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3-08-30 18:18彭克泉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4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

彭克泉

摘要 森林公园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风景资源,是城乡居民必不可少的休闲场所。本文以安徽仙女寨省级森林公园为例,在分析公园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为森林公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安徽仙女寨

中图分类号 S759.9;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4-0071-04

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1]。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森林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中自然公园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与践行,更是为适应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新形势下森林公园的建设要求、促进森林公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1985年建立第1个森林公园以来,截至2022年,安徽省共建设森林公园81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5处,省级森林公园46处),森林公园已成为安徽省保护森林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的骨干力量以及传播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同时,依托森林公园开展的森林旅游業已成为安徽省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也是实现兴林富民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安徽仙女寨省级森林公园为例,在分析森林公园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促进森林公园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合肥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就有“五省要冲,七省通衢,江淮腹地,皖中咽喉”之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安徽仙女寨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舒城县南港镇郭店村境内,规划面积371.38 hm2,公园内有关圣洞、观音洞以及慈仁寺等景点,是佛道合一的旅游胜地。

2 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条件分析

2.1 可持续发展优势

仙女寨森林公园所在的舒城县南港镇交通便捷,距舒城县城20 km,距六安市60 km,距合肥市50 km,206国道贯穿全境,距离合九铁路舒城站、合安高速舒城、庐江出口均约25 km,交通条件优越,为大规模客流提供了一定可能。森林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公园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以典型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林相丰富,树形优美,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景观。地貌景观多样,有令人惊叹的险峰、奇洞、怪石、深潭和名泉。森林公园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潜力巨大。仙女寨至今仍保留有城墙遗址,形成了兵寨文化;关圣洞修建了寺前铜鼎、大雄宝殿等建筑,佛学文化氛围浓郁;临近森林公园建有周启瑞烈士墓,是全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舒城是“梁祝”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一定文旅价值。

2.2 可持续发展劣势

目前公园内的自然景观、特色文化等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了解,森林公园知名度较低,亟待加大宣传力度。公园内部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一是内部道路设施缺乏,仅2条分别通往仙人床、关圣洞的主干道,难以满足日常森林防火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需求;二是尚未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标识系统,不利于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传播;三是公厕、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人需求。此外,仙女寨森林公园的管理缺乏合理的经营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在风险意识、自我发展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2.3 可持续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生态意识的提高,民众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加速释放,旅游产品正在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已经成为一种绿色消费的新潮流,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市场前景良好,这对于新兴的、生态的、有特色的和文化底蕴丰厚的仙女寨森林公园是个难得机遇。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部署,对新时期森林公园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森林公园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

2.4 可持续发展挑战

仙女寨森林公园周边有万佛湖、西汤池等景区景点,基础建设较成熟,资源比较丰富,知名度较高。周边旅游景点景区多,对一个大旅游区的形成是优势,但针对区域内部旅游发展来说,各个景区景点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竞争,仙女寨森林公园的旅游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这些景区的影响。此外,旅游业并非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如在景点建设过程中对林木的采伐、旅游经营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生产污水等,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森林公园主体建设以及后期经营过程中始终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措施,使得景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 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目标导向为前提

依据公园景观资源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和开发建设条件综合分析,确定仙女寨森林公园性质: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以自然教育、森林康养为特色,融入“梁祝”文化、书院文化、兵寨文化、佛教文化,建成集资源保护、旅游观光、科普教育、森林康养于一体的郊野型森林公园。保育森林公园的生态基底,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环境要素,充分考虑原有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坚持“生态旅游、文化福地”的开发理念,秉承生态旅游的新诠释理念,野生森林大自然体验式主题公园,其整体形象主题定位为“生态乐园,玉泉仙女”。

以公园本底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公园潜力,融入“旅游+”的建设模式,按照“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智慧”“旅游+文化”的发展思路,建设现代化智慧公园,力争将仙女寨森林公园打造为皖西自然教育乐园、长三角森林康养目的地、郊野森林公园示范精品,使安徽仙女寨省级森林公园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

3.2 生态立园为基础

生态优先是立园之本。仙女寨森林公园拥有茂密的森林,开发利用程度低,受人为干扰较小,为保证公园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一切开发利用活动都必须有计划、有步骤,且在公园承受范围之内开展,坚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完善公园资源保护,景观质量提升遵循绿色生态的优化路径。首先是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培育[2],园内重点森林风景资源包括仙人床、城墙遗址、关圣洞、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古树名木,应充分考虑重点森林风景资源的现状条件,制定多样化、针对性强的、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园内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属大别山区,亚热带落叶林与温带常绿阔叶林过渡地带,以落叶阔叶林与常绿树种混交林为主,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交汇分布,植物种类繁多,物种资源丰富。古树名木有青冈栎古树。公园应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林木,保持当地森林景观优势特征,提高森林风景资源的观赏价值,加强对园内的珍稀名贵树种的保护工作。其次,公园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鸟类众多,有野猪、獾、松鼠、稚、山鹊、喜鹊、乌鸦、蜂鸟、杜鹃、蛇、野兔、野鸡、刺猬等野生动物,还有大鲵、狼、画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应加强对野生动物水源、食物、繁衍地以及栖息地等重要生活条件的保护,在森林公园内开设动物通道,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站等。

着重进行森林景观质量提升规划,采用点线面相结合方式,面上植被规划打造板栗落叶阔叶林景观、毛竹林景观、海棠园。线上植被规划以道路植物景观、林缘线、山脊风景线、生物防火林带为主。节点植被规划的重点为森林公园大门、仙人床、月泉池周围、水库周围等。植物配置形式因地制宜,突出景点主题与特色,例如庙宇古建旁种植与佛教经典、传说、习俗等有关的植物,如无患子、银杏、柏木、罗汉松、罗漢竹、菩提树等;水库周边的种植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兼顾景观表现,人工补植的植物材料有水杉、池杉、枫香、枫杨、垂柳等耐水湿乔木。同时还应进行特色森林景观的规划,按照森林美学原则进行林缘和林下清理,伐除杂灌和非目的树种,以形成疏透景观,遇有林中空地,补植观赏价值高的彩色树种和防火树种,如栾树、乌桕、银杏、黄连木、三角枫、木荷、冬青、广玉兰、香樟等,提升景观质量。

3.3 旅游兴园为手段

以全域旅游战略为契机,充分利用森林公园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3],突出南港“梁祝”文化,开展自然教育、森林康养、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活动,强化旅游产品建设,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森林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力,以旅兴园,以旅养园。

仙女寨省级森林公园应围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的主题,构筑森林公园特色旅游产品。其中森林康养产品在一般游憩区中部,包括鬼门关、仙人床、鸡冠石、一线天、观音洞、关圣洞、竹海、塘洼水库及其周边地区。利用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丰富、环境清幽的优势,通过森林景观规划,对园内植被进行景观改造,补植银杏、水杉、杜仲、松类等对预防或缓解心血管疾病、关节疼痛等方面具有一定改善作用的树种。设置具有特色的森林康养项目,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森林康养专区,让游客体验和进行音疗、芳疗、香疗、药浴、冥想等活动,结合关圣洞等开展禅修。开展森林浴,参与林间娱乐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规划健身步道、活动广场开展健身运动。让游客进入农业观光园体验农耕文化,制作有机食品。

自然教育区设置在一般游憩区中部[4],临近生态保育区,包括仙人床、古柏、海棠园、六方古井、月泉池、古城墙遗址、凤凰尾及其周边地区。涵盖室内、室外自然教育2种形式,室内开设以动物观察、植物科普、手工体验、书院文化等自然课堂为主,室外主要是走进大自然,包括丛林穿越、闯关拓展、体能拓展、攀岩滑索等。文化体验产品利用森林公园及周边资源,包括关圣洞、观音洞、慈仁寺、城墙遗址、周启瑞烈士墓等开展以文化体验为主,涵盖太平天国文化、仙女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教育等项目。休闲度假产品主要包括月泉池、一线天、仙人床、凤凰尾等景区观光项目,闲垂钓基地、板栗采摘体验基地、农业观光园等体验项目。游线组织分为森林公园与舒城县其他景区旅游线路和森林公园内部旅游线路组织。

3.4 和谐建园为保障

公园范围内关圣洞景区经营权属于国有,应加强与关圣洞景区的联合协作。同时,公园内零星分布居民宅基地,且周边居民点较多,紧邻周启瑞烈士陵园。公园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园区管理部门和园内外居民合作共建、和谐相处活动,加强与周边镇村的联系,妥善处理各类问题,确保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大区域环境。

森林公园周边村庄应以森林公园建设为契机,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周边环境和森林景观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村庄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规划、给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讯工程、环卫设施等;发展旅游服务业,如培育以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为主的森林人家和生态农庄,结合森林公园民宿建设,规划在山顶仙人床附近和月泉池附近建设住宿接待设施;推动本地产业结构与森林公园建设的衔接,助力经济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地貌,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与森林公园相配套的旅游接待、服务及游乐设施。当地群众对建设省级森林公园持欢迎态度,与公园建设管理部门统一协商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协管制度,加强对周边村庄村容村貌、卫生环境、人文形象、生态保护、景观营造、旅游活动参与等各方面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管力度;在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制度下,公园优先考虑吸引当地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开办森林人家、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发展住宿、餐饮业,提高社区居民收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导游、厨师、旅游公共设施维修维护、绿化养护、环境卫生等行业转移。

4 结语

仙女寨省级森林公园作为一个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以自然教育、森林康养为特色,融入“梁祝”文化、书院文化、兵寨文化、佛教文化,集资源保护、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郊野型森林公园,其可持续发展路径应有效保护园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促进生态演替的正向进行,同时有效发挥森林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优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区域环境的良性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通过可持续发展,为周边环境提供生态屏障,促进森林文化的传播,向公众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唤起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奚洁人. 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蒋淑娟. 安徽省仙女寨森林公园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探析[J]. 安徽林业科技,2015,41(4):36-37,40.

[3] 周湘红. 森林公园规划中保护与开发关系探讨[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9,38(1):30-34.

[4] 唐霞,崔杰,袁富坚,等. 自然教育在森林公园经营中的应用研究——以广州市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林业与环境科学,2021,37(1):122-125.

(责编:王 菁)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广东官渡六户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