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生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时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这是一次重要的变革,转变了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追求经济总量向重视经济质量转变。为实现目标,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手段,是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路径。文章在全面了解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 国有企业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282-02
一、國有企业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根据刘志国的相关研究,想要实现创新发展,国有企业是其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一,在经济发展中,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国有企业始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数量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尤为突出,重点在于整个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所在行业多属于支柱型产业、高科技产业,且在这些产业中处于骨干企业的地位,通过这些企业能够达到引导、调节经济运行方向的作用。其二,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优势极为显著,比如大规模、高效益、稳定发展、强抗风险能力等。这些优势的长期存在,给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并提供着坚定的支持力量。国有企业的这些优势是在政策扶持与行业垄断等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在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离不开社会责任这一重要标志,需要肩负起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为人民、为国家服务。
二、目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拥有政策上的优势,因此应当积极投身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核心技术的应用上,以期达到国家的最高标准。然而,目前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存在许多挑战,需要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经过深入调研和评估发现,由于受到制度的限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
1.创新环境不优。目前来讲,由于我们的法制体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等,导致我们无法充分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这些缺陷包括: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来确立合理的赔偿机制,以及对于受害者的救济措施。这些因素都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资源,竞争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创新机制不畅。国有企业一直以行政性和公益性为主,对创新的要求相对较低。然而,由于其规模庞大,管理体系僵化,在面临风险时,往往会选择回避,从而导致其对创新的风险应对较低。
3.创新动力不足。尽管国有企业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它们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其作为创新主体的要求。由于其所有制的特点,它们的所有者、经营管理人员的角色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化,常常会出现缺位情况,这也是导致内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4.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国有企业普遍科研投入不够,在技术创新的力度上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相比差距明显,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领域上也与世界一流企业有很大差距。专利申请数量庞大,但专利成果转化效率很低,国有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匹配。普遍缺乏打破陈旧体制,开展改革创新的魄力,同时还缺少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
5.创新人才不佳。从人才引进及培养等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距仍旧较大,主要原因在于陈旧体制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人员配置方面,基本都存在很强的硬性规定,因此,会出现“一人一坑”的情况,即便有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被引进,也会出现人才流失等现象。
三、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稳中“提质”,紧握国企改革的“方向盘”
要着力抓好稳增长,坚决以问题、以任务目标为导向,加强中小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风险防治基础职责,引导企业加快提质增效工作强度,全力以赴确保年度经济稳定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我们的能量。国有企业的建设必须符合这一重要要求。近年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加快推进了各地重大项目的建设步伐,为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必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将其“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在突出“稳”字的基础上,国企发展还要稳中“提质”,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任务,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提高发展效率。稳字当头,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紧扣国有企业改革核心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加快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科创“驱动”,争做技术原创的“排头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更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积极投资于技术研发和改造创新,以及开发和提升国有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以便更好地满足需求,致力于为国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1.优化调整、统筹协作,激活内部创新要素。按照“资源统筹、专业分工、能力互补、开放共赢”的原则,对各类创新平台进行优化整合,打造重点产业研发平台,形成分布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不同领域的四大类平台,构建起集团统筹协作、梯次分布、各有侧重、相互赋能的科技创新体系。
2.通过深度融入,充分利用国家和行业的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科技的潜在价值,拓宽国家和行业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科技的智慧和资源,激励和鼓励国家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建立健全技术支持体系,以期达到更高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
3.通过完善机制、探索创新方法,打造一个具备较强竞争性、具备较强可持续性、可拓展性、可塑性、可操作性的协同创新能力的平台。其中,“1+3”“1+N”“卡脖子”三个机制分别由政府、企业、学者、专家等共同发挥作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
4.积极推进“产业为本、科技为翼、资本为用”的战略布局,充分利用资金和开放的合作模式,深度融合国际顶尖的科研机构,构建跨界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资源优势,推进行业的发展,取得更多的成果。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将提高企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并通过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通過实施“策源地”计划来提升研究能力,并通过完善的鼓励和限制措施来提高竞争优势。针对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科学发展激励体系,使得发明者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且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
(三)聚焦“双碳”,勇当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必须坚定信心,积极投身于产业升级,通过战略性的重组、专业的整合,将资源聚焦于传统行业,并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打造出一批“专业、创新”的企业,大力开拓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积极参与“双碳”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其市场竞争能力。
未来一段时期,是实施“双碳”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应该积极参与,担负起推动国家重大战略的重任,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先锋队。
1.为了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国有企业应当充分考虑“控能”与“控碳”的协同作战,不断改革创新,优化新能源的发展模式,实施科学的管控措施,大幅度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耗模式,实现优化产业布局的优化,以期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稳定,应积极推动节能减排的重点项目,并且积极加大相关的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绿色、安全、环保的新能源,以期达到更好的环境保护。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优势,推动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并且积极探索新的、零排放、零污染的绿色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大企业的能源结构调整,以期实现碳排放达标。
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更加高效地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将秉承解决问题、创新模式的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关键环节,着眼于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挑战,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经济体系,提升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应用“双碳”战略,把党的建设摆在第一位,增强对国有企业组织的领导,继续弘扬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把党的建设贯穿到公司日常运转,加快构筑健康、稳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
3.为了实现高效、环保的绿色经济转型,应该重点投入到开拓新兴的风电、太阳能、地热、生物质燃料、化石燃料、燃料乙醇、燃料乙烯等方面。加快节能降耗技术和设备研发利用,积极布局储能和氢能业务,梳理碳资产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
4.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双碳”,鼓励企业采取先进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对碳市场未来走向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商业体系,培育碳交易市场。通过碳资产抵押融资、开发碳资产金融产品等方式,提升碳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其价值,实现碳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往往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得竞争优势,并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表现,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重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这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任民.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 开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J].先锋队,2016(32):4-5.
[2] 洪功翔.国有企业改革40年:成就、经验与展望[J].理论探索,2018(06):15-23.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 河南郑州 450009)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