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蚯蚓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08-30 18:18赵小宝陈会霖龙文聪汪瀚宇肖析蒙杨瑶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4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产业发展

赵小宝 陈会霖 龙文聪 汪瀚宇 肖析蒙 杨瑶君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蚯蚓的品种和地区分布,分析了发展蚯蚓产业的困难和优势,并提出了促进蚯蚓产业发展的对策,为蚯蚓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 蚯蚓产业;品种分布;困难与优势;产业发展;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4-0095-04

我国西北地区土壤全氮、有机质相对缺乏,耕地区中等及以下肥力的土壤占主体,比例在75.00%以上[1]。蚯蚓被称为“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人工养殖的蚯蚓每年可产卵3~4次,每条蚯蚓每年能繁殖200~300条[2],西北地区虽然水资源不足,气候寒冷干燥[3-4]。但蚯蚓在新疆、陕西、青海、甘肃、西藏都有分布[5]。西北地区蚯蚓生长历史悠久,发展蚯蚓产业具有重要作用。郝柱等[6]认为,西北地区蚯蚓养殖相对落后,只有少数零星企业在从事该养殖行业。西北地区发展蚯蚓产业可加速土壤结构改善,增强碳、氮营养循环,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7]。蚯蚓不仅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被应用于处理有机废弃物,修复被重金属废弃物污染的土壤以及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8-10]。

当前,市场上蚯蚓的干品地龙严重供不应求,以广地龙为例,广地龙2003年1—9月价格为22.5~25.0元/kg,到2005年3月升至55.0~60.0元,升幅高达140.00%~144.40%[11],2022年2月升至200.0~260.0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价格再次提高260.00%~333.00%。发展蚯蚓产业不仅可以满足地龙药材的市场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西北地区生态发展和乡村振兴。目前,关于西北蚯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良土壤和利用蚯蚓处理生活垃圾、有机物废物等方面[12-13],而有关西北地区蚯蚓生长现状和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介绍了西北地区蚯蚓生长繁殖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西北地区蚯蚓产业发展对策,以期助力西北土壤改良、绿色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

1 西北地区蚯蚓的主要品种和分布

中国已记录的陆栖蚯蚓有9科28属306种(含亚种)[6],其中药用蚯蚓9种[14],主要分布地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内蒙古、西藏、吉林、四川、云南等地[6,15]。西北地区蚯蚓品种主要有陕西的赤子爱胜蚓、青海和甘肃的青甘腔蚓、甘肃的绿腔蚓和兰州腔蚓等。其中,药用蚯蚓有6种,隶3科3属,包括链胃蚓科的日本杜拉蚓,巨蚓科的湖北环毛蚓、河北环毛蚓、秉氏环毛蚓、异毛环毛蚓,正蚓科的歪方背暗异唇蚓[14],且都是广布种,数量大。蚯蚓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陕西,蚯蚓的分布与西北地区的土壤类型息息相关,在秦岭、祁连、天山等植被丰富地区,大量的枯枝败叶使该区域拥有适宜蚯蚓生长的有机质和腐殖土[12],同时,森林生态系统也可为蚯蚓生存环境提供可调节性[16]。黄河流域附近的黄土以及盆地的砾砂土相比于含水量更高的壤土,对蚯蚓的生长不利[17]。

目前,我国西北地区蚯蚓品种共计有铁线单线蚓(Haplotaxis gordioides)、日本杜拉蚓(Drawida Japonica Michelsen)、秉氏远盲蚓(Amynthas pingi pingi)、双颐腔蚓(Metaphire bucculent)、西藏腔蚓(Metaphire tibetana)、青甘腔蚓(Metaphire tschiliensis kokoanus)、蘭州腔蚓(Metaphire tschiliensis lanzhouensis)、绿腔蚓(Metaphire viridi)、贝氏双胸蚓(Bimastus beddard)、微小双胸蚓(Bimastus parvus)、八毛枝蚓(Dendrobaena octaedru)、八面丛林蚓(Dendrodrilus ocmaedrum)、诺登爱胜蚓(Eisenia nordenskioldi nordenskioldi)、红色爱胜蚓(Eisenia rosea rosea)、红正蚓(Lumbricus rubellus)、直隶腔蚓(Metaphire tschiliensis tschiliensis)、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17种[6]。

2 西北地区发展蚯蚓产业的优势

蚯蚓的干品为优质的中药材地龙,供需矛盾突出,供应缺口大。李晓明等[13]指出蚯蚓在环保、动物性饲料、食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地龙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市场严重供不应求[11],尤其是野生地龙的捕捉已为法律法规所禁止。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野生蚯蚓保护,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通知》[18],严禁非法收购、加工野生蚯蚓。因此,发展蚯蚓产业具有良好社会机遇。

2.1 生长历史悠久,蚯蚓品种资源多

西北地区属古北界,具有蚯蚓生长的悠久历史。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土地广裹,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5省(自治区)及内蒙古西部,总面积约308 万km2[19],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环境非常适合蚯蚓的生长[7],因而分布着多种腔蚓属和远盲蚓属的蚯蚓[20]。

2.2 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较低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相比南方地区而言,西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21],可以极大地降低用工成本。

2.3 有机质资源丰富

目前,动物粪便是蚯蚓养殖的优质基料[22],特别是牛羊粪,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23-24],牛羊规模化养殖集中,可以极大地满足蚯蚓养殖所需的物料要求。

2.4 蚯蚓可显著改良西北土壤生态结构

蚯蚓作为土壤结构的“工程师”,将可降解的腐殖质和有机废物转化为无机质丰富的蚯蚓粪,使土壤的团聚体更加稳定[25-26]。

2.5 收贮时机灵活,繁育技术易于推广

蚯蚓多年繁育,刘友[2]指出蚯蚓具有分布广、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且不易生病等优点,重要技术环节不多,因此在蚯蚓养殖过程中不需要也不能喷施农药,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高,繁育和收贮的劳动强度不大,收获蚯蚓的时间为春、夏、秋季,时间跨度较大,这为蚯蚓的繁育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6 西北气候寒冷,蚯蚓的天敌和地下害虫少

西北地区受纬度、海拔、地形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在宁夏最低温度达到-20 ℃左右[27]。赵莹等[28]对陕西烟草地调查取样,仅得出35个品种的地下害虫。

3 西北地区发展蚯蚓产业的困难

3.1 气候干冷

气候条件是制约西北地区蚯蚓生长繁殖的最大因素,蚯蚓喜湿、暖环境,而西北地区气候以干、冷为主[7],这对发展蚯蚓养殖事业较为不利。通过加盖塑料薄膜、利用室内、温棚等措施[29],虽然可以克服以上缺点,但也增加了养殖成本。

3.2 土壤保水性差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北部、青海东部和宁夏的东南部,面积约20 万km2。黄土是本区主要的成土母质,土层深厚、疏松、质地细匀、垂直结构发育、透水性强,机械组成中粉砂含量常在50.00%以上,含有大量碳酸钙[30],对蚯蚓生长不利。

3.3 科学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不多

目前,有关西北地区蚯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蚯蚓改善土壤质量和增强土壤肥力[31-32],以及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物进行堆肥等方面[33-34]。除少数人工养殖报道外,有关蚯蚓产业实践的报道甚少。

3.4 水源问题

西北地区蒸发量大、蒸发速度快[35],而蚯蚓生长特别需要潮湿的土壤,土壤含水量需达到60.00%~70.00%[36]。

4 西北地区蚯蚓产业发展对策

4.1 高度重视,抓住机遇,重点突破

发展蚯蚓产业可行性强、效益高,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值,而且改善了土壤结构,为乡村提高土壤肥力、土地产能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应高度重视。地龙药材供应不足的情况还会在较长时期存在,目前是发展的最好时机。可先在水资源较好、土壤肥沃的地区示范,逐步发展壮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条件,为西北地区蚯蚓生长作出适应性创新改变。

4.2 开展科技攻关,选育抗逆性强、耐低温干旱的新品种

西北发展蚯蚓产业是一个新的课题,将会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难题,需要组织专门的人才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选育适宜西北地区的耐寒蚯蚓新品种,探索高产养殖技术,为西北蚯蚓生产地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3 与牧草产业结合,应用节水抗旱新技术生产地龙药材

优质牧草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是蚯蚓的优质食物来料。西北地区广阔的土地是牧草生长的适宜区和主产区,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依托高吸水竹纤维与微生物形成的保水型竹菌共生体系,形成了种草产蚯蚓的技术体系,刈割多年菊苣等牧草入土作为含氮有机质,作为蚯蚓生长发育的有机质原料,形成了一条育蚯蚓产地龙药材的产业化途径,为西北地区蚯蚓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4.4 科学规划蚯蚓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蚯蚓产业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应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藍图框架,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基础。此外,发展蚯蚓产业,突出的难题是人才缺乏,今后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解决蚯蚓产业发展的智力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禹,赵寒森,刘拓,等. 西北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主要成果[J]. 西北地质,2022,55(3):140-154.

[2] 刘友. 如何科学饲养蚯蚓[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8):119.

[3] 张笑琰,穆兰. 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量与价值量评估[J]. 农业与技术,2022,42(8):60-65.

[4] 汤庆国,王群英,沈上越.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 重庆环境科学,2003(12):99-101.

[5] 黄健,徐芹,孙振钧,等. 中国蚯蚓资源研究:Ⅰ.名录及分布[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3):9-20.

[6] 郝柱,胥福勋,杨燕,等. 对西北地区发展蚯蚓养殖产业的探讨[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3):47.

[7] 张雪莲,王国兵,徐晓. 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3,51(1):101-105.

[8] 高佳楠,肖能文. 蚯蚓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J]. 世界环境,2022(6):46-48.

[9] 李丹丹,马莉,陈漾漾,等. 蚯蚓活动对宝鸡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3):81-85.

[10] 张维兰,张悦,刘萍,等. 蚯蚓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2,45(8):155-165.

[11] 陆善旦. 广地龙缘何价格一直飚升[J]. 农村新技术,2005(7):58-59.

[12] 乔力盘·阿不力米提,亚库甫,阿地里. 蚯蚓粪对改良土壤的作用[J]. 现代农业,2018(1):10-11.

[13] 李晓明,杨晓红,何新权,等. 以蚯蚓为链条的低碳循环农业[J].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6):95-97.

[14] 陈强,冯孝义,董建华. 西北药用蚯蚓资源考察[J].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50-651.

[15] 郑志华. 中药材地龙的研究近况[J]. 广东药学,1994,4(S1):46.

[16] 赵书田,李建志.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与分析[J]. 吉林林业科技,1992,21(6):4-8.

[17] 肖艳兰,岳敏慧,王朋,等. 蚯蚓群落结构与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43(7):72-83.

[18] 七部门:联合打击电捕蚯蚓行为[J]. 中国环境监察,2022(9):4.

[19] 李哲,丁永建,陈艾姣,等. 1960—2019年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特征[J]. 地理学报,2020,75(9):1845-1859.

[20] 徐芹. 中国陆栖蚯蚓地理分布概述[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10(3):54-61.

[21] 李具恒,白奉源. 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本问题[J]. 西北人口,2001,22(3):29-31.

[22] 刘科,韦秀丽,郭萧,等. 利用乡村有机废弃物进行蚯蚓养殖的种类筛选及配比优化研究[J]. 中国沼气,2022,40(4):50-54.

[23] 昝林森,梁宏伟,田万强,等. 西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25(2):23-26.

[24] 王恩胡. 西北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6):12-16.

[25] 袁向华,周艳玲,宋清姿,等. 蚯蚓吞食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与放线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J]. 生态学报,2017,37(4):1199-1210.

[26] SINGH S,SINGH J,VIG A P. Earthworm as ecological engineers to chang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soil vs vermicast[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6,90:1-5.

[27] 张金银. 宁夏地区冬季寒冷季节对家畜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 当代畜牧,2017(36):1-2.

[28] 赵莹,成巨龙,袁治理,等. 陕西烟田地下害虫种类初步调查[J]. 中国烟草科学,2014,35(3):41-45.

[29] 刘文凯,熊海谦,包细明,等. 棚下牛粪养殖蚯蚓技术[J]. 湖北畜牧兽医,2021,42(7):25-27.

[30] 易秀,李侠. 西北地区土壤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4):85-89.

[31] 毛凯伦,李司童,李晓娜,等. 蚯蚓粪与腐殖酸混施对植烟土壤質量及烟叶品质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18,49(4):911-918.

[32] 董振洁,张东宏,杨圆圆,等. 蚯蚓活动对秦岭天然林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0,40(5):100-107.

[33] 王清威,张松林,臧兰兰,等. 餐厨垃圾堆肥处理的蚯蚓适应性研究[J]. 环境工程,2014,32(9):119-124.

[34] 周颖,刘维平,陈泽光. 蚯蚓堆制处理技术及发展前景[J]. 中国牛业科学,2009,35(4):43-47.

[35] 陈亚宁,李稚,范煜婷,等.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2014,69(9):1295-1304.

[36] 李杨,马占飞,康俊港,等. 畜禽粪便养殖蚯蚓的研究进展[J]. 今日畜牧兽医,2022,38(1):85-87.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产业发展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在西北地区的兵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