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哲,张梦薇
(1.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过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区域发展平衡、空间发展无序等问题[1],而且对我国构建国土空间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整治保护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此时,国内学者也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以竺可祯、吴传均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开始建立了与广义的“土地”概念基本一致的国土空间内涵,指出国土空间既包括土地、水、矿产等各类资源,同时也覆盖了经济社会条件[3]。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推进,1987年国家出台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确定了国土规划的任务[4],随后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的对策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5]。2013年国家将国土规划扩展至空间层面,2017年《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土规划事业迈出坚实的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6]。随后,2018年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负责全国960万km2陆地和300万km2海洋上的所有自然资源的空间规划和数量监管。同年11月,《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要求“建立以空间规划为基础的国家规划体系”;2019年,《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出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2]。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体系构成,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跃上新台阶。总体上看,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理论框架的提出和完善时期,新世纪初期的试点研究升华时期,直到近年来的突破性研究进展等历程[7]。
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主题,世界各国对国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诸多探讨。其中,德国是较早进行国土规划的国家,19世纪末开始编制具有区域性质的国土规划,采用“垂直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自上而下分工明确,层级关系紧密[8]。日本则采用“网络型”空间规划体系,规划体系中各层次的规划相互交叉、相互协调、相互作用[9]。荷兰则以“多核心网络开发”模式为主,即以城市绿地为中心,结合城市建设,分散布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8,10]。目前国外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为我国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以2013—2022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期刊中,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题进行检索,获得的论文数据集作为数据源,综合分析相关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聚类,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与热点。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带来了新型的研究方法,基于网络分析的方法不断被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CiteSpace是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趋势、新动态的数据可视化软件,通过绘制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图谱,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热点研究、前沿方向及发展趋势[11,12]。国土空间规划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安排,以实现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知识图谱,综合分析相关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聚类,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与热点。
选定的分析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中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的文献数据。基于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检索主题为“国土空间规划”的CSSCI期刊,检索出的文献时间跨度为2013—2022年,获得相关论文共计888篇记录。将检索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以便利用CiteSpace进行分析。
年度论文发表数量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相关主题的关注度及主题的重要程度和发展趋势。对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论文发文量按年度进行分析,目的是要通过定量分析了解其发展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国土空间规划主题年度发文数量整体上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发展阶段来看,第一阶段(2013—2018年)的发文量少,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2018—2022年),随着实现“多规合一”目标的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的“面世”及国家政策层面的倾向,学者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迅速增加,此后发文量呈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正迎来一股热潮。
图1 2013—2022年以 “国土空间规划”为主题的CSSCI来源期刊年度发文数量
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以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采用CiteSpace的节点中心度来表示科研机构的发文量及其合作关系。以2013—2022年为时间跨度,节点选择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研究机构在2013—2022年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在整体上体现出分散分布的趋势。
图2 2013—2022年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机构合作关系图谱
从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上看(图3),研究的主要力量还是集中在各大科研院所,如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大多分布在以北京、上海、南京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机构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济优势和环境优势,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研究处于前沿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机构都拥有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高质量研究人才,有具备较强的学科竞争力和科研实力。
图3 2013—2022年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机构发文数量
通过研究作者及其合作对象可了解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CiteSpace图谱中节点为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越明显,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越紧密。从图4可知,该主题方向的作者之间合作关系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图4 作者合作关系共现图谱
从发文数量上看,发文量在9篇及以上的有6人,分别是林坚、樊杰、赵民、张京祥、张尚武、岳文泽(表1);大多数作者的发文量集中于2~4篇,说明该主题方向的核心作者相对较少。
其中,林坚、樊杰发文持续时间跨度最长,始于2013—2014年。自2018年之后,以岳文泽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影响力逐渐加大,2019年后“新起之秀”小团队大量增加,由此可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走向较为成熟的阶段。从作者间的合作关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高度关联发展型以林坚等人团队形成的关联结构为代表,其作者间关联起源较早、规模较大、联系较紧密,且处于不断壮大的趋势中;中度关联发展型包括黄贤金等人为代表的团队,虽联系紧密但缺乏与其他团队的合作;低度关联发展型则指起源时间晚、规模较小、联系不够紧密的团队及作者。由此可见,目前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团队不断壮大,新生研究力量逐渐增加,但是研究者之间的沟通较少,新生力量之间尤为明显,难以形成统一的理论与共识。
对研究论文关键词的识别提炼和系统归类,可以帮助了解目前国内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分类。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图5),图5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共提取854个关键词,综合被引用频次进行分析,选出了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表2)。
表2 国土空间规划关键词频率前十
图5 国土空间规划关键词共现图谱
然后通过CiteSpace软件中“Cluster”功能对排名前十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0个聚类结果(图6)。顺序从#0—#9,数字越小代表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同时还可通过时区视图呈现关键词的变化脉络(图7)。综合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多规合一”“陆海统筹”“空间治理”“双评价”等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6 国土空间规划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7 国土空间规划关键词时区图
“多规合一”层面热点关键词有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权转移、扩展适用、基本法、增减挂钩、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重构型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等。1999年提出的“空间规划”理念[7]无法满足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多规合一”就应运而生。自2014年提出的28个市县级城市开展“多规合一”相关试点以后[13],相关研究数量增加。朱喜钢等人[14]认为城乡统筹规划是“多规合一”的理论来源与实践起点,指出嘉兴市域总体规划“一张蓝图模式”是国内较早探索与实践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浙江模式,张硕等人[15]和黄凯迪等人[16]也对“一张蓝图”进行了相关研究。除此之外,也有作者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与“多规合一”之间的关系问题,董祚继[17]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多规合一”改革的重要成果,并提出要合理处理“十项基本关系”来保证“多规合一”的正确走向,从而有效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走向新时代。常青等人[18]以北京市为例,提出强化刚性传导与“多规合一”,建立事前实施方案、事中监督问责、事后体检评估的全过程联动机制。也有研究指出,我国“多规合一”的最终出路是从根本上对现有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技术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郭锐等人[19]等梳理研究了国土空间规划的5个层次在内容与技术上的衔接,并指出“三区三线”的重要作用;张年国等人[20]基于沈阳实践探索“三条控制线”的实施问题与解决措施,由此可见,除了解决不同部门的协调等方面,合理认识“三区三线”、解决划定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也需要关注。
该主题的热点关键词包括技术路径、外部定位、内在逻辑、决策机制等。“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应在“双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统筹合理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并需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21]。“双评价”研究起步晚且在理论与技术层面仍旧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杨帆等人[22]在“双评价”的前瞻性和基础性作用基础上对“双评价”的技术与决策机制进行研究,得出提高两个评价内容的技术合理性及耦合关系的结论。岳文泽等人[23]研究了“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逻辑关系、应用挑战及应对措施,提出“双评价”在4个方面的应用问题并指出厘清内在关系、拓宽评价维度才是最终出路。郝庆等人[24,25]也表示“双评价”仍需在科学逻辑、应用逻辑、技术逻辑三方面进行完善。丁乙宸等人[26]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划定研究中论证了“双评价”的应用,指出“双评价”在“三区三线”划定中应结合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等多评价方法形成较为全面、完善、高效的评价。除此之外,钟镇涛等人[27]、徐鹏等人[21]、吴宇哲等人[28]从不同方面对“双评价”做了相关研究。由此可见,“双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部分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大部分在于研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不协调及理论与技术层面的问题。
该主题的热点关键词包括公共政策、国土空间治理、城市规划、规划体系等。从文献内容看,目前对该热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立法层面。严金明等人[29]从立法逻辑与立法框架角度进行论证,总结了在立法定位、立法意旨及立法净胜三方面的立法要点。李林林等人[30]也在立法逻辑方面得出“三步走”的方法,并提出了节约立法成本、提升立法效率等实质性的建议。除此之外,吕一平等人[31]结合《民法典》探讨其中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的若干民法问题与解决对策,吴志强[32]从哲学层面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的涵义、由来、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林坚等人[33]则从国家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与央地关系的层面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国土空间规划配套法律的完善、相关法律之间的衔接、立法逻辑等方面的问题仍需解决。
基于CiteSpace分析软件,在对2013—2022年来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以可视化的方法,从多个视角对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领域的进展做了相关分析研究:
1)研究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力度偏小。尽管从整体来看,相关研究的作者在不断增加、合作关系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新生力量之间缺乏交流,缺少合作化的学术共同体。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力量强于西部地区,差距较为明显。
2)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鉴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复杂性及综合性,单一学科已经无法满足研究需求。当前期刊文献主要涉及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其中地理类和规划类发文量较多,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内容不断深入、体系更完善、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经历了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主体功能区划再到多规合一的探索发展,不但有效解决了不同部门、不同规划体系的内在矛盾,而且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空间规划体系和规划格局更加具有实践和现实意义。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也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国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强国外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文献数据收集和研究,通过结合国内与国外两种数据,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等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出更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
2)加强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虽然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正迎来热潮,但是还是应该更加注重理论与方法层面的研究,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在中西部地区引进人才,弥补在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方面的地区间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