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养老金融 服务养老事业

2023-08-31 14:57:43曾凡邓欣宜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供给养老金融

曾凡 邓欣宜

自2000年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养老金融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如今,金融养老已经成为政企和学术界频繁提及的热点议题。

何为养老金融?

养老金融 ( Ageing Finance) 指的是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 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养老金融定义达成共识,其表述方式多样,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金融”以及“老龄金融”等。养老金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

金融体系的设立对于改善我国养老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具体体现为:一有利于保障养老体系的供给能力,为养老群体提供可靠的退休保障服务;二有利于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满足现代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养老物质需求。三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出高质量养老金融产品,为大众投资者提供高效的金融产品,并与金融机构培育长期投资者。从个人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年轻人,逐渐树立起了养老保障意识,开始购买各类养老金融产品,为老有所养增添一份保障。从宏观角度看,发展积极的养老金融产业可以不断为国家养老事业做出贡献,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持续凸显金融在养老领域的作用,是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稳步增长的内在动力。

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名不副实的养老金融产品。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养老金融产品”,实际是一些不具备养老特性的短期投资工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养老金融产品市场化进程缓慢。尽管此类养老金融产品市场交易火热,但是仍然缺乏顶层设计,需要从激励机制、运营机制、投资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养老金融供给范围受限。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养老产品的市场供给层面:根据我国现状,国家基本养老金供给和个性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养老金融需要新手段为市场提供有效渠道。二是养老财富消费(旨在为人们提供财富积累的消费产品)的供给层面:个人对于养老生活的品质选择不同,因此对养老产品的消费层次存在差异。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力市场后,需要强大的保障以满足经济保障需求和相关服务需求,所以在养老财富业务宣传、金融知识普及方面仍有待加强。三是养老金融产品便利性供给层面:老年群体存在视听不好、出行不便、观念相对落后等问题,目前在运用新技术方面中老年群体并不能很好适应。因此养老金融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设备适老化改造、兼顾老年群体的特征。

养老金融重点不突出。首先,受制于现阶段老年群体支付能力较弱,大部分社区和居家养老机构面临自我供给体系能力不足、资本关注度低的发展难题。其次,金融产品开发不够深入,社会整体对养老保障意识淡薄。最后,养老金融发展的财税缺位。目前,养老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较多且重点不突出。

形成以上问题的根源分析如下。

养老发展体系不完善。具体体现为:一是相关政策缺乏完整性,全国性养老产业金融专项政策仍是空白。“十三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尽管各省逐步出台专项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但在整体养老产业金融的专项政策把控上国家并未出台完整法律规定。二是中小企业难获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在养老金融行业存在融资难问题。在财政政策制度中,对于养老金融方面的政策出台甚少,没有起到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导致养老金融产业存在活力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三是出现假借养老名义,做非养老之事的行为。很多保险因为融不到足够资金,在企业生存压力下无法真正实现养老金融产品服务老年人的目标。

养老模式亟待转变。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和经济发展,子女面临较大赡养压力,子女养老模式亟待转变。养老机构的出现是从传统模式到新养老模式的转变,然而从近年来的记录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入住率不高,在养老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不足。另外,自我养老模式也存在较多受限条件,首要的就是老人自理能力日益变弱,而且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下降,出现的突发状况也会变多,使得此模式实施过程受阻。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来看,并不是所有社区都有能力提供此服务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也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愿意在社区养老,双方存在的矛盾加之政府扶持不足,使得实行的范围小,很难开展。

老龄人口多重点难抓。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都存在很大缺口,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越来越大。另外,老龄伦理问题也越发突出,空巢老人没人管以及独生子女赡养压力增大,大大削减了老年人养老的基本生活保障。最后,随着老龄化逐渐加重,“人口红利”难以继续。中老年人暂缓退休,年轻人就业岗位紧张问题也随之而来。总之,老龄化随之带来了很多问题,人口基数大,并不能很好抓住主要人群或主要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继续推进养老金融工作的若干建议

坚持“两条腿走路”。从稳步与创新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严格监管养老金融产品发放质量,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对不符合标准的即各类带有“养老”字样的却没有养老保障作用的金融产品予以坚决处理。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创新试点,优先选择少数符合指标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开展养老金融试点,并逐渐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积极推动第三产业支柱发展,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搭建好制度框架,依法设立养老金融产品,积极推动公众实现从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

另外,还可以借鉴与吸取国外养老经验与教训。发达国家应對人口老龄化,实行产业化发展成效最突出的是美国。政府只提供政策保障、市场机制保障、公平交易保障、严格管控保障,然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来看,也亟须加强与市场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老龄化环境下的调节作用。

加速养老金融供给侧破局。从养老财富积累、养老财富消费和养老便捷性支持三个方面供给入手,逐层解决供给侧问题。一是养老服务金融。就目前来看,银行、保险和基金等应入手进行养老产品模式尝试,推出概念产品和服务。二是养老财富消费。要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即全面向中老年人普及养老金融产品消费的知识并阐释其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养老金融产品是自己退出劳动力市场后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三是养老金融便捷性支持。随着老年群体的扩大,各个金融机构应该不断优化硬件设施,为中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服务,提高养老金融产品便捷性和舒适性,让他们选的舒心、买的放心、用的宽心。

在保持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养老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丰富金融资产的产品配置,从期限结构调整层面入手,扩大投资者的选择范围。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储备大国,储备利率相对较高,针对养老理财产品的金融特性,一方面健全未到期的理财产品转让机制,尽可能满足部分投资者流动性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展养老储蓄试点,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内容,与养老理财产品形成互补。

把握养老金融重点需求。一是从需求的多元性考虑。客群年龄、收入水平、背景、偏好等的差异决定了养老金融需求的多元性,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以便于满足各类群众养老产品多元化的需求。二是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强化客户群体购买的及时回报性。由于老龄客群的投资大多数关注于短期收益,但养老金投资回报周期普遍较长,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应该做到审慎把控投资风险管理,提前做好违约事件发生的对策,并创新短效型产品;另外对产品严格把关,努力为客户实现养老金的增值;最后保障好其服务性,尽心为老年客户解答。三是服务的便捷性。一方面是完善银行服务,尽心尽职做好工作;另一方面是与老年客户保持联系与沟通,随时了解老年群体的偏好动态,为老年人群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仕强. 养老金融将迎新变局[N]. 工人日报,2021-04-27(004).

[2]屈信明,葛孟超. 金融推动养老服务优化供给[N]. 人民日报,2023-07-10(018).

[3]屈信明. 一季度末养老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超千亿元[N]. 人民日报,2023-04-27(014).

[4]欧阳洁.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N]. 人民日报,2022-04-25(019).

[5]郭金龙,李红梅.养老金融产品国际比较研究[J/OL].价格理论与实践:1-7[2022-03-09].

[6]乌丹星.国外养老产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保险,2021(04):60-63.

[7]敖陽利. 我国养老金融供给侧改革加速破局[N]. 中国财经报,2022-02-15(005).

[8]张梦婷. 中国养老服务金融供给侧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21.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猜你喜欢
供给养老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