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思考

2023-08-30 10:47:32朱妙宽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是关系到14亿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本文仅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问题:一是清醒认识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二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四是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五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应对好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六是建立健全我國的器官捐献制度和生前预嘱制度。

[关键词]健康中国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器官捐献制度;生前预嘱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52—10

[作者简介]朱妙宽,男,中共兴化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会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1]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关系到14亿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本文仅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问题:一是清醒认识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二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四是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五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应对好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六是建立健全我国的器官捐献制度和生前预嘱制度。

一、清醒认识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

2020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显示:血脂异常的1.6亿人,高血脂的1亿多人,高血压人口2.7亿人,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3%,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6%。中国每天有720个缺陷儿出生。近视率小学生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学生80%。中国7个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行为调查显示:我国超过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调查显示:目前中国2.7亿在校生蛋白摄入量仅为标准的65%。铁、钙、锌严重不足,维生素A的摄入仅为标准的15%。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北京中小学肥胖检出率为19.5%,其中10%出现脂肪肝,而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Ⅱ型糖尿病发病率20年增长了11—33倍。202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严重阶段。骨质疏松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为60%—70%。全世界痴呆病人已达2400多万,平均每7秒增加一个,中国老年痴呆患者约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1/4,平均每年增加30万的新发病例。[2]鉴于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十分必要、非常及时的。

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67为了维持人的生命,最起码的要求无疑是人身的安全和身体的健康。胡锦涛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4]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5]170、172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此,每个人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

健康是人生大事,这是人们的常识。无论何人,只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不懂得保持健康、珍惜生命的人,将注定一无所有。健康和快乐比任何财富都重要,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拥有健康不一定拥有一切,失去健康一定会失去一切。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如果前面的一不存在,后面不管有多少个零,总数还是零。健康是幸福的载体,是幸福的保障,也是获得其他幸福的前提。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指出: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愉快而喜悦的人是幸福的。能够促进愉快心情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一般说来,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6]4、9-11富兰克林说:“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爱默森说:“健康是第一财富。”[7]169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每个人从年轻的时候就要遵循“四大基石”的要求,科学规范自己的生活,做到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不吸烟,少饮酒,睡眠充足,心情舒畅,主动接受健康教育,定期进行体检,未病早防,远离那些“生活方式病”。[8]1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10条标准是:(1)有充沛的精力;(2)处事乐观;(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8)牙齿清洁,无龋齿;(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8]3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最佳卫士。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因缺乏科学的健康观念而导致的个人不良生活方式是人们患病的主要原因。一个人是否健康,往往就决定于自身的生活方式。现代科学表明,人类的自然寿命至少在100岁以上,120岁左右。联合国人口署公布的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50年是45.51岁,1960年是50.09岁,1970年是56.49岁,1980年是60.99岁,1990年是64.05岁,2000年是66.2岁,2010年是69.7岁,2020年是72.63岁,2021年是72.81岁。2021年世界预期寿命全球排名,第1位是中国香港,85.29岁;第2位是日本,85.03岁;第3位是中国澳门,84.68岁;第4位是瑞士,84.25岁;第5位是新加坡,84.07岁;第34位是中国台湾,81.04岁;第46位是美国,79.11岁;第64位是中国,77.47岁;第113位是俄罗斯,72.99岁;第136位是印度,70.42岁;第193位是中非共和国,54.36岁。[9]在193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处于前1/3,高于世界平均寿命4.66岁,高于印度7.05岁。对照人类自然寿命,全世界有99.99%以上的人都提前死亡了。究其原因,一是贫穷落后,物质短缺,医疗条件缺乏。二是天灾人祸和安全原因。战争和动乱是人类重要的死因。旱、涝、瘟疫、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是重要死因。全世界每年死于工伤的人数为110万人。全球每年遭暴力死亡的约为56.3万人,中国每年死于车祸的约有6万人左右,中国各类刑事案件死亡人数年均近7万人。三是生活方式和无知的原因。如饮食不当,烟酒过量等等。四是环境污染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空气污染每年大约造成200万人早死。五是其他原因,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10]19-39

健康除了躯体健康之外,还包括精神健康。世界卫生组织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个精神健康的10项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现实的自我评价;(3)在现实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可能达到的目标;(4)与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接触正常;(5)自我言行一致;(6)从经验中获益的能力;(7)自我行为的明智程度;(8)合乎情理的感情情绪;(9)团体内合作与保持个性之间明智的平衡;(10)用合适的方式满足适当的身体欲望。[11]209-210在一定意义上,整个人生中健康第一;而在决定健康的四大基石中又是心理平衡第一。心理平衡、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为了保持心理健康,要以轻松的心情面对人生:要多一些乐观,少一些忧虑;多一些超脱,少一些自扰;多一些好感,少一些厌恶。再则,要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不可过分,学会掌握好“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人要学会选择,学会取舍,学会放弃。人生中要经得起悲哀、痛苦、挫折、不幸,同时心中要永远乐观,永远阳光明媚。《幸福的活法》一书的作者一峰认为:人生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怀;需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淡定心境;需要“当提起时提起,该放下时放下”的取舍之道;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自在;需要“缘聚则成,缘灭则散”的随遇而安。掌握这些看似简单却深藏智慧的活法,便能打开一个全新的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12]1-2

现代安全观从国家来说,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多个方面;从个人来说,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据统计,2010、2012、2014、2016、2018、2020年我国发生交通事故分别为219521起、204196起、196812起、212846起、244937起、244674起,死亡人数分别为65225人、59997人、58523人、63093人、63194人、61703人,受伤人数分别为254075人、224327人、211882人、226430人、258532人、250723人,直接财产损失分别为92633.5万元、117490万元、107542.9万元、120759.9万元、138455.9万元、131360.6萬元。[13]事实证明,安全事故会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由此可见,人们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

三、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实现病有所医的起码要求,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和由来

看病难主要表现为部分患者就医难、住院难,特别是农村患者到城市就医、外地患者到大城市大医院就医困难重重,苦不堪言。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均衡,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不足。

看病贵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总费用持续飙升,在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部分同样持续飙升。以下三个表格是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持续飙升的统计表。

表1表明,我国卫生费用持续飙升,占GDP比重持续提高。个人医疗保健支出在卫生总费用支出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20.43%增长到2000年的58.98%,2020年回落到27.65%。表2表明,1990年到2020年30年中,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9倍,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近85倍。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5倍,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75倍,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收入比重都增长到2.5倍左右。表3表明,就住院患者住院费用(医药费加床位费等费用)而言,我国城镇居民住院费用占年收入1/4左右,农村居民住院费用占年收入2/3左右;这是平均数,住院费用高的患者住院费用(自费部分)则远远高于年收入。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待遇的提高,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呈现出下降趋势。尽管如此,对于低收入家庭和重病号家庭来说,医疗费用依然沉重,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导致一些患者因为看病贵而致死致残或者致贫返贫。

看病贵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有:

1.医药费用上涨的原因。多年以来药价虚高和“以药养医”的医院管理体制推动了医疗费用的增长。药价虚高,加上医院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就必然导致看病贵。

2.政府投入不足的原因。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医药费用的部分偏低,相应地使患者负担加重。根据表1测算,中国政府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大约占15%—30%之间,个人投入在20%—58%之间,近年来是30%左右,个人投入与政府投入大体相等,政府投入只占GDP的1.8%。据原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教授测算,政府投入占医疗费的份额,在英国为83.4%,美国为75.7%,古巴为86.5%,OECD成员国平均在70%以上;个人投入在英国为9%,古巴、德国为10%。[14]84据《世界卫生统计报告(2013)》,中国政府医疗卫生上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60%),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28%)。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水平也低于世界水平。[15]

3.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原因。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医疗保险、部分人的补充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制度、商业医疗保险等组成部分。其中社会医疗保险是最主要的。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还不够完善,主要是覆盖面广而保障水平不高,保障人口众多而保障待遇差别过大,未列入医疗保险的自费药品和项目过多。

(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对策建议

解决看病难问题,必须增加医疗资源,首先是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医疗护理人员。2017年11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要遵循医疗卫生服务和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16]

解决看病贵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严格管控药品价格。严格管控生产厂商的供产销、成本、利润、价格、收入分配、灰色收入各个方面,管控各种渠道和手法的药品涨价。采取措施鼓励和保障低价药品的生产。药品监督部门和市场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确保患者用药的低价、高效、安全。

2.深化医院改革,加强医院管理。坚决彻底解决“以药养医”“药品加成”的体制机制,保护患者利益。遏制和消除一切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现象。必须把医院办成救死扶伤、维护健康的公益事业,决不能成为自负盈亏的盈利企业。医院不能靠自身盈利生存发展,而要靠自身合理收入和财政差额拨款生存发展。必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彻底消除吃回扣、收红包等消极腐败现象。

3.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减轻患者负担。医疗费用报销制度可以实行累进制,例如,在一年中,1000元以下自费(可以在个人账户中支付),1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报销80%,10000元以上的部分报销90%。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可报销的药品和项目,减少自费药品和项目。这样,城乡居民绝大多数都具有支付能力,不致因病致贫返贫,也能解除后顾之忧,放心大胆消费,扩大内需,更好建立内循环。要尽快实现免费医疗或基本免费医疗,把个人医药费支出比重降到10%以下。

4.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并逐步继续增加,逐步实现免费医疗。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经验来看,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根据近几年统计分析,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比重与个人支出接近,政府加大50%的支出,居民特别是患者就能减少50%的负担,直至免费医疗,这对患者家庭、特别是贫困人口实在是雪中送炭,功德无量。当然这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可以让个人支出比重从30%逐步下降至20%、15%、10%直至10%以下,基本实现免费医疗。全球197个国家中,只有7个国家没有免费医疗。巴基斯坦2022年宣布给穷人免费医疗,这是全球第190个宣布免费医疗的国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是众望所归的事情,就连北京大学的李玲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以及著名科学家巴德年都先后提出全民免费医疗的提案。北大教授李玲说:免费医疗制度反而会节约钱,让医生回到本源即治病救人的初心上,而不是体制机制逼着他们去创收。[17]《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76844.99亿元,占GDP的6.72%,其中政府支出占26.91%,社会支出占45.50%,个人支出占27.60%。个人支出的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重,2001年至2021年20年中,已经从59.97%下降至27.60%。[18]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标准为政府预算占30%、社会互济占50%以上,无论实施什么模式,大多数国家都将个人支出占比控制在20%以下。[19]我国政府支出低于这个标准,而个人支出高于这个标准。而且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0%左右)。因此,我国具有增加卫生总费用和其中政府支出的客观条件。只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药价虚高、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等问题,再把干部病房、特别是高干病房的高额费用降下来,那么将医疗总费用中27.60%的个人支出降至5%左右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降低个人现有卫生支出的80%,基本实现免费医疗是完全可能的。据报道,从2011年起,北京市开始对95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医疗。[20]这一举措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赞赏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赞赏者认为,这为全面实行免费医疗开了一个好头。批评者认为,免费医疗的年龄杠子划得过高。笔者认为,免费医疗(指基本免费)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实行的制度,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人均國内生产总值85698元,2021年已经居世界197个国家第60位,[21]已经超过世界上100多个实行免费医疗的国家,而且中国还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免费医疗应该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如果暂无条件全面实行免费医疗,可以逐步实行,这里包括可以逐步实行80岁以上、70岁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的免费医疗,然后逐步实行全国人民的免费医疗。只要逐步实施、科学设计、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从长期看,免费医疗不会增加政府多少支出,而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减轻群众负担、增进人民健康、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医患关系、拉动内需、增加消费、发展经济、利国利民,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健康中国建设不仅是一个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问题,而且与健康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等方面都有直接关系。现代医学不仅仅是生理医学,同时还是心理医学、社会医学,不仅仅是疾病医疗,还有疾病预防,而且要重在预防。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我国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指出:人体健康有五大决定因素: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而生活方式占60%,几乎起了决定作用。根据上海市对50位百岁老人的调查,尽管50位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各不相同,但在对他们的生活进行调查后,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还是从中总结了十条长寿秘诀:心胸开朗、品行善良、热爱劳动、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坚持合适的体育锻炼、基本不挑食、不吸烟少饮酒、按时睡觉与起床、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社会关爱和政府扶助。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华东医院原院长王传馥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发病率下降75%,糖尿病发病率下降50%,肿瘤发病率下降1/3。[22]因此,一定要重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中,禁烟限酒就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重要举措。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7月10日在网站上发布报告称,全球每年近600万人死于吸烟,其中有500多万人缘于直接使用烟草,有60多万非吸烟者死于“二手烟”。如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时,每年的死亡数字可超过800万。[23] 2014年12月,卫计委宣传司副司长姚宏文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受烟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的人群吸烟率为28.1%,7.4亿非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烟草消费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达到136.6万,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的“暴露”导致的相关疾病。[24]有人认为,烟草公司纳税最多,但是这些税金并非烟草公司职工的劳动贡献,而是政府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产生的,况且为了这些税金,全国付出了上百万人生命的代价。从费用与效用的对比看,按照世卫组织的说法,吸烟造成的经济代价已经远远超过征收烟草税带来的收入。据估算,2013-2014年度的全球烟草税收约为2690亿美元,而吸烟“很可能在每年造成了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医保成本和劳动力损失”。[25]因此,烟草公司职工收入畸高是极不合理的。我国应该采取坚决措施,严格禁止吸烟,严格控制烟草行业人员的收入。近年来,中国饮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超过5亿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主任医师赵东兵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国情况与国外略有不同,临床观察发现,与饮酒有关的癌症主要以食管癌、肝癌、胃癌、肠癌等为主。1/3—1/2的胃癌患者有长期饮酒史,尤以喝白酒为主,有些人持续喝了几十年。事实上,饮酒的害处还有很多。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有60种疾病是因不健康饮酒造成的。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刊登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饮酒已与高血压、高盐饮食等并肩成为中国居民减寿的十大因素之一。[26]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中国,一年有114100人死于酒精中毒,占总死亡率的1.3%;致残2737000人,占总致残率的3.0%。[27]只要采取果断措施禁烟限酒,每年就能挽救上百万人的生命。

五、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应对好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1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就遇到了2003年的非典病毒肆虐和2020年以来的新冠病毒肆虐。特别是历时三年的新冠病毒肆虐事件,是一起危害全人类的特大灾害事件。据统计,截至2022年7月16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达565470601例,累计死亡6385714例,美国累计确诊人数91170571例,死亡人数1048693例。截至7月15日24时,中国(大陆)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7272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28]美国人口不足中国的1/4,死亡病例却是中国的200倍。显然,中国在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工作上是成功的。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应对好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严防一切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确保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事件爆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切实推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发生后,我们党要求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29]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八项要求:第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第二,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第三,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第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五,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第六,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第七,发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第八,加强国际卫生交流合作。[30]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疫经验。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深刻启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無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31]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的精神,我们一定能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奋力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六、建立健全我国的器官捐献制度和生前预嘱制度

(一)我国器官移植中供求矛盾状况和发展趋势

人体器官移植是20世纪以来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医学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的药物等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病体的存活率和个体生命的质量。而囿于观念上的障碍,我国器官移植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仅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比例为1:150,器官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每年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大约为30万到40万例,但是由于捐赠的角膜不足,每年只有不到2%的人能够接受角膜移植。21世纪以来,我国公民器官捐献意愿提升,器官移植量、质齐升。从移植质量来看,我国肾脏移植术后一年、三年肾存活率分别达到97.9%和92.65%;肝移植患者术后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75%、71%,均已达到国际水平。[32]《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0)》显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器官捐献事业发展迅速,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PMP)持续上升。2015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766例,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2.01;2016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4080例,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2.98;2017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146例,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3.72;2018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6302例,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4.53;2019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818例,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4.16。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仍保持稳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有180家,全国器官获取组织113个,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222例,器官移植手术完成17897例。目前,公众器官捐献意愿和理念认知呈逐年上升,但器官捐献率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9日,中国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已超过477万,较2015年2.5万余例的登记人数实现了百余倍增长,但与我国人口数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表示:“2015—2020年,我国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累计29334例。器官捐献、移植数量两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二位。”“器官捐献与移植事关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社会文明和公平正义,要从三方面推动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是进一步推进器官捐献以满足移植需求;二是坚持深化改革,特别是加快修订完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对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赋予完整法律论述;三是严厉打击器官买卖,要依据民法典明确提出的‘禁止器官买卖行为,加大监管力度,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22年6月11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黄梅医院1062名医护自发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该院也成为全国首家所有职工都登记器官捐献志愿的医疗机构。黄洁夫表示:“器官移植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衷心希望能够通过媒体的力量和多样化的传播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加入传递人间大爱的正能量队伍中,共同形成合力,让生命接力在阳光下延续,从而推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发展。”[33]

(二)建立健全我國的器官捐献制度

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现在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健全我国的器官捐献制度。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建立起值得借鉴的器官捐献制度。瑞典已有法律规定,根据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需要,公民有义务在死后接受遗体解剖和器官移植。新加坡已有法律规定,每个公民如果生前没有特别声明死亡后不打算捐献器官,那么死后就有捐献器官的义务。事实上,立法后特别声明死后不捐献器官的人只是极少数。此法一实施,新加坡就不存在器官短缺现象。日本从1997年10月开始实施《器官移植法》,有31.6%的人愿意在判断为脑死亡之后捐献出自己的器官,这样也就足以解决器官短缺问题。这在我国也是可以做到的。据统计,我国近期年均人口死亡率在7‰左右,死亡人数在900万人左右。如果有10%的人自愿在身后捐献角膜和肾脏,其中有一半是可用的,那么一年就能提供90万片角膜、90万枚肾脏,就能满足全国角膜移植和肾移植手术的需要。但目前在我国,生前自愿捐献遗体器官的人数还微乎其微。截至2022年6月,中国器官捐献登记人数477万人,也只占总人口的3.4‰,只占60岁以上人口的17.8‰。每年有千万片以上有用的角膜、千万只以上有用的肾脏都付之一炬了,实在可惜。而据报道,自愿在身后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有识之士是大有人在的,至少占总人口的10%以上,也就是目前器官捐献登记人数的30倍以上,这样也就能彻底解决器官移植的供求矛盾。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措施,启动器官捐献的慈善工程,实行新加坡或日本那样的器官捐献制度,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器官移植中的供求矛盾,就能从残疾和死亡线上挽救千百万患者,造福千百万家庭。这显然是救死扶伤、功德无量的人间大爱和善行义举。为了启动和推进这样一项工程,必须做好器官移植专家黄洁夫所说的三项工作,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政策激励工作和法律规范工作。在这里,教育是基础,激励是关键,法制是保证。

(三)建立健全我国的生前预嘱制度

2022年6月,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其中第七十八条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了大胆突破,规定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中国生前预嘱事业往前推进一大步!深圳这一立法和实践经验应该向全国推广,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该着手研究相关立法和实施细则,让患者患上不治之症后,表示“不要做无谓抢救”,满足他们有尊严的离开人世的心愿,让人们生得有价值,死得有尊严;让亲属免除不必要、无意义的精神、精力、经济负担。此外,生前预嘱的内容还可以包括说明自己是否愿意在身后捐献遗体或器官,把生前预嘱制度与器官捐献制度结合起来,这对生者和死者都有重大意义。加强这些制度建设,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报告[EB/OL].健康界,2021-10-05.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11004/content-1270572.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3-2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叔本华人生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7]薛进官等.名言大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8]洪昭光.健康人手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9]2021年人均预期寿命世界最新排名[EB/OL],今日头条,2021-07-10.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82685742216512011/?wid=1657936515143.

[10]吕秀斌.幸福之道[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1.

[11]李萍,钟明华.人生修养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12]一峰.幸福的活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13、2015、2017、2019、2021.

[14]任玉岭.中国政府参事论丛:任玉岭文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15]世界卫生统计报告(2013)[EB/OL].人民网,2016-02-20.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2/154318991.html,

[16]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N].人民日报,2017-11-20.

[17]全球197个国家,190个国家免费医疗[EB/OL].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0448305.

[1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19]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国际比较与绩效研究[EB/OL]. https://www.sohu.com/a/442951945_120056655.

[20]北京市关于实施9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补助医疗制度的通知[EB/OL].北京民政网,2014-11-19.http://bj.bendibao.com/zffw/20141119/171148.shtm.

[21]2022年世界人均gdp排名最新榜单[EB/OL].财经网,2023-01-21. https://www.cnyyg.com/newsdetail/2205919.html.

[22]百岁秘诀,遗传基因只占15%[N].东方早报,2006-10-17.

[23]全球每年600万人死于吸烟 二手烟致60万人过早死[EB/OL].中国新闻网,2013-07-11.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7-11/5028520.shtml.

[24]全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EB/OL].人民网,2014-12-10.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4/1210/c1008-26181759.html.

[25] 吸烟危害给全球造成的损失远超烟草税收入[EB/OL]. 腾迅网,2017-01-10.

[26]五种癌与喝酒直接相关[N].生命时报,2016-01-18.

[27]中国每年有多少人喝酒喝死的?[EB/OL].2018-04-17.http://wenwen.sogou.com/z/q59151991.htm.

[28] 2022年7月16日新冠病毒疫情国内新增129例,全球5亿零6547万[EB/OL].https://mp.weixin.qq.com.

[29]习近平.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J].求是,2020(3).

[30]习近平.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J].求是,2020(18).

[31]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

[32]浅析我国器官移植行业发展现状[EB/OL]. https://www.jufair.com/information/6943.html.2019-07-29.

[33]我国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数量均居世界第二[EB/OL].知乎网,2022-06-14.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