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之象
——《昌少军印象》跋

2023-08-31 08:57张波武汉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流印社篆刻

◆张波(武汉)

书画篆刻家昌少军

昌少军,又名昌盛、字茂之,号至诚斋主。1959年12月6日出生,湖北仙桃人,现居武汉。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流印社名誉社长、湖北篆刻研究院院长、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兼篆刻委员会主任。编著有 《西泠公益行名家系列·昌少军》《湖北代表书家作品集·昌少军卷》《中流篆刻十家·昌少军》《艺坛怪杰—汪新士纪念文集》《汪新士年谱》《唐醉石年谱》《吴丈蜀年谱》等。主编的《中流学术十家》丛书获第二十五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银奖。2002年创办的中流印社获2015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书法社团奖,昌少军获2013—2014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双年度人物”提名。

与昌少军相识、相交,一晃近二十年了。这些年变化很大,我们从普通朋友到拜入恩师刘纲纪先生门下一起成为入室弟子,再到成为“穿一条裤子”的知己,这种演变“很自然”,也“不自然”。

“很自然”,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没有新常态。“不自然”,则要做进一步分析。这些年,我与圈内圈外的一些朋友交着交着就淡了,慢慢地,也有一些朋友自然就断了。而与昌少军在一起,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若一周没见上一面,便会相互记挂着对方。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通电话,不管有事没事,问候一下、聊上几句才能安神。我们在一起时,大家都很坦诚,涉及一些问题、话题,都直陈己见,从不拐弯抹角、藏着掖着。他曾对我说:“我们之间,就如同齐白石与陈师曾的关系,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关于昌少军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我就不多赘言了。我记得他早年曾刻过“金石刻画臣能为”一印,此印为赵之谦名作,其后一些印家对此印亦多有演绎。昌少军刻此印,非泛泛而作,而是灵魂深处有向诗书画印兼擅的先贤致敬、看齐的意味,并且他要立志成为像那些先贤一般的人物。昌少军二十岁出头时所画的动物、草虫、花鸟画作,几可乱真,展现其精湛的国画传统笔墨、造型能力。而其一系列缅怀其师汪新士先生的旧体诗作,在彰显其对恩师拳拳深情的同时,也凸显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他近年示人的篆书、隶书、行草作品,也体现其近四十年于书法一道孜孜以求的深入锤炼思考。由于有过长期近距离观看其师吴丈蜀老挥毫的良机,昌少军近年来将其多年实践总结归纳的“中锋滚刀法”与吴丈蜀老的“中锋捻管”作书之法相结合,融入书法创作。书作醇和浑朴、古意盎然,且多具钟鼎碑版之气,殊为可观,与前贤所倡“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知白守黑”艺理高度契合,这无疑是昌少军艺术思想深刻、创作行为果断的具体体现。凭着他的艺术修为、综合底蕴、深邃思想和人格魅力,他能够成长为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那样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全面性的艺术大家也是可以期许的。此言并不是朋友之间无底线的无端吹捧,如果没有对他这几十年的艺术探索和人生追求的深入了解,当然就不具备这样的发言权。了解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这几十年一直在做什么,言行是否长期一致,这个很关键。近二十年,我觉得昌少军说得很少,而是一直在做,为了中流印社的发展,为了湖北篆刻事业的繁荣振兴,他一直在默默无言地“做”,有着近乎愚公移山般的坚持与执着。

2009年10月31日,昌少军与我一起拜望刘纲纪老师,刘老师特地为昌少军题了“至诚斋”的新斋号(刘老师当时也为我题了“山人居”斋号)。我想,刘老师为他新题斋号,“很自然”也是别有深意的。

《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人能达到至诚的境界,就如同神明一样,可以神而明之,可以先知先觉。《中庸》还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在《中庸》中讲的是事物、自然界的本然状态,是事物的本来样子。只有天下至诚才能尽万物之性,参天地造化。

人与人选择在一起,是有机缘、很自然的。近二十年,我选择与昌少军在一起,是真切感受到他的身上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他为人坦诚、笃实,做事不畏艰难,定下目标后就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去实施。近二十年,我们一起亲历了中流印社发展进程中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瞬间,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昌少军篆刻

跋弘一法师华岩集联 行书 昌少军

昌少军待人之真,“很自然”地符合“仁、义、礼、智、信”的古训。刘纲纪老师为他题“至诚斋”,现在想来当是饱含深意的。这十几年中,刘纲纪老师同我们在一起时,说得最多的也是昌少军的待人之诚、为艺之诚。鄂渚书法界前辈,如孙方、王峻峰、杨斌庆、戴浩书等亦在多种场合多次谈到昌少军的为人为艺之诚。外地师友,如陈振濂、胡传海、何昌贵、郭超英诸先生,提到昌少军亦频频竖起大拇指。

昌少军之善,最大限度地体现在书法圈内那些平素长期对他不友好者的身上。即所谓“以德报怨”“止于至善”是也。近二十年,昌少军在湖北书坛的发展是不顺利的,有受排挤的嫌疑。有一次在省文联大院内,一位曾经的省书协驻会负责人,当面对昌少军表示了长期打压他的歉意,并表示佩服昌少军的为人,笔者与另一位同道当时亦在场。对自己有一定看法的人,昌少军总是报以笑脸,长期委屈自己,为了中流印社的发展大计而委曲求全。一个人最大的“亮点”是长期委屈自己,对那些持有偏见者报以最大的善意,而这已“很自然”地成为昌少军的一种美德了。放下、放不下,全看自己了。对于人生的历练与修炼,昌少军在几十年的“与人为善”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全面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最后让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明白自己的渺小。当我见过这一幕后,方理解古人“为善至乐”“仁者无敌”之言,诚不虚也。同时这也证明西方哲学家尼采所说“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这句名言的不容置疑性。

昌少军之美,除却体现其有一颗善良仁义之心外,还体现在为艺的尚美、创美、弘美上。至于他尊师弘道的佳话,早已在书法界人尽皆知了。近年,他获得“中国书坛十大双年度人物”提名、中国书法风云榜“书法社团奖”,即是主办机构、全国诸多专业界人士对他人格之美、艺术水准、社团组织工作能力的一致首肯。昌少军常说,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若老是计较这八九分“不如意”,则人生就没有奔头了。我觉得那少之又少的一分“如意”,即为支撑他实现目标、奋进向前的动力。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教、家风与父母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在昌少军的成长过程中同样如此。比如,在昌少军父亲的倡导下,他们家于1964年春节举办了第一次家庭春节联欢晚会,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起源于1979年,正式开办于1983年,比昌少军家的“家庭春晚”晚了近二十年。再比如,昌少军在小学三年级时,曾答应借给同学排笔,后没找到,想找借口不送排笔给同学用,他的母亲知道此事后让他迅速买一支排笔送给同学。这种来自家庭、父母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远见卓识和诚实守信的品格,无疑对昌少军的人生成长和优秀品德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昌少军此后四十余年的人生、工作历程中,他又将这一优秀品格不断保持并发扬光大。在四十余年的职场生涯中,昌少军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多次立功并受到省部级通报表彰、嘉奖,朋友们“找昌少军办事,比自己为自己办事还放心”的评价,就是这种优秀人品的最佳诠释。

承蒙昌少军厚爱,他让我执编《昌少军印象》一书,这已不是朋友间的简单托付,而是完全信任。他将人生中近六十年的“艺术、成长硕果”一手交给我,我当然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期许,唯有竭尽全力完成。近二十年,我与昌少军的关系已发展为“穿一条裤子”的默契。这种默契,我认为是:年龄上,他可作为我的尊长;生活中,他可作为我的兄长;艺术修养上,他可作为我的师长;社团工作中,他可作为我的首长。

《昌少军印象》一书,汇集近四十年来昌少军的师长、同道、同事、亲友、学生和各界人士评价他为人、为艺的文字,其中亦有不少涉及对中流印社和中流印社所办诸多事项的评价。我觉得任何人为地将昌少军、中流印社割裂、遮蔽的行为都是徒劳和无意义之举,其实昌少军和中流印社早已由两个密不可分、血肉交融的艺术符号融为一体了。本书的评论文字,篇幅字数虽然长短不一,时间跨度近四十年,其中不乏曾在多种媒体发表者,亦有未曾发表者,但都是作者实打实的真言,不涉虚语,还有昌少军的自评及他对人生、艺术和为人处世充满哲思的文字。其中昌少军的文字,无论长篇论文,还是数行短语,在说理论道中都无华丽辞藻堆砌,系大道至简的干货,所言俱直陈己见、明心见性、一语中的、直指人心,大体与张怀瓘《文字论》所说的“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相符,这当然是昌少军践行其师吴丈蜀老的教诲,坚持读书几十年、读通读透的真切反映。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有些因特殊历史环境下行文的语意、文字用法已不符合当下新时代主旋律的出版要求,我已事先和昌少军做过沟通,大多做了合乎当下出版要求的删改,这是需要特别作说明的。况且古贤早已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要将事情说清楚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语句、内容类同的章节和篇目,我都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度的规避、处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这样的职业要求。我想,我对相关文字所作修订的出发点应当能够得到大家的谅解。由于水平有限,错谬之处在所难免,也敬请大家指正。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杨疾超、萧翰、柳国良、张浪、王祖龙、陈金、吴绍学等诸位社兄、同道的大力帮助,他们提出不少改进意见,陈金兄还在百忙中将书稿审阅一遍,在此一并致以深深感谢!本书文字从昌少军交给我初稿,经过近五年反复打磨而成。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昌少军的人品、艺品、思想、形象也在我的脑海中更加立体丰满起来,作为寻常人的昌少军和作为艺术家的昌少军也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

人这一辈子也就由不多的二十年组成。近二十年,我很庆幸和昌少军相识、相知,这种选择、机缘,也对我的人生和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正能量满满的昌少军,奋发、向上的昌少军,是我近二十年楷范的对象。近二十年,在我的人生关键时刻,正是昌少军的不断砥砺、开导、襄助,我才得以度过难关;也是昌少军的极力引荐、推举,我才逐渐改变境况。近二十年,也是我人生改变最大的一段历程,我完成了从工人、专业媒体专栏作者、专业媒体从业者的变换,还被相关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这种人生转变,当然离不开昌少军的鼎力支持与扶持,我也借此机会向昌少军长期包容我的缺点和任性并关心我的成长进步,致以真诚的谢意!

通过整理近四十年他人对昌少军的评价与印象的文字,我也深深地感到震撼。毕竟,苦难不是经历苦难者的标签,逆境不是遭遇逆境者的过错。昌少军通过他近四十年的人生艰辛跋涉,终于走出了苦难、逆境的长河,印证了古贤“天道酬勤”“天道不孤”之论的伟大力量与不容置疑的正确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比如,昌少军对学生、同道传授书法、篆刻技艺中的“绝活”与读书、收集资料的心得时,他从不藏私,而是将从多位老师处所学和自己几十年积累总结的艺术实践经验向学生、同道和盘托出,彰显了“师之道”。从余绍宋、王福厂、丁辅之、韩登安、马公愚、唐醉石到汪新士,再到昌少军,这条脉络当然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的优良传统。而学生、同道们当然能够从这条脉络中感受到昌少军这个人的真诚与温度,并深受感染,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接续瓣瓣心香,这种朴素的传统法脉延伸具有某种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仪式感”,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接续正需要保持这种“仪式感”!

在后面一些年中,我还想和昌少军一起携手前行,不断书写、完善笔墨艺术人生。

是为跋。

仙桃昌少军章篆刻 昌少军

字林之侠客篆刻 昌少军

君子一心求是,贤者大德为公 楚简对联 昌少军

1981—1987年,昌少军摹刻、仿制、创新作品

猫 国画 昌少军

猜你喜欢
中流印社篆刻
金石为谊
——北大校友书画协会·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中流击水——《马祥根传》选读
南方印社印结同道,方寸藏菁
篆刻
咏江石
李澍周
李澍周
刁晓峰 中流砥砺方尽兴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