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席卷全球,或重塑全球天气?

2023-08-30 22:16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林火天气高温

刘朝晖

2023 年7 月31 日,北京发布洪水橙色预警,随着永定河上游泄洪,新首钢大桥下永定河道洪水汹涌。

极端天气,正在成为我们的“常客”。

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多地遭遇重旱甚至特旱,平均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偏少六成,为近10年最少。入夏以来,高温热浪席卷我国北方多个城市,多地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近期,京津冀地区在高温之后,又叠加了一场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降水。去年长江流域大旱,鄱阳湖干旱近80天,水域面积缩小九成,而今年旱涝急转,江西、福建、重庆、广西等地5月以来均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降雨量也突破最高历史极值。

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欧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印度……多国也遭遇高温天气、森林火灾、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的侵袭。

极端天气正在不断刷新纪录,是否将成为常态?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

极端降水覆盖京津冀

7月底8月初席卷京津冀的大暴雨,在此让人们见识到了极端天气带来的强大危害。

从7月29日开始,北京、河北中部和南部、天津北部等地接连遭遇暴雨或大暴雨侵袭,多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单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河北局地累计雨量甚至超过了1000毫米。整个强降雨过程持续到了8月初。极端强降雨造成北京、河北多地出现山洪、塌方、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北京房山、门头沟和河北涿州等地出现内涝,海河流域子牙河、永定河、大清河相继发生编号洪水。

国家气候中心表示,水汽充沛、高压坝阻挡和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京津冀地区极端降水。这场强降雨究竟有多极端?通过监测实况和历史数据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其非同寻常之处。

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累计雨量大。北京大部、天津、河北中南部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累计雨量100至600毫米,局地600毫米以上,最大雨量出现在河北邢台临城县,达到惊人的1003毫米,相当于该地区往常两年的降水量。北京市的最大雨量出现在昌平王家园水库,达到744.8毫米。整体来看,这次京津冀地区暴雨的平均累计降水量达到175毫米,超过平均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

第二个极端性体现在持续时间长。本次降雨过程从7月29日开始,至8月1日结束,接近4天时间,北京降雨持续时间达83小时;河北邯郸、邢臺、石家庄,山西晋中,河南鹤壁及北京西南部等地连续两天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第三个极端性体现在本轮极端降水影响范围广。除京津冀外,山东、河南等省也遭受本轮暴雨过程影响。京津冀鲁豫5省(市)417个国家级气象站中,有334站降水量达暴雨及以上级别。累计雨量超100毫米面积有20.6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已多次出现极端强降水事件,例如2012年的“7·21”和2016年的“7·20”。 总体来看,本次京津冀大暴雨过程平均累计雨量已超过了2016年“7·20”和2012年“7·21”,仅小于发生在60年前的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过程降水量50毫米以上范围均超过2012年、2016年和1963年,过程降水量100毫米以上范围小于1963年,但超过2012年和2016年。

在华北地区雨势明显减弱接近尾声后,强降雨又“移师”东北地区,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南部成为强降雨的中心,局地遭遇暴雨或大暴雨,松辽流域的嫩江右岸支流、松花江下游干支流出现明显的涨水。受“卡努”台风残余云系和西风槽共同影响,8月10日以来,辽宁中东部和西南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中东部累计降雨量有50—100毫米,辽宁大连和丹东局地达到220~287毫米。从8月14日开始,东北地区降雨过程趋于减弱结束,但仍多阵性降雨或雷阵雨。

在过去的7月里,华北地区不仅经历了极端强降水,还遭遇了极端高温热量的席卷。中国气象局的数据也显示,7月,我国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为5.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月内共发生两次全国性区域高温过程。其中7月5至16日,华北、华东东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大部等地最高气温达40℃以上,新疆吐鲁番48.7℃;北京、山西、广东、新疆、河北、河南、甘肃、辽宁等地共有12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大值。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在接受央视《新闻1+1》栏目采访时坦言,旱涝的急转,打破了人们印象里对于天气的常规认知,引发了严重灾害,也为其后灾害的预防和应急防范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史无前例的山火

肆虐欧美多地

在中国遭遇极端降雨带来的洪水灾害的同时,欧洲也连日遭遇暴雨进而引发洪水。8月上旬,长约450公里,发源在奥地利,然后流入斯洛文尼亚的穆拉河水位暴涨,斯洛文尼亚、奥地利、波兰和克罗地亚等国政府不得不对人们进行紧急疏散。斯洛文尼亚总理罗伯特·戈洛布表示,暴雨淹没了该国中部和东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是斯洛文尼亚自1991年独立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而在去年夏天,欧洲遭遇“500年以来最严重”干旱依然让人们记忆犹新。当时,欧洲第二长河多瑙河的水位已跌至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位之一,“二战”期间在塞尔维亚河段普拉霍沃市附近沉没的20多艘德国军舰,也因此暴露了出来。去年的这场干旱,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粮食、航运、能源等领域。谁能料到,去年的干旱,今年却变成了洪水。

当地时间2023年8月12日,美国夏威夷毛伊岛拉海纳山火肆虐,岛上著名海滨度假小镇拉海纳几乎完全被烧毁。

实际上,今年入夏以来,全球多地遭遇了极端天气,高温、山火、飓风、洪水等,极大地影响了民生。比如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等多地6月份持续高温,墨西哥湾沿岸美国多地的极高温天气,让休斯敦、布朗斯维尔等地体感温度高达46至49摄氏度。而由高温天气催生的龙卷风也袭击了得克萨斯、佛罗里达等州,导致数人丧生。

在欧洲特别是南欧国家,今夏连续多日出现高达40℃以上的气温,一些欧洲媒体用“地狱夏天”来形容今夏炎热天气引发的灾难。欧洲气候学家汉娜称,热气正在把南欧一些国家变成巨大的比萨饼烤箱。人们死于中暑以及异常温度导致的健康问题恶化,死亡人数可能达到数万人。

加拿大的火烧季节通常将持续到10月份,此次林火火势有可能继续蔓延,灾害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持续刷新本国的历史纪录。

而在孟加拉国,从今年4月开始就被高温天气席卷,其中达卡4月16日达到40.6摄氏度,为58年来最高温。位于南美洲中部的玻利维亚,在6月却遭遇罕见低温天气。在该国北部,最低气温达零下9摄氏度,打破历史纪录。

在北半球多地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影响之下,森林大火也层出不穷。

加拿大就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森林火灾。根据加拿大森林消防中心的最新数据,截至当地时间7月26日,全国累计发生4774处火灾,累计过火面积已超12.1万平方公里,超过了韩国国土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2000—2021年累计森林火烧受灾面积的7.5倍。

今年初,一座巨大的冰山从布伦特冰架脱落,这是两年内第二座巨大冰山从布伦特冰架脱落。这座冰山面积约1550平方公里,整个英国大伦敦地区面积约1579平方公里。

据专家估算,截至目前,此次林火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温室效应约相当于1.1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加上直接排放的10亿吨二氧化碳,加拿大林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1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已超过日本2021年全年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华社记者6月发布的报道称,在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艾伯尼港,因为山火,这个旅游胜地的高速路上已经看不到车,酒店里几乎没有人。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刘志華表示,加拿大林火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已发展为全球性环境事件。

加拿大多地5月份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超出10摄氏度甚至更高,火势从山火季一开始就非常猛烈。加拿大的火烧季节通常将持续到10月份,此次林火火势有可能继续蔓延,灾害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持续刷新本国的历史纪录。

在大西洋对岸的欧洲,多国也被森林火灾弄得焦头烂额。

据当地媒体报道,葡萄牙布朗库堡地区发生在8月4日的森林大火烧毁了大约7000公顷的土地,一些房屋遭到损坏。尽管大火得到控制,但是火灾风险依然存在。

而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一处村镇8月4日也遭遇林火,过火面积达573公顷。这场林火让当地的水、电、互联网和电话服务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据西班牙媒体报道,当地时间8月6日,西班牙南部加的斯市多个居民区因附近爆发森林火灾而断电。

当地时间8月6日下午,意大利撒丁岛东北部沿海地区也发生林火。在风力作用下,火势迅速向海岸地带蔓延,当地已有600人被疏散。另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天撒丁岛全岛共发生42处林火。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剧,极端林火频繁发生。例如,2019年亚马孙林火,10个月过火面积超9万平方公里;2019—2020年澳大利亚大火,一年间过火面积24.3万平方公里。

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化可能是火灾增多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热浪变得越来越频繁,导致森林变得干旱。另一方面,随着火灾对森林的破坏,加重了地表的干旱和高温,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形成了一个火灾和气候相互作用的反馈回路,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

极地温度快速升高

今年7月12日,中国“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启航,开启我国第13次北极科学考察之旅。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加强了对于极地的考察研究,极地的气候变化被视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板块。近几年,南北极多次发生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并对当地和全球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气象局8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发布了《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2年)》。年报给出了重要的结论性内容——极地气温变化显著,北极在最近40多年来升温加速,其整体升温速率在1979到2022年之间达到每十年0.63摄氏度,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的3.7倍。南极整体气温在南半球夏季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每十年0.15℃;而在秋季、冬季和春季呈现下降趋势,降温幅度分别为每十年0.09℃、0.37℃和0.06℃。

北极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年报中指出,北极极端暖事件呈现出强发和频发态势,同时格陵兰冰盖发生数次极端冰川消融事件。2012年夏季,格陵兰岛异常增暖导致96%的冰盖表面发生消融;2019年夏季,格陵兰岛再次发生极端暖事件,大约90%的冰盖表面发生消融;2020年5—6月,西伯利亚地区出现创历史纪录的持续性极端高温,导致北半球乃至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暖的5月。同时,该区域异常高温增加了山火和冻土融化发生频次,对当地环境造成直接破坏。2022年7月,北极圈内再次出现罕见高温,温度一度升至32.5℃,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7月15日至17日,格陵兰冰盖每日损失的质量多达60亿吨;同时高温热浪席卷全球,欧美以及亚洲多国遭遇持续高温天气。

过去几十年,北极海冰的快速消融是全球最显著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年报披露,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海冰最多,夏季海冰最少,其中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夏季均处于无冰状态。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北极海冰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持续几个月时间的海冰损失,然后紧跟几个月的海冰增长,但这种增长并未使海冰恢复到之前水平,从而导致北极海冰范围整体呈减小趋势。2000年之后这种减少趋势更加显著。就北极海冰整体而言,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北极夏季海冰总量不断减少。

北极海冰范围和面积大小不仅影响航海安全、北极周边生态系统,而且是气候变化中举足轻重的成员,可以影响中低纬大气环流,造成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极地区在气候研究领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放大器”和敏感区。

王赛向记者介绍,海冰的反照率是海洋的五六倍,其面积大小调制进入地球系统的入射太阳光的多少,海冰会将大量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通过冰雪—反照率的正反馈机制,对气候变化起到“放大器”的作用。在全球变暖条件下。海冰的减少,减弱了太阳能量的反射,导致了更多的热量被北极地区的海洋所吸收,因此北极的增温速率相对于其他地区就更快。90年代末期以来,北极一直处于一个快速升温状态,这两年也一直处于一个温度的高值区域。

王赛介绍,北极地区的快速增温导致的极端天气,最明显的就是在冬季的时候,在包括我国的中纬度地区,极端寒潮现象频繁发生。他解释,以往因为北极比较冷,周围地区比较暖,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绕极西风,可以把极地寒潮控制在北极地区。但北极的变暖会导致绕极西风减弱,导致从北极地区来的更多寒潮向中纬度地区扩散,这也是中纬度地区的极端寒潮的天气比以往要多得多的原因。

全球进入沸腾时代

气象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推手,而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正是全球变暖所导致。不过,全球變暖这个词也许要被新词替代了。

“全球变暖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时代到来。”当地时间7月27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用“沸腾时代”这个新名词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出了新的警告。

当天,世界气象组织和欧盟气象机构发表联合报告称,根据最新的气象数据,今年7月前三周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周,因此今年7月“极有可能”成为1940年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月份。报告称,本月第一周和第三周,全球平均气温都曾短暂比全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这是《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变暖关键阈值。此前科学家曾指出,若是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地球生态将面临毁灭性的损害。

世界气象组织当日还发布了《2022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警告,亚洲升温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991年至2022年亚洲变暖趋势几乎是1961年至1990年的两倍。报告称,亚洲是世界上受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去年发生了81起与天气、气候有关的灾害,其中超过83%是洪水和风暴。这些灾难直接影响了5000多万人,并造成5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360亿美元。

古特雷斯说:“对于北美、亚洲、非洲和欧洲广大地区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夏天。对于整个地球来说,这是一场灾难。”他还指出,席卷全球的热浪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尽管这种现象早已被预言,但目前变化的速度仍然是毁灭性的,“这太可怕了”。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还引述科学家的研究称,根据从树木、珊瑚礁和深海沉积物提取的物质对数十万年来的气候进行推测,“几乎可以肯定现在的全球温度是地球12万年来最热的”。欧洲气象专家伯吉斯称,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是这种异常高温的主要驱动因素,“全球气温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成正比”。

研究气象的学者们指出,地球气候环境正在显著地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推手。“全球沸腾时代”也许是古特雷斯的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这么说是为了强调全球气候问题的严重性。

“所有国家必须作出反应,保护他们的民众免受极端天气所导致的灼热、致命洪水、暴风雨、干旱和熊熊大火的危害。” 古特雷斯呼吁,全球停止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使用,加快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公正、公平的过渡”。

复旦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教授陈家宽曾从全球生态学角度指出,当今世界人类与自然关系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倡议,“人类与山、林、田、湖、草组成的大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人与自然的冲突面前,人类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有着共同的利益,应该放下成见携手合作,促进全球多元化并团结应对问题”。

气象学界预测,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更出乎意料的极端天气。正如古特雷斯所称:“极端天气和气候正成为新的常态。”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气候行动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如何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正在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最紧迫的重要课题。

2023上半年世界极端天气

1.创纪录冬季高温席卷欧洲

今年1月,创纪录的冬季高温席卷欧洲,让人“感觉像在过夏天”。法国跨年夜的夜间最低气温为11℃,是该国自1947年有记录以来最暖和的夜间平均气温。西班牙毕尔巴鄂1月1日气温高达25.1℃,比1月平均气温高了10℃以上。

2.美国遭遇“速冻”寒潮

2月初,美国东北部地区持续遭遇强寒潮天气,创纪录的最低气温导致多地大规模停电、道路封锁、1946个航班延误、多所学校停课……有超过2000万人受到影响。

3. 热带气旋“加布丽埃尔”侵袭新西兰

2月上旬,热带气旋“加布丽埃尔”给新西兰带来强风雨天气,两天内的降水量超过400毫米,造成严重灾害,新西兰政府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4. 巴西严重暴雨灾害

2月中下旬,巴西圣保罗州出现持续强降雨,东部大部地区累计降雨量达200毫米至250毫米。强降雨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等灾害致48人遇难,巴西多个沿海城市取消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活动。

5. 美国遭龙卷风袭击

据美国媒体报道,截至4月5日,美国今年在25个州已确认了至少367起龙卷风,与过去4年同期的平均水平相比增加了至少53%。与龙卷风相关的死亡人数达到至少63人,接近该国年均龙卷风相关死亡人数。

6.意大利暴雨成灾

5月中旬,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遭暴雨侵袭,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部分城镇36小时的降雨量已超过500毫米。洪水造成超过3.6万人背井离乡。

7. 加拿大野火持续蔓延

加拿大从山火季节开始的森林大火持续至今未灭,肆虐山火产生的大量烟尘影响加拿大多地,并导致美国首都华盛顿和最大城市纽约等地被浓烟笼罩。6月8日,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首次因为空气污染而放弃升旗。

8. 高温热浪席卷北半球

今夏,北美多个国家遭遇极端高温。美国南部至中部地区5000多万人处在热浪之下。6月中旬波多黎各遭遇高温热浪天气,气温一度高达52℃。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最高气温达46℃。印度的高温天气在北方邦已致119人死亡,在比哈尔邦致47人死亡。中国华北多地也出现40℃以上的高温。

猜你喜欢
林火天气高温
无锡惠山区坚持“六抓六强” 构建林火防治铜墙铁壁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全球高温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林火监测系统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与发展
半边天
高温来袭,警惕寒湿作祟
Weather(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