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2023-08-30 03:24彭一鸣朱东波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彭一鸣 朱东波

[摘要]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深刻体现了“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对“国之重者”全体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重视。为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上持续发力。具体而言,需要在产权改革中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示范引导,凝聚合力促进全民共同富裕;需要在三次分配中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以分配正义促进全民共同富裕;需要在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双轮驱动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富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46—06

[作者简介]彭一鸣,男,荆楚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朱东波,男,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体,“共同”反映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共享,是相对于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私有制来讲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富裕”则反映社会成员享有社会财富的充分程度,是相对于贫困而言的,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對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义重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更需要发挥制度的积极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是生产关系的升级,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优化提升,促进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换言之,这一制度不仅能够有效调动人民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积极性,还是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全民共享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密钥。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拓展为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三位一体”的系统制度体系,有力优化了我国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事业的新格局。

贫穷与富裕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西方经济学语境中的富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富裕相去甚远。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剥削工农阶级造就少数资本家阶级的局部群体富裕,在资本主义势力范围内人为筑起一道危害分配正义的屏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富裕是“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3],通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共建共享的经济命运共同体,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4]为更好促进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在经济领域塑造良好的制度生态。具体而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需要通过完善产权制度推进产权变革,带动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示范引导热,保障社会全员更好共享社会财富;在分配制度层面,需要以三次分配方式降低基尼系数实现分配正义,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地位,有条不紊保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层面,需要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关系,以双轮驱动为推动全民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以及提供和谐社会环境。

一、在产权改革中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示范引导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作为人民财产权利的集中体现,产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需要将产权改革作为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点突破口。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核心制度保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产权是现代社会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有利于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诺贝尔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指出在社会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只要财产权界定明晰,那么无论开始财产权归谁所有,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最终能实现资源配置层面的帕累托最优。产权是否明晰通过企业的关停并转能否顺利实现来衡量,这是厘清产权的关键问题,产权明晰,便于企业破产退出市场和进入市场发展经济,产权具有排他性但不能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在马克思经济学中, 产权始终与所有制相联系, 对产权范畴界定依然不能出社会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之外。”[5]中国的产权实践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修正,中国式产权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紧密相连,不仅包括个人的私有产权,还包含国家和集体的公有产权,这样将最大限度调动国家的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国民经济,同时将有效消除恶性垄断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完善的产权制度也将有利于维护并做大做强公有产权,厚植公有制主体地位,确保社会成员人人共享社会财富;完善的产权制度保护私有产权,维护非公有制合法地位,增加人民财产获取渠道。

产权改革要协调好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关系,在提振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保障全体人民的公共经济权益和私人利益得到双把握。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现代化水平不高,究其在所有制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产权不够明晰,未能畅通市场经济企业的关停并转和创新创造,造成市场经济发展较慢。只有明晰产权归属才能推进生产力现代化进而有效增强市场经济的韧性。明晰产权的出发点在于明确产权归属,我国产权包含私有财产权和公有财产权两大模块,公有产权是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经济权利,主要表现为国家所有;私有产权也是全体人民共有的法律权利,集中表现为个人所有。

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的公有产权和公民合法的私有产权均受法律保护。我国《宪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有产权代表国家和集体的经济利益,国家通过国企、集体经济、税收等手段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商品、服务和财富),确保广大人民以包括工资、收入、公共产品在内的各种形式享有这些资源,从而改善生活水平、发展综合能力和提高社会地位。私有产权是个人经济利益在法律层面获得的确证,代表个人利益,确保社会全体人民的合法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国家鼓励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私有产权不是少数群体的特权,而是归属全体国民所有的神圣法律权利,是全体公民的安身立命之基,必须坚决捍卫。私有产权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使用不当导致恶性垄断和市场交易中的压榨欺诈、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法律语系中的私有财产权的混淆,这些不良现象指明了产权改革的方向。进一步言之,国家一方面要加大对广大劳动者勤劳致富的私有产权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保护将合法经营作为价值实现途径的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私有产权,激发私有产权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正面效应。

作为所有制经济主体代表的国有企业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主体,从经济学视阈来看,国有企业在经济领域具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力量。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随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分离,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产品所有权也因此实现分离,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凭借产品所有权成为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私营企业主同工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6],民營企业在生产资料向商品的转化过程中存在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剥削等劳资矛盾,损害了劳动力的生产和创新创造活力,民营企业所在产业链条的畅通性也持续受到负面影响,影响市场主体活力的持续迸发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在利用私人资本发展经济和社会生产力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结果,需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调节劳资矛盾并加以合理有效解决。

民营企业中存在的剩余价值剥削和产业链价值链出现堵点痛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不可避免,但其作为国有企业的有益市场配合对象,在经济社会中持续释放稳就业、稳民生、促科创、稳经济的保障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市场主体。因此,对于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剩余价值剥削问题和劳资矛盾冲突,以及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相关产业链条的循环畅通等问题,可以通过国家的公有产权特别是国家经济力量对民营企业私有产权进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积极示范和引导而改善。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可以利用税收和贷款优惠等经济手段促进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健康发展,有效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并畅通民营企业经济发展链条,改善企业经营收益,并积极为社会和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效益。其次,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市场主体的横向联合增强双方市场竞争力,同时国有企业通过发挥对民营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其更好推进社会和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在国有企业内部以党建为抓手画就国有企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的“同心圆”,促进国有企业在提升自身活力中持续放大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带动民营企业内部的党建热潮,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在促进民营企业健康生产经营以及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经济引领作用。概言之,在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阶段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促进共同富裕行稳致远。

二、在三次分配中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以分配正义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元分配制度在提高经济效率上发挥了极大的激励和加速作用,但在民生保障方面却遭遇了一定挑战。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经济在转轨中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劳动力多、资本较少的发展期,收入和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要素所有者手中,劳动力财富收入和社会地位低下,基尼系数跃出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亟待缩小,阶层固化有待打破。后期随着人口老龄化造成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数量锐减,劳动红利持续下降,劳动力市场转化成资本过剩、劳动力稀缺的卖方市场,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人才争夺战日益白热化。发展市场经济出现的劳资矛盾在新发展阶段较为突出,卖方市场的主体是劳动力,劳动者迫切要求改变强资本、弱劳动的利益分配不公局面,以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社会公平亟待实现。此外,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行市场要求的分配关系,在分配实践中有时过于重视经济效率,忽视了社会效益,虽然极大驱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但加大了贫富差距,使得“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富”的大好局面迟迟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出现。加之“财产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是造成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7],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间存在着较大摩擦。新发展阶段较为突出的劳资矛盾和分配实践中存在的不公平使社会民生受到一定冲击,为减小经济社会摩擦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以三次分配这一有力“润滑剂”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为提高国民财富收入,世界各国和主要经济体均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取得了不同结果。“杀富济贫式”的苏联分配模式只暂时增加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财富,未触及根本经济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社会阶级阶层矛盾从而加速苏联解体。而高福利政策下的“北欧模式”,使全体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都享受国家分配,但使居民丧失了劳动工作积极性,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高额转移分配一方面削弱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力,另一方面给国家财政增加巨额负债,削弱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上述两种增加国民财富收入模式的教训启迪我国在分配实践中绝不能走一刀切的杀富济贫,也不能陷入养懒汉的高福利陷阱,而是要依靠三次分配激活社会的生机活力,不断突破阶层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使全体人民经济社会地位稳步上升。

按劳分配的主基调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按要素分配的主基调则是提高经济效率。市场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虽然提升了对经济效率的保障力度,但它的主旋律仍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按要素分配的主旋律仍是追逐经济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社会公平正义。为更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经济效率,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了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的三次分配模型,后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上升为指导国家分配实践的指南。三次分配分别以不同力量主导,三者有机配合更好保障民生。具体来说,初次分配在以市场为主导分配财富、保障经济效率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在其中的比重;再分配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财富调整,保障社会公平;第三次分配以道德力量为主动力,推动企业家自愿促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绕不开分配正义和共享这两大重要主题。作为分配正义的代表,罗尔斯认为所有的社会基本善,包括自由、机会、财富和收入等的基础,都应该被平等地加以分配。新时代的共享新发展理念与罗尔斯主张的分配正义均主张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但共享发展深入透视到社会主义分配的根本目的,即主张全体国民在逐步实现对社会财富占有趋于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要从三次分配下功夫,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发力,在尽力避免踏入“最少受惠者”误区中确保我国发展和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具体而言:第一,初次分配要在确保按贡献分配前提下厚植公平之基,使劳动收入增长真实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1],有利于按努力分配的实现并逐步弥补按劳分配存在的资本主义法权缺陷。此外,在按劳分配范围内实行一定限度的弹性分配,同时通过完善健全要素分配制度机制,多渠道增加人民财产性收入,在充分发挥按劳分配在维持相对公平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过程中装满人民的“钱袋子”。第二,要发挥好再分配的再调节作用进行按需要分配,政府通过税收、社保和转移支付在内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鼓勤、保合、增低、扩中、调高、清隐、取非”,注意再分配机制和政策的精准性和调节力度,有效将居民财富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有利环境。第三,第三次分配作为前两次分配的有益补充,是实现社会分配正义的最后一层保障。第三次分配可以通过市场主体自身的内在发展实现,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的财富边际效用随财富增加而递减,“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用自己的财富去换得社会尊重”[8]。同时,政府利用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自觉推进财富在社会各阶层有序流动,通过募集、资助和捐赠等公益慈善手段丰富资源财富流通渠道,发挥第三次分配对于共同富裕的积极效能。

“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4]新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将三次分配有机结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思想,有条不紊地将两头大中间小的“杠铃型”财富收入分配格局转化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以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全员的全面发展需求,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上畅通人民向上流动的通道,使全体人民在属于自己的更高经济、精神和阶层水平上加快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概言之,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制度安排是通向美好民生和社会公平的桥梁,畅通社会全员向上流动的通道,促进共同富裕早日在人民手中变为现实。

三、在协调政府与市场间关系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双轮驱动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正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战略复兴全局两个大局之中,西方唱衰我国的所谓“中等福利陷阱”是我国要坚决跨越的。“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过分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国民收入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时,由于市场交易中的欺诈、腐败、劳动力转移困难和贫富两极分化等原因,使既得利益集团逐步通过垄断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积聚社会财富,导致内需对国家经济拉动力不断降低、对外依存度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困难,最终造成经济停滞不前且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大,迟迟不能跨入高收入门槛而出现的共同富裕的对立面。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确实导致我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同时市场交易中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在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和生产力过程中固有的负外部性。

诺贝尔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通过对18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状况的实证分析提出库兹涅茨曲线,该曲线主要揭示了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情况。当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水准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而后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收入差距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倒“U”形态,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财富收入分配实践状况,可以发现我国整体仍处于协调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关系的过程中,大体处在库兹涅茨曲线的左半段,尚未达到曲线驻点。为避免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的蛋糕不仅要做大更要做优,只有这样才能分好蛋糕,进一步缩小财富收入差距,才能将规模巨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内需有效转化成我国的现实消费能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我国稳步迈入共同富裕提供加速度。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要求以及与库兹涅茨曲线部分重叠的现实,迫切需要我国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大、做优经济发展蛋糕,为我国经济巨船驶入共同富裕的海洋装上坚实有力的底盘。我国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手段以及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做大、做优经济发展蛋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因此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协调便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关键。“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范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也不是一强一弱的替代, 而是各自发挥功能的调整, 甚至可以实现强政府和强市场的协同”[9]。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全民共同富裕面临挑战,亟须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发挥积极作用,以二者的和谐搭配推动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当前我国经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市场经济韧性亟须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突破口增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10]身处后疫情时代以及面对国民经济深度转轨的要求,必须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立足点,充分做大做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同时也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主要驱动力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实现国内外经济大循环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要想更好促进中国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需要通過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治理和调控手段,为实现市场供求动态平衡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各大机制则要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作用,满足甚至提升人民消费需求,有序恢复并扩大内需,使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强大更有质量,为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开辟宽阔平坦道路。

第二,国内阶层固化问题突出,既得利益群体受利益驱使,不愿放弃自身现有经济社会权力和优越经济社会地位,长期以来无法突破利益固化和垄断的藩篱,无法满足全体人民对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需要。打破阶层固化、畅通全体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通道,需要政府和市场协调配合完成。针对经济权力垄断,政府首先可以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逐步消除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恶性垄断和金融投机,畅通经济权力和社会财富的流动通道,同时也要充分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社会氛围,以自主创业促进社会就业,更好实现保就业、保民生。此外,政府也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加大实施力度,使全体中国人民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住房资源、养老资源和普惠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此基础上持续改善社会全员的经济社会地位。市场则要充分运用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为市场中的公平交易和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有利条件,并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丰富全体人民占有的社会物质财富,提升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坚实物质基础和和谐社会环境。

第三,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对立问题凸显,对共同富裕产生了一定冲击,亟须打破二者的“隔离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动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经济社会大环境。诺贝尔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即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存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结构。“在持续推进经济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将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任务,否则中国相对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可能成为新时期国内外循环畅通的障碍点,也不可能顺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首先,市场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将乡镇基层的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有机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之中,通过农村以农业为主的三大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数字经济和市场化经营高质量发展农村生产力,提升农村经济现代化水平。同时政府协同发力促进城市经济更好反哺农村经济,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在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逐步放开户籍限制、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确保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共享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和产品,切实保障全体农民和农民工在共享更多的社会财富收入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结语

毛泽东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12]共同富裕不是理想中的乌托邦,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和团结趋赴的社会状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13]“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化、现代化的生产关系体系,能够在发展完善过程中提升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全体中国人民以社会生产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获得高水平、高质量提升,从而确保富裕的硕果掌握在每个中国人民手中。总而言之,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在全体中国人民的代际努力中早日实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3.

[3]中央财经委.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EB/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108172050595818.html,2021-08-17.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1).

[5]杨继国,黄文义.“产权”新论:基于“马克思定理”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7(12):5-14+97.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98.

[7]丁晓钦,顾善雯.从思想到行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N].光明日报,2021-09-30(06).

[8]王东京.“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N].学习时报,2021-09-08(02).

[9]洪银兴.市场化导向的政府和市场关系改革40年[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6):28-38.

[10]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164.htm,2021-04-30.

[11]陈宗胜,杨希雷.缩小城乡差别是“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的关键任务[J].中国经济评论,2021(1):66-70.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496.

[1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碳中和愿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