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雁,张儒婷
城市是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聚居区域。在中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中,城市的基本建筑、街路布局、城市功能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代城市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市民生活等内容则更加丰富。清代是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清代早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的限制,城市发展受海洋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清中后期辽宁地区的水路运输逐渐发展起来,“奉天沿海,南自牛庄至金、盖各州,转东至鸭绿江口,西则自山海关至锦州,地皆滨海,口岸凡三十九处”[1]卷一百三十八,4095。沿海城市的数量和地位不断上升,受到海洋因素的影响也愈加明显。由于清代辽宁沿海地区的行政变革较为繁复,本文以当今的行政划分为依据,分六个区域梳理清代的主要沿海城市变迁。
大连位于辽宁省最南端,发源较早,兴起较晚。清代大连地区管辖范围较广,机构变迁较为复杂。从行政机构的设置来看,早期的区域中心在金州、复州,清朝末期逐渐转至旅顺、大连,其兴起和发展深受军事因素和外来因素的影响。
清代中前期大连地区的主要城池还是沿用了明朝时期的城池,金州城和复州城规模较大,此外还有旅顺南北两座小城和永宁监城。金州城址在今天的金州,修筑于洪武四年(1371 年),初为土城,后以青砖包砌,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周围五里二百六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七尺,宽六丈五尺。复州城址在今天的瓦房店,洪武年间修筑旧城,永乐四年(1406年)重修,砖石砌筑。城有东、南、北三门,周围四里三百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五尺。旅顺城分南北二城,北城周围一里一百八十步,南城周围一里三百步。这些城池在清代大多进行了翻修,如金州城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重修,旅顺新城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重修。[2]卷二十九,页三十六~三十八,548-549复州城在康熙和雍正年间多次重修,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改建土砖城,同治年间修浚补葺,清末光绪十七年(1891年)和光绪三十年(1904 年)都对复州城进行了修浚补葺。[3]《建置略》页一,30
清末大连地区城市发展最为显著的是旅顺和大连,分别依托旅顺军港和大连湾港兴起。光绪初年,旅顺军港筹建,经过大约十年时间,旅顺船坞全面建成,“所筑大石船坞,长四十一丈三尺,宽十二丈四尺,深三丈七尺,石阶铁梯滑道俱全”[1]卷一百三十六,4050。围绕船坞还兴建起“锅炉厂、机器厂、吸水锅炉厂、吸水机器厂、木作厂、铜匠厂、铸铁厂、打铁厂、电灯厂”[1]卷一百三十六,4050。初具规模的旅顺港是当时世界著名军港之一。光绪十三年(1887 年),李鸿章经清政府批准,在大连柳树屯建海港栈桥、修筑炮台、设置水雷营,“以大连湾为渤海门户,筑老龙头等处炮台六座,仿西洋曲折式,兵房、药库皆备”[1]卷一百三十八,4096-4097。即为大连湾港。随之而来的人口聚集、工商业发展,很大程度依靠军港的带动作用。日俄势力进入大连以后,对大连城市发展的影响较大。甲午战争中,日本在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严重阻滞了旅顺发展。俄国在租借大连时期,对大连地区进行了城市发展规划,把旅顺、大连、金州、皮口、普兰店划为关东州。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沙俄开始建设达里尼市(大连),将大连分为行政区、欧洲区和中国人区进行规划建设。建有市政府、官邸、旅馆、银行、商店、学校、医院、教堂以及住宅,还铺筑铁路和修建港口。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对大连城市建设基本沿袭沙俄的规划,进行资源掠夺和殖民统治。清政府原本计划发展大连为军事港口,然而从日本和沙俄势力进入大连开始,大连的经济贸易地位逐渐上升。由于大连本身自然条件的优势,再加上日本和沙俄出于侵略目的的建设,大连逐渐成为辽宁地区最为重要的港口城市。
丹东地处辽宁省东南部,清代前期大部分丹东地区处于封禁区内,发展较为缓慢,清代后期发展较快,逐渐成为辽东地区的中心。
清代丹东地区的主要城市有凤凰城、安东(丹东)、宽甸等地。凤凰城原为明朝修筑,后金时期进行重修。城内建有城守尉公署、旗仓,城外有教场、巡检公署等官署,在城内外及附近还有关帝庙、龙凤寺等众多宗教祭祀场所。凤凰城是清代中前期丹东地区的中心,是重要的驻防地。乾隆年间,朝鲜使臣途经凤凰城时,观察到商铺的装潢修饰,称道“凤城乃东尽头,边门僻奥,更无进步之地,而不特椅桌、帘帷、毡毯、器什、花草俱是剙,睹其招牌、认榜竞侈争华,即其观美,浪费不啻千金。”[4]卷三,《燕行录全集》第53 册,475-476光绪三年(1877 年),清政府设置宽甸县,“县境居叆阳边门外”[1]卷五十五,1936。同一时期,安东县始设衙署,因其地临靠江岸,地势低洼,屡遭水患。光绪十四年(1888 年),衙署房舍被洪水冲毁,知县重建衙署。安东设县治以后,依山临江呈东西带状发展,形成众多特色街路。县前街旧称通济街,是安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区。城内还形成了众多粮市、菜市、鱼市、丝茧市、柴草市、破烂市等专业市场以及商业街区。到清晚期,一些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如电厂、邮电局等陆续出现,车站和港区码头陆续兴建,公路、航路、铁路交通逐渐完善。
丹东地区是受到殖民国家侵略影响较大的地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攻取虎山阵地,之后相继攻取九连城、安东县、大东沟、凤凰城等地,并在占领安东县街区后进行统治。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俄国借镇压义和团之机,“以马队三百南略凤城”[5]卷五,页二,63。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俄国势力进入丹东地区,成立“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强购民地,经商建厂,修筑铁路,开始“满铁附属地”的规划和建设。日俄战争期间在未得到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日军铺设了从安东到奉天的军用铁道。丹东还是清末开埠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清政府与美国政府订立的《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规定,奉天和安东自行开埠通商,允许外国人居住、贸易。
锦州地区南临渤海,明清以来,由于军事功能的转变、海运的兴起、交通的改善等诸多原因,地区发展重心从广宁向锦州转移,特别是锦州府设立以后,锦州逐渐成为了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代锦州地区的主要城市有锦州、广宁、义州等。康熙年间的《锦州府志》中记述锦州城“今城仍旧,周围五里一百二十步,池湮,东有关厢小城相附,旧载三里一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门三,曰小南门、小北门、小东门,其增筑之年无考。今按城周围二里,池淤。钟鼓楼在十字街”[6]卷三,页一,821。“乾隆四十三年奉旨重修。”[2]卷三十,页一,553康熙年间在东南台上建奎星阁。“……上皆有重楼。外皆有月城,俗谓之瓮圈。内外重门皆护以铁。”[7]卷一,页二十三,10“7城上四角有炮台。”[7]卷一,页二十三,108康熙元年(1662年)设锦县,后设锦州府,城内官府衙门众多,主要有察院行台、府署、粮捕厅署、经历司署、县署、典史衙、城守署。光绪六年(1880 年)锦州城重修。广宁城“周围十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南关厢三面,周围三里二百二十步,门三,东曰宣化,南曰迎恩,西曰振武,楼俱圯,池亦湮没,内城与关厢共十四里二百四十步”[6]卷三,页四,822。康熙年间,广宁城内的主要衙署有县署、典史衙、城守署等。到乾隆年间,城楼与南关厢三门都已毁坏,护城河壕沟淹没。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广宁城重修。义州城,“国初地属边外,康熙十四年察哈喇叛,讨平之,遂以其地属广宁,十五年置巡检司及城守,城垣颓坏。十六年,城守章珠巡检俞定陆续修葺,稍完。今按城周围九里,池湮”[6]卷三,页四,822。城内的官署衙门主要有巡检司署和城守署。
锦州地区行政设制较早,清末划出部分地区另立厅县,其中心地区变化反而不大。在辽宁其他地区航运飞速发展的同时,锦州地区的发展缓慢下来。同时清末锦州地区也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如在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沙俄借机侵占锦州地区。
营口,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居于渤海湾东北岸。清代前期营口地区的城市以盖州、熊岳等地为主,盖州是传统的商业贸易中心,熊岳曾是副都统衙门的驻地。清代后期以来,营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发生了重要变化,城市重心逐渐由传统的盖州、熊岳向新兴的营口转移,营口成为新兴的港口城市和经贸中心。
清朝时期,营口地区的主要城市为盖州、熊岳和营口。清代的盖州城,在明朝兴建的基础上,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在城市内部增添了许多祭祀和宗教建筑。如雍正五年(1727 年),在城东建先农坛,乾隆十五年(1750 年)重修。雍正十年(1732 年)建社稷坛,雍正十一年(1733 年)建风云雷雨山川坛。清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建城垣。熊岳城,据《盛京通志》记载,“周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门,初置城守章京,雍正五年(1727 年),移盛京副都统镇守,兼辖复州、宁海、岫岩、凤凰城等处,成为辽宁最重要的旗人衙门驻地,后移驻金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熊岳城重修,城内南北大街应是主要街道。营口原称“营子”或“没沟营”,为辽河淤积的一块陆地形成的小渔村。顺治八年(1651 年)清朝从山东招民到营口境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又安置巴尔虎蒙古人在营口一带游牧。早期营口的发展主要受通商口岸的影响,沿辽河地区最为繁荣,城市的主要建筑也主要沿辽河呈带状分布。同治六年(1867 年),清朝政府在营口修筑起土城墙,东西长十里,南北五里,设有九门,直到此时,营口始建城垣。
在营口被迫开埠以后,列强势力进入到营口地区,港口的开放使河道两岸畸形繁荣,同时营口市街沿着河道方向纵深发展。这一时期主要建筑有领事馆、银行、港口和铁路。西街为土人居住处,称西营子,东街为外国人租界,称东营子。日俄战争后,日本势力在营口地区迅速膨胀,掀起一波殖民建设的高峰,陆续建立和设立行政机构、工商业企业以及一些近代化机构,形成“新市街”。“新市街”与原来的东营子(即外国租界区)、西营子(即中国商民居住地)构成了营口城市三大板块。
盘锦,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南临渤海辽东湾。清代其地分属海城和广宁统辖,唯辽河沿岸即河口地区发展较快,直到清朝末年方有建置,相对来说,盘锦地区发展相对缓慢。
清代盘锦地区的主要城镇有田庄台和双台子、二界沟等处,集中于境内的辽河沿线。盘锦素有“辽泽”之称,辽河航运比较发达,同时作为辽河入海口,是重要的航运枢纽。田庄台作为辽河河口码头的繁荣时期,主要集中于雍正(1723—1735 年)至道光(1821—1850 年)年间。往来频繁的大宗商品运输和集散,促进了田庄台商铺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人和民众的聚集,田庄台因此逐渐繁荣,成为盘锦地区第一座商业古埠。辽河分流以后,双台子河航道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彻底畅通,双台子顺势依靠航运发展成为商埠,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英国工程师秀思考察辽河时,“辽河上段停泊民船甚多,尤以双台子河口为最”[8]卷一百八,页三十二,2470。二界沟,本为渔村,因受到田庄台和双台子商业发展的带动,其渔业的商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促使当地产生了许多小规模经营的行商,并在清代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列强的入侵,清末的盘锦地区也受到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将牛庄划为通商口岸,在履约之前的间隙,清政府为加强天津和奉天等地的海防,拟定添设田庄台炮台,并“请饬于京旗炮局,或于火器营新造炮位内,酌拨大炮数尊,由僧格林沁派员由海道运往,并拣派在津监筑炮台谙练之员,前往筑办……”[8]卷四十,页三十四,841。但是田庄台炮台并没有发挥作用。此外,甲午战争辽南地区的最后一次陆战也爆发于田庄台。战争中焚毁房屋,生灵涂炭,古镇成为焦土。
葫芦岛,位于辽宁省西部,南临渤海湾,同时是东北地区进入关内的重要门户。葫芦岛地区在明末清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军事地位尤其重要,清末葫芦岛港开始兴建,成为葫芦岛地区发展的一个新契机。
清代葫芦岛地区的主要城市有宁远(兴城)、绥中。早期以宁远为核心,也就是今兴城。康熙年间“内城周围五里一百九十步,外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四步城楼俱颓,池湮”[6]卷三,页二,821。据朝鲜使者的记录,顺治年间,宁远及周边的堡城还是呈现出凋敝景象,“子城周遭比广宁稍大,东南罗城几尽颓毁,人民不多”[9]第22 册,90。宁远城内设有州署、吏目衙门、巡检司署等衙署驻地。宁远城内外店铺众多,是辽西地方繁华的城和中心地区。绥中原为明朝设立的中后所,清代早期也称为中后所,城“周围三里六十九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阔二丈,周围四里三百步,城门二座。宣德三年建”[10]卷二,页四,99。康熙年间设巡检,“康熙三年设宁远、广宁、中后所巡检三员,四年改并中后所一员”[2]卷三十九,页十七,697。经过几次合并裁汰复设,巡检司署“移中后所衙署”,中后所城守衙门在“城内东街路北”[11]卷二,页三,2414。光绪年间设县,改称为绥中。
锦西地区早期没有建置,所辖地区归锦州管辖,直到光绪年间设制后,逐渐发展为葫芦岛地区的重要城市。“清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始派蒋文熙为试办虹螺县,设治,委员,文熙到境后,见虹螺岘逼近锦境,不足以控制西陲,乃陈之,省宪移治冮家屯,是为冮家屯抚民通判。斯年九月(改)为锦西厅,仍沿旧制,设吏户礼兵刑五科,工科事务较简,缺而未设。”[12]卷四,页二,577锦西抚民厅的治所位于冮家屯(连山区钢屯镇),衙署设在城内西街。清末葫芦岛港的修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契机。葫芦岛不仅占据地域优势,葫芦岛海域还具备水深、不冻的特点,是建筑商港最适宜之地。清末开始修筑葫芦岛港,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建设。清末葫芦岛地区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的波及,“闰八月初旬,俄军突出关外,先至前所,以次递及前卫、中后所,然后直入奉天”[13]卷四,页五十五,89。
相对于辽宁境内的一些内陆古城,如千年古都辽阳、三燕古都朝阳、后金都城沈阳等,辽宁的南部沿海城市相对兴起较晚。在清代早期,辽南地区人口并不是很多,时任奉天府府尹张尚贤称,“如盖州、凤凰城,不过数百人”[8]卷二十八,页二十七,579。随着清朝封禁政策的调整,人口不断涌入,沿海
城市也开始较快地发展。这些城市往往是旗民行政机构驻地,并且通过行政等级、城市的建设规模和布局等要素来辨别城市的发展及地位。城市建设方面,早期的沿海城市主要沿袭自明朝的军事卫所,例如金州、复州、锦州、宁远、中后所等等都建设有传统的围墙、护城河,清末兴起的城市则几乎没有城墙。在城市布局方面,传统的中国城市讲求前朝后市,对称分布,这在清早期的城市中都有体现。而清晚期兴起的城市打破了传统,例如营口和丹东的主要街路沿水路分布,后期才向纵深发展。在城市功能方面,早期的城市还是以政治属性为主,大多是八旗驻防城和府县衙署的驻地,相对离海较远,即使是沿海城市也基于农副产品的生产交易和运输得以繁荣,咸丰皇帝就曾说过,“朕闻奉天没沟营、田庄台等处,为商贾辐辏之地”[8]卷四十,页三十八,843。清末航运枢纽城市的经济属性更加明显,随着工业的初步发展,商品的种类、交易的税额明显增长,经济发展尤为迅猛,推动城市发展。
清初传统的港口城市主要为盖州、锦州、金州等,到清代中期,营口发展较快,而到清末开埠以后,国际航运贸易增多,大连、丹东等地贸易额遥遥领先,城市发展也日益迅猛。而盘锦和葫芦岛地区发展较晚,在清末才逐渐设制,其快速发展时期要到清代之后了。清末的沿海城市不仅处于封建统治之下,同时又被迫卷入世界格局之中,受到军事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一些城市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开始修建军港,一些城市被迫开埠,甚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辽宁地区是我国最北的临海省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全部十四个地级城市中,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都是沿海城市,这些城市多是在清代有了显著发展,经过不断地变迁才最终形成了当今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发展与海洋的关系,对于辽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