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杰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开展与学生身心与认知规律相匹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思政育人的重大课题。“中国故事”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培育政治认同的钥匙。在教学中运用以素养为导向、以情境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等实施策略,讲好中国故事,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中国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伟大命题。《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政治认同”等五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国故事”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激发学生政治认同的同时,也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话语权和亲和力。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对于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虽然很多教师正在尝试运用故事教学法,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风,但仍然存在选用的中国故事欠恰当、不精准或是跟时代脱轨、与课堂教学融合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学生对中国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认知不足,进而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好。那么,如何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中国故事,并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亟须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故事的内涵阐释与教材梳理
什么是中国故事?笔者认为,从思政育人的角度来讲,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和涵养政治认同等方面。从总体上看,中国故事就是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故事,包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以及反映时代变迁、社会变迁、科技进步的现代社会发展故事。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可将中国故事理解成反映中国乡土、优秀道德与文化、新时代发展与国际担当的故事。
通过梳理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各个单元主题和内容,涉及中国故事的约有110个课例,主要涉及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百折不挠的红色革命事迹与精神、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成就等。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涉及的中国故事更加丰富。所以,深入挖掘“中国故事”所蕴藏的教育价值,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让学生知史明智、弘道扬德,帮助学生厚植国家意识,升华爱国情感。
2021年秋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走进学生课堂。小学阶段《读本》共有20讲内容,采取“专题设计”“专题讲述”的结构,主要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感中思、思中悟,真正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坚定“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施策略
1.精准滴灌:以素养为导向,依托教研,让道德与法治课“有模有样”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当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这里的“灌输性”不是填鸭式,不是强制性,不是道德说教,而是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和手段,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政治理论知识。把中国故事引入道德與法治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依托高质量的学科教研。第一,要加强思政大学科组建设,优化道德与法治课教研机制,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思辨力和实践力的融合课程研修,打造“共生、共研、共进、共荣”教研文化,激发教师成长自觉。第二,研读教材要以“本”为本,深入领会教材编写的思想和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并且要注重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读本》在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教师如果能将“阅读角”“小贴士”“相关链接”等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话可说,课堂氛围也会随之活跃起来。第三,要想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就要站在学生立场,从伦理规范与组织形态、构成模块与操作流程、评价指标与反馈调适三个维度打造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模式,丰富课程打开方式,倡导开展项目式和融合式学习,形成“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生态,展示具有道德与法治特色的“生长、生活、生成”的课堂景象。
2.启而有发:以情境为抓手,立足实际,让道德与法治课“有滋有味”
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肯定是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有吸引力的课堂,要从学情和教材内容出发,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工,让价值观引导、思想教育、道理掌握、认知学习等环节变得生动起来。课堂有趣、有料,才能提高学生的抬头率、专注度,才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下面,以小学低年级《读本》第4讲《我们的中国梦》一课教学为例,展示“启而有发”的教学设计。
务“实”,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我有一个梦想”部分,通过学习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物事迹,让学生认识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坎坷,我们都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求“真”,寓思想教育于生活经历中。“实干成就梦想”部分,在教学“垦荒大陈岛”环节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具身体验游戏“指压板负重行走”,旨在打通学生与过往岁月的链接,让他们深切体悟老一辈垦荒者的不易,体悟习近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激“活”,寓道理掌握于趣味活动中。“伟大的中国梦”部分,通过引入国家航天局卡通形象“航小梦”,带领学生参观航天博物馆,有效串联起两个环节:一是了解航天梦,明晰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走近航天梦,开展项目化学习,以观看视频、听故事、亲身体验等形式,见证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史进程。
生“动”,寓认知学习于行为实践中。如“伟大的中国梦”部分“逐梦”板块教学,通过寻找时代楷模人物、身边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等,引导学生明白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中国“星”在努力奋斗。课后,学生回到家中倾听爸爸妈妈的中国梦,畅谈自己的中国梦,描画自己的逐梦之路,最终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3.相得益彰:以活动为载体,着眼践行,让道德与法治课“入脑入心”
道德与法治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打造生动的道德与法治大课堂,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得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得益彰,思政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开展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视课程重要节点的育人价值,以看书观影、诵读绘画等方式,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将思政育人推向纵深。二是组织社会寻访。盘活校内外资源,结合社会环境和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或农村等思政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寻访、公益劳动等活动,引领学生学习先锋榜样,筑牢爱党爱国信念。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创新教学方式,彰显思政教育的思辨魅力、价值魅力和现实魅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吸引力与育人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