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焱龙,柴进华,#,雷 港,杨贤海,江佳栋*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2.荆门市中医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发病人群趋向于年轻化[1]。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类型。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中最常应用的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技术[2]。此手术创伤小,但只适用于少数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如有明显的马尾神经压迫症状、合并其他骨性病变等)。在临床上,80% ~85% 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并不危重,经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3]。但传统保守治疗的效果并不持久,而外科手术又会对机体造成创伤[4]。相较于传统保守治疗,本文中应用的祖师麻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具优势。
荆门市中医医院针灸·风湿病科是湖北省中医重点专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本科室优势病种,其治疗方案每年都在优化中。科室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血瘀气滞型为主,寒湿痹阻型也较多。在对这两种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时,笔者发现采用祖师麻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浮针疗法,能取得更加满意的疗效。探讨相关理论依据有助于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病痛,欢迎同道批评指正。
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病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以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为主症的一种综合征[5-7]。目前现代医学对其进行治疗主要是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激素、脱水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及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在传统中医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没有明确的病名,但根据症状及体征,可将其归入“痹证”“腰痹”等范畴[8]。中医理论认为腰痹的病因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亏虚、阴阳不足、气血虚弱等使脏腑经脉得不到充足的濡养,进而引发疼痛,即“不荣则痛”;外因主要是由于外伤、劳损以及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使经络痹阻不通,气血无法正常循行,逐渐瘀滞脉内,进而引发疼痛,即“不通则痛”[9]。中医学认为,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以血瘀气滞和寒湿痹阻型居多[10]。目前中医对其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正骨牵引、针刀等[11-12]。
祖师麻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黄瑞香的根皮和茎皮[13],中医认为其有祛风除湿、止痛散瘀的功效。《陕西中药志》中说:“(其可)止痛,散血,补血,有麻醉性。用于跌打损伤,周身疼痛,头痛,心胃痛,腰腿痛。又治四肢麻木”。《陕西中草药》也记载其能“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治感冒,风湿疼痛,中风麻木,半身不遂,皮肤痒疹”[14]。目前临床上常用祖师麻口服或外敷治疗关节炎,但由于其“辛苦,温,有小毒”,治疗后可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大剂量应用时严重者甚至可抑制运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呼吸及循环功能衰竭。
祖师麻注射液是以祖师麻经渗漉法制成的灭菌水溶液[15],其主要有效成分是祖师麻甲素[16],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等作用,且研究表明其没有明显的对心、肝、肾等脏器的毒副作用,也未发现其可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上,祖师麻注射液常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17]。此外还常用于对存在肢体关节肿胀、冷痛或刺痛,活动屈伸不利,阴雨天加重,舌有瘀斑,脉沉弦情况的患者进行治疗。而上述表现与腰痹病两种常见证型(血瘀气滞、寒湿痹阻)的症状相符。
华佗夹脊穴为经外奇穴,最早见于《素问》:“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其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具体定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 寸。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针刺夹脊穴可通过调节相邻的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进而引动全身气机,改善经络脏腑间的气血运行,使气血循行通畅,病变部位得到气血充足的濡养,从而疼痛得以缓解[18]。而在夹脊穴上注射祖师麻注射液,一方面能直接发挥祖师麻抗炎、镇痛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周围,从而可加强持续治疗的效果)。
浮针疗法是以传统的针刺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由符仲华教授于1996 年发明并首先报道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针灸疗法[19]。
浮针疗法虽是创新型疗法,但与传统中医理论也关系密切。《黄帝内经》中说:“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这都是浮针皮下进针的理论来源。因此,浮针疗法可以说是对古人医学理论的总结与发展。其“皮部理论”也印证了这一点,《素问·皮部论》中说:“凡十二经脉,皮之部也”“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腑脏也”,这论述了皮部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可作为侧面证明其治疗有效的理论依据。此外,浮针还应用了传统中医学的近治理论、以痛为腧理论与“肺合皮毛”“肺朝百脉”“主治节”的相关理论[20]。
除了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符仲华教授还提出了引徕效应、液晶态理论[21]。引徕效应,即在人体表面,如果有先后两个刺激点,后一刺激点的异常感觉向前一刺激点传导。其中,病灶相当于前一个刺激点,而我们的浮针则是传导的起点,即“气至病所”;但这种传导只有达到一定的疼痛程度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浮针疗法对于局限性病痛的疗效较好,且疼痛越重者效果越好。液晶态理论,即机械力作用在疏松结缔组织(液晶态)上,可产生压电效应,通过生物电信号促使细胞内发生化学改变。这些改变可以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促进血液运行,从而迅速缓解疾患,解除病痛[20]。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疗法。其指导理论与作用机制与传统针灸治疗存在较多的不同点[22]。一是针具的不同,浮针由针芯、软套管及管座、保护套管三部分组成。二是进针点的不同,浮针是根据疼痛所在部位、范围大小来选择进针点,且取穴少,针尖朝向病灶,传导路径需注意避开疤痕、肿块、关节突起等。三是进针层次的不同,浮针所涉及的层次主要是疏松结缔组织。四是行针手法的不同,浮针不要求得气,也不行提插捻转,只需进行扫散动作。五是留针时间的不同,浮针留针时间一般在5 ~8 小时,甚至可达24小时(对慢性疾病的疗效最佳)。
符仲华教授认为[19]:有损伤才会有疼痛,疼痛是损伤的反映。组织损伤后,通过感受器的探测、收集,外周感觉神经传到中枢,在大脑皮层反映出来。因此,组织损伤才是重点。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遗传因素等导致了肌肉的损伤;患肌一方面引起局部疼痛,另一方面因机械力的长期作用引发腰椎间盘突出;而突出的椎间盘因压迫等影响运动神经,进一步造成了患肌的损伤;最终,长期严重的肌肉损伤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重、持续时间长、难缓解。可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产生与治疗,我们更应关注运动神经与肌肉本身,而不应单纯地将其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表现为腰臀部及下肢后侧或外侧的疼痛,根据患者的主诉按压查找可知,患肌多为竖脊肌、腰方肌、腓骨长肌或腓肠肌,且在患肌周围常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笔者在临床上选择对MTrP 进行浮针治疗时,常在腰部及下肢各取一点。腰部治疗点的选择大都相似,而下肢治疗点的选择则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的不同而各异。当患者以下肢后侧疼痛为主时,中医辨证为足太阳经病变,患肌为腓肠肌,常在承山穴周围可探寻到明显的疼痛反应点;当患者以下肢外侧疼痛为主时,中医辨证为足少阳经病变,患肌为腓骨长肌,常在悬钟穴周围可探寻到明显的疼痛反应点。治疗时,笔者常在MTrP 下进针,针尖朝向上方,使“气至病所”,于疏松结缔组织层行扫散手法,配合再灌注活动,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祖师麻注射液穴位注射可将药物直接送达病灶,活血止痛、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同口服或外敷中药相比,作用更直接,起效更快捷,疗效更持久,毒副反应更少。浮针治疗作为一种新型针灸治疗手段,同传统针灸相比,取穴更少,刺激更小,治疗周期更短,通常治疗3 ~5 次即可取得明显疗效,且不能耐受针刺得气感的患者也不会有强烈的不适感。祖师麻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浮针治疗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能减少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更能降低腰痹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23]。其治疗手段虽然多样,但手术治疗创伤大、花费高,临床上患者大都选择非手术治疗,而传统保守治疗又存在着治疗周期长、效果不持久、患者不能耐受的问题。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疗法,这正是我们研究祖师麻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浮针疗法的意义所在。此疗法既发挥了祖师麻祛风除湿、止痛散瘀的功效,又发挥了浮针疗法强大的舒筋通络功效,是“针药结合”治疗的又一个创新,值得临床推广。