯即可,同时配合示范应用食诱技术。

3.3 生物防控

应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应用短稳杆菌、乙基多杀菌素、苏云·茚虫威防治稻纵卷叶螟,应用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井冈·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纹枯病,应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稻飞虱。稻桑混作区优先施用对家蚕影响较小的生物药剂。仅2022年理化诱控产品和生物农药投入就达174万元。

3.4 科学合理用药

根据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选准适期,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剂型先进、对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科学用药,轮换施用药剂。

1)种子药剂处理。选用甲霜·种菌唑或精甲·咯菌腈等药剂拌种,选择氰烯菌酯、杀螟丹等浸种,预防病虫害,壮苗。

2)科学施用绿色防控药剂及增效剂。引导应用江苏省绿色防控联合推介生物农药、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品种和相关产品、技术,选择高效、安全、绿色的防控品种。科学施用有机硅、安融乐等增效剂,提高药剂展布性和耐雨水冲刷能力,以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

3)农药废弃物回收。引导农户将农药包装废弃物送零售点,减少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3年来,专业化防治组织参与度高,绿色防控发展势头迅猛,科学合理搭配施用农药,使得东台市农药施用量逐年下降,水稻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超过60%,非化学防治技术应用面积40%以上,示范区农产品农药残留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指标要求,创成了“金满穗”等一批稻米品牌,推动了东台稻米产业提档升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

4 结束语

东台市认真贯彻“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近几年在测报智能化、农药减量化、防治专业化上下足功夫,在监测预警、统防统治、农药减量、绿色防控工作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获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 “江苏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县”等荣誉。今后仍将不断探索,继续借力市镇农技推广体系和植保服务组织网络,上下联动,以点带面,大力推广新型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精准发力,着力克服个别农户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超量施用等问题,确保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工作持续推进,为促进稻米产业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卢鹏,陈怀锅,褚姝频,等.江苏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10):95-98.

[2]闵红.我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7,37(6):83-85.

[3]陈兆进.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实践探究[J].现代农业,2016(5):37-38.

猜你喜欢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激健”在水稻病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3年衡阳市早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用药技术试验示范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试析水稻病虫害的适期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分析
制种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